學習需要興趣。在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持它,使之成為學習的動力,正是目前英語教學著重考慮的出發點。
一 和諧、融洽師生關系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標至關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教師有好感,便對這位教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工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卓著。這種現象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吧!反之,如果學生不喜歡某一位教師,由于逆反心理,也就不愿學或不學這位教師的課。這種現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融在一起,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自己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當然,這并非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因為批評和表揚是出于同一個目的,是愛護他們,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
二 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總是在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即使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也無非把自己當做知識的記憶器,為分數不得已而為之。但就多數學生而言,由于不感興趣也就逐漸放棄了英語學習,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教學質量不佳。
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簡潔,語言要純正、地道、流利,書寫要規范、漂亮,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
為了淡化傳統教學給人們的印象,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
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能聽懂和大致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從而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學前的預熱活動。
三 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充滿情趣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會失去它的魅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熱情,鞏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如初學、鞏固和復習,就不能用一樣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付出心血,不斷探索,不斷追求。在教學中,這應是教師大有作為的地方。
如教字母,26個字母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要教得快、教得準、教得好,讓學生學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到這樣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幾個字母,依次教完就過去了。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讓學生做字母排隊游戲,分組進行字母排隊比賽,教唱字母歌。這樣做學生學得快而好,還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反應靈敏能力與集體觀念。兩種做法,兩種效果,前者索然無味,后者其樂融融。
開始教單詞時,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如教Foot ball,可以指著足球:“What’s this?It’s a football. football、football.”再重復一下,足球的音形意便深深印在學生腦子里,以后看到足球他們就會脫口而出football,而不需要漢語翻譯作中介。教詞匯也是在教思維。如果進行詞匯復習,可進行猜謎游戲,如復習bell,football,pen,book,car,jeep等名詞,便可把準備好的小實物、圖片、模型放在講臺上,先讓學生看一下,然后放到講臺下,再把一樣(比如book)放在一個準備好的大袋子里然后拿出,用學生已學過的句型問:“What’s in my bag?”學生猜后回答(宜單人進行):“It’s a football.”如果答不對,就說“No,it isn’t.”。接著問另一個學生:“What’s it?”學生猜答:“It’s a book.”猜對了,教師鼓勵這個學生說“Yes,you’re right.”(如果學了Clever還可進一步說:“You are very clever.”
課文可根據不同體裁和內容來教。在不同階段上,可采用模擬對話,扮演角色,講故事,述大意、改變人稱,變對話為敘述,變敘述為對話,即興口頭作文,看圖說話,組句成文等多種形式。這樣就會把死教材活用,學生學得興趣濃,用的機會多,效果必然好。
四 課內外相結合
外語教學應主要放在課內,向45分鐘要質量。但要學好英語僅靠每周幾次英語課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還要大力開展課外教學活動。但這種活動,不應是課內教學的繼續,也不應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適當組織。例如,有目的地培養骨干,開展英語游戲,開演唱會、朗誦會,講演比賽,識詞默寫比賽,作文比賽,聽力比賽等活動,既可各班進行,也可同年級、全校進行。其目的是活躍學生課外生活,鞏固課內學的知識,創造英語學習的氣氛,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使課內課外結合,相得益彰。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