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強調“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本文以多種途徑實施數學向生活的鏈接,實現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動,煥發課堂活力。
【關鍵詞】鏈接 生活 煥發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6-0142-01
一 創設生活實例教學情境,學“有用”的數學
生活實例情境可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的、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用生活實例可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如在教學“三點確定一個圓”時,我們可以講一些生活瑣事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興趣。例如,有位同學家中衣柜上的圓形玻璃鏡不小心被碰碎了,僅留下A、B、C三塊較大的玻璃片(如圖1所示),這個同學想找一塊碎玻璃片帶到鏡店重新配一塊合適的鏡子。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考慮一下,如果是你,將帶哪一塊去配?這個同學是用什么數學原理完成的?”這樣簡單的幾句話,就能把學生的生活經歷,動手能力,情感體驗與數學有機地結合,學生樂于聽,愿意學。
二 數學問題生活化,讓數學生動有情趣
在數學問題教學中,同一道題可改變不同的生活場景,使結果變得豐富多樣,產生許多生成性問題,可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生動有趣。
例如:“要在燃氣管道上修建一個泵站,分別向A、B兩鎮供氣,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輸氣管線最短?”
可以將場景改為:“在一條河一側的B地倉庫著火了,住在與倉庫同側的A地居民馬上拿著水桶到河邊提水奔向B地救火,請作出居民救火的最佳路徑。”題目一出,學生就給出了答案,而答案都是驚人的一致;作出B點關于A點的對稱點D,連接AD,與河邊交于點C,則由A點經C點再到B點是居民救火的最佳路徑。筆者又問了一句:答案真的都是這么一致嗎?結果有一同學提出:居民提著空水桶可以跑得飛快,而水桶里盛滿后就跑不動了,所以BC這段應該更短一些,應該從A點到E點再到B點,這樣的路線是最佳的。
三 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生活中的問題,體會數學的價值
數學課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一方面,有意識地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可以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方法予以解決。例如,一次數學實踐活動,筆者只給學生一條皮尺去操場上測量旗桿的高度,其余的就由學生來完成。結果學生給出了不同的方法和答案:用升旗的繩子拉著皮尺去直接測量;晴天利用身高與旗桿成影,根據相似三角形的性質,通過測量計算;利用臂長與到旗桿的距離,再根據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利用鏡子成像原理,根據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添加測角儀,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來求解。這節課雖然只講測量旗桿的高度,內容較少但知識面廣,學生興趣濃厚,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 重視生活問題解決,獲得數學的基本方法、基本活動經驗
一次,在教學中筆者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天,法國里昂大學利德里克博凱博士和八歲的兒子出去散步。在一條河邊兩個人玩起了打水漂,看著石塊在水面上留下的朵朵漣漪,物理學家想為什么不用物理學知識把打水漂的過程搞清楚呢?于是利德里克博凱博士開始了艱苦的研究。終于用一組方程式描述了打水漂的原理。根據他的方程式,要想達到打水漂世界吉尼斯紀錄的頂峰38下,要求一塊石頭以25英里/小時(每小時40公里),每秒l4轉的方式拋出,而真正的秘訣在于扔出的石頭應當在20度的“黃金角度”撞擊水面。打水漂原理應用到航天器重返地球,進入大氣的過程中,解決了航天器回收的重要問題。這就是數學模型的神奇作用。接著,筆者請同學們用這種思想解題。例如,有一座拋物線形拱橋,正常水位在橋下面寬度為20米,拱頂距離水面4米,設正常水位時橋下的水深為2米,為保證過往船只順利航行,橋下水面的寬度不得小于18米,求水深超過多少米時會影響過往船只在橋下順利航行(見圖3)。這節課學生主動積極,收效很好。
五 綜合實踐活動鏈接生活,讓數學課充滿活力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主渠道,課外活動更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必要補充。在教學活動中,可根據課堂所學的相關內容布置一些課外活動鏈接生活,收效頗好。例如,做小編輯(編寫數學題):從電視報道、報紙新聞、網絡信息等搜索有關的材料,并運用所學的知識改編成應用題;做小作家(學寫小論文):學習利息的計算后,讓學生利用過年收到的壓歲錢去銀行咨詢是買股票、國債好,還是整存整取好,所得的利息哪個更多,對此寫一篇調查小論文;做統計員:學習概率統計后,要求學生收集新居民小區房價迅速上漲的原因和樓盤銷售情況,以及本區居民入住、人均面積情況,整理、繪制成統計圖,為小區居民提供信息和服務;做設計師: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描繪,為愛美女性計算高跟鞋的高度等。
參考文獻
[1]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