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經濟區建設空間布局確定為“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而“對接周邊”的關鍵是如何實現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目前,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主要受利益主體、區位交通、聯動體系等因素制約。淡化“行政區劃”觀念、加強政府層面協作、整合區域基礎資源以及促進產業聚集等措施,是實現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區域經濟 中原經濟區 省際邊界區域 協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2-0049-03
2012年12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標志著中原經濟區建設進入整體推進、全面實施的階段。實現其“對接周邊”的關鍵,是破解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的協作發展問題。
一、區域范圍界定
根據《中原經濟區規劃》,中原經濟區的范圍為5省的30個省轄市和3個縣(區),具體包含河南全境,河北邢臺、邯鄲,山西長治、晉城、運城,安徽宿州、淮北、阜陽、亳州、蚌埠和淮南的鳳臺縣、潘集區,山東的聊城、菏澤和泰安東平縣,區域面積為28.9萬平方公里,2011年末地區生產總值達4.2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3%和9%。
省際邊界區,又稱省際毗鄰區,是指省級行政區域在交接處所構成的特定地理空間。本文所指的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界定為河南省沿邊地區及其毗鄰的周邊地區,即特指在中原經濟區范圍內的省際毗鄰地區,主要包括河南與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的接壤地區。
二、區域協作演化狀況
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遠離鄭州及其它省域中心城市,受省級行政區經濟核心區輻射作用較弱,難以享受到城市經濟圈的輻射帶動效應,具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在這種壓力及內在訴求下,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進行經濟協作成為必然趨勢。通過區域經濟協作,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動,從而實現優勢互補、互動聯動發展。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等要素構成相近,具有經濟協作的良好基礎。
在中原經濟區納入國家戰略層面之前,河南一些沿邊地區已經開始與其他周邊地區進行了省際邊界區域經濟協作的積極探索。早在1985年9月,河南新鄉和河北邯鄲聯合發起,組成了由晉冀魯豫4省省際邊界區域13個地市參與的“中原地區經濟技術協調會”。具體包括山西長治、晉城;河北邯鄲、邢臺;山東聊城、菏澤、臨清;河南新鄉、安陽、焦作、濮陽、鶴壁、濟源等13市。1986年,在原國家計委能源辦的倡導下,河南三門峽和山西運城、陜西渭南成立了“豫晉陜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2006年,山西臨汾加入,隨即形成了3省4市共同參與的“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區域協作發展試驗區”。但參與省際協作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加之行政區劃分割所導致的區域經濟活動沖突和市場分割,在一段時期內,試驗區曾出現停滯,致使區域經濟協作發展機制難以順利運行。《中原經濟區規劃》發布后,中原經濟區的范圍比此前的草案多了安徽省淮南市的潘集區。
三、區域協作發展的制約因素
中原經濟區頂層設計突破了行政區劃的界限,但在現實推進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跨區協調成本,尤其是在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中存在著諸多制約性因素。
(一)利益主體制約因素
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盡管在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民風民俗等方面總體相近,但由于行政區劃的存在,行政隸屬關系不同,不同利益主體為了自身區域利益最大化,容易導致彼此經濟活動的較強對抗性,主要經濟要素流動和空間聯系受阻,使省際邊界地區始終處于省域經濟發展的邊緣。
(二)區位交通制約因素
雖然河南高速通車里程全國第一,鄭州為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但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受自然地理環境“天然障礙”的影響,基礎設施、交通條件相對落后,呈現“斷頭多、密度小、等級低”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原經濟區省際高速建設的難度大、橋梁和隧道多、單公里投資高,致使區位交通存在突出的制約因素。這種區位交通的“屏蔽效應”,事實上提高了相互經濟協作發展的“交易成本”,人力、物流成本較高。
(三)聯動體系制約因素
目前,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尚未建立協作發展機構,導致協作職能弱化,協作機制不健全。《中原經濟區規劃》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要求,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省份、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以及國家發改委之間明確分工,緊密協調配合,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在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的實施過程中,必然需要對共同和相關的發展目標、發展規劃、發展步驟、實施方案、重要措施和政策策略,以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其他重大問題,做出相應的協調。而協作聯動體系,是維持和推動區域經濟協作正常運行和穩定發展的一種協調和控制機制。
四、區域協作發展的實現途徑
區域經濟協作需要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和能動性,形成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合力。
(一)淡化“行政區劃”觀念,增強中原經濟區認同感
中原經濟區由河南謀劃并上升為國家戰略,但中原經濟區畢竟不是河南經濟區。而現階段河南周邊地區城市希望利用政策扶持,借力尋求加快自身發展,是構成其主動融入中原經濟區的最大動因。省際邊界區域應淡化“行政區劃”觀念,充分發揮國家在財稅、金融、投資、產業、土地等方面給予的政策優勢,增強整體認同感。通過共同協作規劃,避免惡性競爭和過度競爭;通過區域內資源整合、合理分工、產業合作、優勢互補,實現互動、聯動發展。建議相關省份在資金投入、人才引進、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等方面,依托“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參照國家相關優惠政策,同樣給予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城市相應優惠,為其經濟協作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強政府層面協作,構建多層次區域協作機制
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設和完善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的政府層面協調與聯動機制,使政府間的協作常態化。第一,成立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指導機構,負責制定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規劃和政策,指導有關地方政府制定具體區域協作發展規劃;第二,指導地方政府建立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運作機制、信任機制;第三,建立省級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運作機制,充分調動相關省份業務主管部門的積極性,共同協商或共同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申請,協調解決區域協作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三)整合區域基礎資源,聯合共建區域基礎設施
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的基礎是交通對接,其關鍵是整合區域基礎資源,聯合共建區域基礎設施,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中原經濟區規劃》要求,推動基礎設施一體化,打通省際邊界區域高速斷頭路,聯合消除瓶頸路段,協同建設跨省鐵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勢必加速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資源的流動,進一步提高市場配置效率,不斷降低經濟協作發展的運行費用。
(四)打破行政界限分割,推進邊界市場共建
共建邊界市場主要包括構建一體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即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場分割,消除各種貿易壁壘,建立統一的商品市場、產權交易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同時進行省際邊界區域金融協作,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整合優化區域內的金融資源配置。推進邊界市場共建,一方面需要制定統一的市場規則和流通規則,使越來越多的商品能夠在省際邊界區域無障礙流通。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毗鄰地區之間在經濟聯系和經濟交往中相互提供的市場空間,在雙贏的原則下加快發展開放性的省際邊界區域性市場。
(五)促進產業聚集,培育區域中心城市
中原經濟區建設所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其主要特征為“產業支撐,以產興城、依城促產,實現產城融合互動”。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協作發展,應以資源綜合開發為基礎,調整產業結構,合理產業分工,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以生產要素互補為前提,通過差異化發展,著重推動共建產業園區,促使省際邊界區域成為產業集聚區。另外,完善省際區域產業分工協作體系,構建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專業化分工協作機制,打造區域優勢產業鏈,實現產業對接。如焦作、長治、晉城應重點培育以煤炭為紐帶的省際區域協作發展;安陽、邯鄲應重點培育以鋼鐵為紐帶的省際區域協作發展;濮陽、菏澤應重點培育以油氣資源為紐帶的省際區域協作發展,等等,以有利于中原經濟區省際邊界區域中心城市的培育。
(責任編輯: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