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蒙古具有與蒙、俄全面陸路對接的優越條件,在這個優勢上做文章,需要把自己的戰略發展核心建立在“國家向北開放橋頭堡”的基石上,緊緊圍繞中國向北開放的戰略目標,實現大開放,促進大發展,構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臺,建設大窗口,維護大團結,保護大生態。通過實施“北向戰略”,實現內蒙古的發展和騰飛。
[關鍵詞]內蒙古 發展戰略 對外開放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2-0038-03
一、“北向戰略”提出的背景
2008年至2009年期間,我曾帶一個專家團隊以接受課題委托的方式,為內蒙古自治區做了一個戰略總報告。在這個總報告中,我們提出,內蒙古自治區應該根據獨特的區位優勢,在國家提出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要有一個新的視角,不但使內蒙古的發展戰略能夠納入國家戰略,而且在這一戰略中能夠體現出內蒙古自治區是實施和推進的主體。在總報告中我們提出,這個新視角,就是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主導,以蒙古國和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區為主要對象,實施中國的“北向戰略”(在我們報告中所用的專有名詞是“構建北亞經濟圈戰略”),構建中俄蒙之間一個新的次區域國際經濟合作平臺。
我們為內蒙古提出這樣的戰略建議有一個很重要的參照系,那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2005年,廣西制訂了構建和推進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主導、以東盟國家為主要對象的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戰略,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它大大地推進了我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務實合作,密切了我國與東盟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關系,也把廣西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戰略平臺,不但爭取到了許多特殊的國家政策,而且以此吸引了海內外的高度重視,獲得了更多的戰略投資和發展資源,從而使廣西成為邊疆民族地區發展的佼佼者。
我們在總報告中指出,提出上述“北向戰略”,同樣首先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的。它不僅可以把中國長期開展的合作共贏的睦鄰友好國家戰略,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而且填補了中國向北開放的戰略空缺。通過推進和實施與蒙古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可以為中俄、中蒙合作創建一個全新的格局,把這種合作推向一個更加務實,更加緊密,更加廣闊和更加深入的新階段。不僅如此,這一戰略對于解決中國21世紀發展中的水資源短缺、能源與戰略礦產資源短缺、生態環保以及構建新的國際戰略大通道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我們也在總報告中指出,如果這樣一個目標能夠實現,內蒙古將處于戰略實施的中心地位,因為在我國,只有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及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陸路相連,這個地緣優勢是不可替代的。我們堅信,如果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內蒙古也能夠像廣西一樣,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發展戰略平臺,同樣可以爭取到更多特殊的國家政策,同樣可以引起海內外的高度重視,并由此獲得更多的戰略投資和發展資源,從而為內蒙古的進一步騰飛創造極其有利的基礎和條件。
在這份總報告中我們還提出了構建和推進北向戰略的具體策略和措施,除應加強口岸建設、交通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邊貿等傳統措施外,我們建議在呼和浩特市舉辦以中俄蒙三國為核心、吸收中亞及日韓參加的“中國北方交易會”;舉辦由這些國家參加,以中國與北亞和中亞合作為目標的“中國北方博鰲論壇”。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以內蒙古為橋頭堡,中國與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管區次區域經濟的合作機制。
我們提交的這份戰略發展總報告得到了當時內蒙古自治區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不僅對我們的報告做了重要批示,而且委托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研究室,召開了有關廳局和盟市領導參加的報告會和研討會,對這份戰略總報告及如何推進落實進行了認真的研討。
2011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我們總報告中所提出的建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意見》在有關內蒙古自治區四項戰略定位中,第三項就是:“(內蒙古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要)大力實施沿邊開放戰略,依托重點口岸和合作園區,加快國際通道、對外窗口及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深化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經貿合作與交流,發揮內引外聯的樞紐作用,努力構建面向北方、服務內地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具體措施中,又提出要打造開放合作平臺和合作機制:“加強與俄蒙毗鄰地區的交往和聯系,積極參與東北亞、中亞等國際區域合作。支持開展政府間互訪、商貿往來、人文交流等雙邊多邊活動,形成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交流機制”。
這份《意見》表明國家把內蒙古自治區的“向北開放”及與俄、蒙的合作,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高度。據我所知,由中央政府或中央主要領導明確定位為國家對外開放“橋頭堡”的,有三個省區。一是云南——國家對南亞地區開放的橋頭堡;二是廣西——國家向東南亞地區開放的橋頭堡;三是內蒙——國家向北開放的橋頭堡。
這說明,沒有海洋條件的內陸省區,需要也能夠通過陸路通道來大力實施“對外開放”,并從對外開放中得到大發展和大提高。
二、“國家向北開放的橋頭堡”應成為內蒙古發展戰略的核心和基石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明,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其發展戰略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特殊的優勢上。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內蒙古自治區憑借自己“羊(羊絨)、煤(煤炭)、土(稀土)、氣(天然氣)”的自然資源優勢,形成了資源型發展的戰略,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成功。但是這種僅憑自然資源優勢所形成的發展戰略是不可持續的。
構建自己更加科學的能夠有利于轉變增長方式的發展戰略,需要明確自己的優勢。內蒙古具有“對外開放”建立“內陸型開放經濟”的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與蒙古國全面陸路連結,并通過蒙古國直接聯系到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的廣袤地區。內蒙古在這個地緣優勢上做文章,需要把自己的全部戰略發展核心都建立在“橋頭堡”的基石上,緊緊圍繞中國向北開放的戰略目標,實現大開放,促進大發展,構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臺,建設大窗口,維護大團結,保護大生態。通過同蒙俄毗鄰地區的全面合作,構建一個全新的“內陸型開放經濟”。這不僅會歷史性地把內蒙古推向全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獲得國家政策優勢和吸引海內外資金技術等資源優勢,而且能在深化我國與俄羅斯與蒙古國的互利合作方面,對國家做出自己特殊的貢獻。
三、實施“北向戰略”的困難與機遇
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向北開放的目標絕非易事。與我們國家其他省區向東南亞、東北亞等國家和地區開放相比,內蒙古對蒙俄毗鄰地區的開放,具有更大的困難和制約因素。主要有三:
一是內蒙古沿邊地區以及與其相毗鄰的蒙古國及俄羅斯相關地區,人口集聚稀少,城市發展緩慢,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高,市場建設有欠完善。要實現開展大規模和高層次國際經濟合作的目標,需要做十分艱苦和長期的努力,要有科學的規劃和巨大的投資。
二是一些周邊國家,對中國的崛起具有一定的戒備心理,要實現構建穩定長期的次區域合作機制,也需要十分艱苦和長期的努力,通過具體領域和具體項目的不斷推進,來形成互信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
三是蒙古國與中國具有特殊的歷史淵源,近年來,中蒙兩國在政治經濟關系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該國部分上層人士對中國仍然存有一定的不信任情緒。因此要使中蒙關系得到根本改善,同樣需要做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然而,與巨大的困難及挑戰并存的是巨大的機會。
首先是中蒙俄地區之間近年來已經形成了日益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
一方面,內蒙古已經與蒙古國及俄羅斯相關地區建立了越來越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蒙古國已經是內蒙古的第二大對外貿易合作伙伴,合作領域涉及建筑工程承包、電力、礦產開發等十幾個行業。除經貿領域外,內蒙古還與蒙古國簽署了一系列協議,推動了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在沙塵暴治理、生態保護、科技、文藝娛樂、考古、旅游等諸多領域,內蒙古與蒙古國的合作規模也在擴大。與俄羅斯相關毗鄰地區也是如此,自治區先后與赤塔州、布里亞特共和國、伊爾庫茨克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區等建立了經常性的地方政府間互訪會晤機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意向書和合作協議,加深了地區間的溝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內蒙古地區對俄蒙投資額增長迅速。“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對俄、蒙協議投資總額6.77億美元,比“十五”期間增長7倍多,投資領域也由木材采伐加工等較單一產業,擴展到礦產勘探開發、木材加工、房地產開發、農畜產品加工銷售、餐飲業及進出口貿易等多個領域。自2005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積極推動在毗鄰的俄后貝加爾區、阿金斯克地區和赤塔州,建設中俄經濟技術合作區,目前建設成效顯著,部分企業已入駐園區。
再一方面,“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與俄蒙邊貿發展形勢良好,總體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勢頭,口岸經濟實現了新的跨越。“十一五”時期,全區口岸貨運量是“十五”時期的2.1倍;一般貿易、邊境貿易、加工貿易等累計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是“十五”時期的2.4倍。此外,內蒙古沿邊口岸建設成績突出。“十一五”時期,內蒙古口岸建設現有口岸19個,其中對俄口岸6個(有2個未開放),對蒙口岸10個(有1個未開放),另有航空口岸3個。
同時,從2004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還與俄、蒙兩國建立了定期會晤,高層互訪等聯絡機制,雙方政府團組、商務團組互訪頻繁。通過舉辦“國家年”、“跨國旅游節”、“區域合作論壇”、“國際展洽會”、“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及“藝術團訪問演出”、“學術交流”等活動密切了雙邊關系。
這些都為內蒙古對俄蒙進一步開放,推進國家向北開放的橋頭堡戰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俄羅斯戰略東移以及與中國形成日益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為內蒙古實施向北開放戰略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出訪俄羅斯,凸顯了中俄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標志著中俄經濟合作關系將進入一個更加緊密的新階段。這為內蒙古實施北向戰略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和機會,內蒙古發揮向北開放的橋頭堡作用,將對推進中俄兩國經貿關系的務實合作,做出重要的貢獻。
再次,中俄蒙三國相關地區之間很強的互補性,為構建中俄蒙合作新格局創造了重要的條件。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踐證明,國家與地區之間能否形成良好的區域經濟合作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并不取決于雙方政府主觀上的意愿,而是取決于相關國家和地區之間,在經濟上是否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與蒙古國以及俄羅斯相關地區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幾乎涵蓋了地理區位、人口狀況、資源稟賦、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市場需求、文化差異等各個方面。因此,內蒙古與蒙古國及俄羅斯相關地區開展次區域合作,無疑具有深厚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