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鎮化作為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與依托,其進程與質量直接影響該區域小康社會的建設。當前新的形勢使城鎮化的作用、動力機制、目標導向、空間形態、發展理念等發生了轉變。欠發達地區應順應轉型需要,注重規劃引導,培育主體形態,強化創新驅動,壯大多極節點,統籌區域協調,實現數量與質量同步提升,促進城鎮化協調發展。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 城鎮化 轉型 舉措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3)02-0068-03
城鎮化事關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廣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需要抓住機遇,順應新形勢,走有自身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一、城鎮化發展的轉型
(一)地位與作用的轉變
城鎮化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從最初作為經濟發展的目標與結果,轉向作為促進結構轉型、創造擴大需求、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內容。
(二)動力基礎逐步多元化
理想的城鎮化模式必然是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就業崗位增加為前提,與農業發展相適應。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引起的產業和人口集聚,是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各區域立足自身資源條件探索差異化的城鎮化模式,充實豐富了城鎮化的動力基礎,工業化不再是城鎮化發展的唯一驅動力。近年來中西部地區還普遍出現了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向縣城集中的趨勢,帶動了縣城人口規模的擴大和縣域經濟的繁榮,這是在內生性消費需求動力下的城鎮化擴張和發展,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以工業化產生供給的驅動模式。內生性、文化性和基于各地差異性的要素,必定是帶動城鎮化的新興動力,也是最持久的動力來源。
(三)質量轉向
學術界有觀點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進程。受此影響,自2002年以來的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周期中,一些地方政府推動城鎮化的積極性很高,問題表現在城鎮建設用地快速擴張,以“圈地”形式造成農民“被城鎮化”,目前這種片面追求速度忽略城鎮化質量的發展思路已逐步開始轉變,各地不再以單一的人口城鎮化率作為衡量城鎮化水平的唯一標準,而是按照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要求與內涵,從經濟績效、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居民生活、空間集約、統籌城鄉等指標,綜合評價城鎮化發展水平,在保證城鎮化發展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推進城鎮化速度。
(四)突出城市群
城鎮化道路究竟是優先發展大城市還是優先發展中小城市(鎮)更符合中國國情,目前仍存在爭議。不同規模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角色與作用不盡相同,產生的復合效應也有所區別。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以城市群(圈)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既是順應了城市化的發展趨勢,實際上也是否定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對立性,調和了不同觀點的爭議。因為城市群(圈)本身是由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體系構成,以城市群(圈)為主體形態,要求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在城市群的框架規劃下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有分工有協作,在推進一體化融合過程中實現城鎮化的最大效益。因此,“十二五”時期推進城鎮化,必然要依托城市群(圈)為地域組織形式,提高空間組織效益。
(五)生態文明成為共識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城市可持續發展要適應生態環境的多樣性,適應其資源潛力和社區需要。隨著對全球氣候的關注和發展低碳經濟形成共識,城鎮化演進中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城市型產業代替傳統的資源消耗型產業,清潔生產和循環生產等新的生產方式開始出現,許多老城市日益朝清潔型、生態型和適宜居住型方向轉化。生態環境優美幾乎是所有國際性大都市的共同特征,也是現代城市社區共同追求的目標之一。建設生態文明,要求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引領城鎮化進程,即通過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小區、綠色產業等來共同構建新型城市,實現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
(六)空間格局落實主體功能區
“十一五”規劃針對我國區域空間開發秩序失衡、國土利用效率低下的情況,提出了主體功能區的規劃理念,即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未來發展潛力,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十二五”規劃仍然延續主體功能區劃的理念,更為具體地按三種類型區域來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即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可見,隨著主體功能區規劃付諸實施,必然改變以往各區域不顧資源條件和實際可能,盲目追求工業化、城鎮化的現象,根據各區域在更大范圍內承擔的職能來選擇發展方向。推進城鎮化過程需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來適度集聚產業和人口,形成差異有序的城鎮化格局。
二、欠發達地區的應對舉措
城鎮化作為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與依托,其進程和質量直接決定了該區域全面建成小康目標的實現。因此,城鎮化進程中的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協調、城鎮化速度與質量匹配,必然要求欠發達地區順應城鎮化發展的趨勢,自覺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在轉型與提升中實現城鎮化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重視規劃的引導作用
增強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權威性,發揮好規劃的指導、引領和調控作用。推進城鎮化必須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空間指導和調控功能,做深做細城鎮建設、土地利用和交通發展等規劃,形成總體規劃、重點規劃、專業規劃等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銜接有序的統一的科學規劃體系。編制片區和跨區域的城鎮體系規劃,指導城鎮合理布局,協調發展。按照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縣級市、縣城和重點建制鎮等層次,科學規劃城鎮發展方向,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梯次推進。
(二)培育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
以城市圈(群)作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通過城市圈(群)的內部協作與整合,放大集聚產業與人口的規模效應。欠發達地區城鎮體系發育滯后,面臨做大城鎮規模與培育城鎮專業化職能的雙重任務,這就更需要通過科學的規劃安排和必要的行政調控,依托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推進城市圈(群)的融合步伐與一體化進程,放大城市圈(群)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聯動效應,實現設施共建、資源共享、環境共保、經濟共榮、社會共進,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
(三)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驅動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要素集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趨勢日益明顯,欠發達地區在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基礎上,需要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戰略,發展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產業集群、人口集中、發展集約、服務集成,推動城鎮化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鑒于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與區情,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創新的主要戰略,逐步提高集成創新、原始創新的比重,促進傳統制造業的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壯大,以產業優勢和資源稟賦為依托,以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為支撐,有效引導創新要素、創新技術向新興產業集聚,加大運用新技術、新成果、新工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著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走低碳、綠色、可持續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四)壯大縣城及村鎮多極節點
縣域是城鄉統籌的重要載體和城鎮化的重要陣地,發達地區城鎮化的水平質量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度相關,而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實力整體偏弱,且就地城鎮化帶動能力不明顯。因此,順應發展規律與形勢,欠發達地區需要加快發展縣域中心城市和重點中心鎮,使之成為聚集產業的“結”、吸引農民的“點”、縣域經濟發展的“極”。應當加大縣域突破的力度,按照賦權、放開、搞活的思路,給予縣域中心城市發展最大可能的支持,促進二三產業向縣域中心城市集聚發展,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通過擴容提質,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五)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
城鎮化過程是人口就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轉化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也是城鄉和區域之間各種要素交融和優化組合的漸進過程。受制于二元分割體制,傳統城鎮化進程中仍然呈現重城輕鄉、大城市優先發展的偏好。因此,在新形勢下推進城鎮化進程,必然要求貫穿統籌城鄉與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把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整體來通盤考慮,統一謀劃,特別是要把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放在優先位置,發揮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帶動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農村人口轉移、就業增長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雙贏”,區域協調發展的“共贏”,促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協調推進。
(責任編輯:曠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