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藤昌益的環境思想主要包括:自然和人的關系是“大天地”與“小天地”的對應關系;自然和人的活動是一個和諧的循環系統;天災是人災;反對濫施開發礦產等內容。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是包括天地、萬物、人類在內的總體,它們遵循同一規律運動著。昌益環境思想的哲學基礎是他的“活真”論;“進退”·“互性”矛盾運動;“五行·四行”說;“天地”(宇宙)論;“通·橫·逆”論等具有獨特內容的自然哲學。
關鍵詞:安藤昌益;環境思想;自然哲學
中圖分類號:B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3)01-0001-09
安藤昌益(1703年—1762年,元祿十六年—寶歷十二年)是日本封建社會末期的農民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由于他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和思想上強烈的反封建意識,受到當時主流意識形態(日本朱子學)的排斥和擠壓,著作被視為“謀反”的書。所以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他的思想和著作被埋沒,名字也被人遺忘了。
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歷史學家狩野亨吉,偶爾在舊書店發現1部署名為“確龍堂藤原良中”,書名為《自然真營道》的書稿(共101卷,93冊,缺失2冊)。經過苦心的研究,弄清楚了作者姓名(安藤昌益)及生存時代。狩野深為書中的議論所驚嘆,稱其為“生于我們日本國土的最大的思想家,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人物”[1]4。然而,昌益及其著作被重新發現后的命運多舛。為了妥善保管稿本,1923年書稿轉由東京大學圖書館收藏。但在半年后的“關東大震災”中,書稿連同大學圖書館一起被火燒毀。所幸的是在書稿入藏前,被人借走了12冊,僥幸躲過浩劫被保存下來。1924年,狩野又在舊書店發現了該書稿的另一種抄本的3冊(人相卷)。所以,該書稿目前尚存15冊(大序卷、1~9卷、24~25卷、35~37卷)。“大序卷”,是全書的中心思想,還附有全書的目錄。從中尚可窺見被燒失部分之大概內容。1925年,狩野又發現了昌益的另一部書稿《統道真傳》(5卷),加上昌益生前(1735年)曾出版過的刊本《自然真營道》(3冊)。這些是現存昌益的全部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雖有一些有識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他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片斷的評論,但在當時的日本政治體制下,不可能對昌益思想作深入的研究。戰后,諾曼出版了《被遺忘的思想家安藤昌益》①。諾曼認為,“在明治以前的日本思想家中,昌益是唯一對封建統治進行體無完膚地攻擊的人”。他把昌益思想稱為“農本民主主義”,給以極高的評價。在哲學上,他認為,“昌益的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是客觀的、具體的、一元的。……昌益的方法常常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移行,……關于事物不是出自先驗的圖式?!彼€把昌益的“互性活真”概念解釋為相對性或交互作用,是“物質自己運動的意思”①。諾曼的介紹,使得更多的人認識了昌益的思想及其時代。對于處在戰后日本社會改革時期的思想界(特別是史學界)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也成為戰后日本社會民主化的信號。
此后,日本對昌益及其思想的研究蓬勃展開。截止1980年代,出版了昌益的原著21種,光全集就有兩種②;各種研究專著20多種;研究論文250余篇。昌益及其思想還越出國門,被編入世界哲學史,成為與西田幾多郎一樣,登上世界哲學史舞臺的為數不多的日本哲學思想家之一。傳統對昌益思想的評價以肯定為主。認為昌益思想是“一種社會主義”、“農本共產主義”(狩野亨吉);“倡導以農為本的共產主義”(渡邊大濤);“站在受壓迫最深的階級一邊”、“一貫否定封建制度”(奈良本辰也);“令人驚奇的激進的社會哲學”、“革命思想”(家永三郎);“偉大的空想共產主義者、唯物論、辯證法世界觀的先驅思想家”(高田求);“以農民為中心的共產主義綱領”(櫻田久常)。“在現代世界上也是日本民族可以自夸的偉大的獨創的思想家”(井上清)。當然,也有持不同觀點的。如認為昌益思想是“農本無政府主義”(市井三郎)、“無政府主義的烏托邦思想”(源了園),甚至完全抱否定態度的(如津田左右吉)。截至上個世紀末,我國對昌益思想的研究,大體上承襲了日本的傳統觀點。
一、安藤昌益的環境思想
聯系現實社會問題來進行研究,一直是安藤昌益思想研究的主流。在戰后現代化完成以后,日本高度發達社會的各種矛盾日益復雜化。面臨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緊張的現代社會生活,特別面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人們感到茫然。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昌益的環境思想日益受到重視。昌益被稱為“生態學的先驅、日本最早的環境保護論者”[2]1,15-18。
安藤昌益的環境思想,大致包括如下的內容:
(一)自然和人的關系是“大天地”與“小天地”的對應關系
昌益把自然界和人把握為大天地(自然界)和小天地(人)的對應關系,稱之為“大轉定”、“小轉定”或“大轉定”、“小男女”③。他說:“人是小天地、天地是大人”,“夫人身小天地也。天地大人身也”④。還認為“大天地”產生“小天地”?!按筇斓厥歉改福∪耸莾鹤樱笮?、親子唯一氣也。”“人為天地之嫡子。故為通氣,為小天地也?!薄疤斓刂頌榛钫嬷w,乃人體也。⑤” 即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天地和人具有微妙的相似性,他們都按照同一的“進退、退進”的“互性”矛盾規律運動著。
“大天地”和“小天地”的說法,決不是昌益的獨創。在古代的東方和西方,把天地(自然)和人的身體進行類比的思想,古來就有。古希臘的德謨克里特是最早使用“人是小宇宙”概念的人⑥。這種類比和對應的表述,在畢德歌拉斯學派、新柏拉圖派、伊斯蘭教蘇菲派、猶太教等那里也可見到[3]15。文藝復興以后,這種觀點再度活躍。達·芬奇說“人是世界的模型”⑦。拉伯雷說“按照世界典型制作的是我們的小宇宙,即小世界,即人體。⑧”帕拉格兒斯說“心臟是太陽,……月如腦……脾臟如土星,膽囊是火星。腎臟如金星……木星是肝臟的行星⑨”。
在中國,類似的思考更為豐富。如:《淮南子·精神訓》有“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繛槿赵?,血氣為風雨”的說法。董仲書《春秋繁露》有“人副天數”的說法。認為“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于身。身猶如天也。數相參之?!比松淼?66小節副一年的366日;人身的12大節,分副一年的月數;五臟副五行,四肢副四時,眼睛的開合副晝夜……。朱熹更清楚地表述為“人便是一個小天地耳”。(《朱子語類》卷九十五)
這種思想傳到日本,也影響到日本的醫學家、儒學家。曲直瀨玄朔說:“頭圓模仿天,足方模仿地。眼為日月,毛發骨肉為山林土石,呼吸為風,血液為河海,四肢為四時,五臟為五行,六腑為六律,這些皆模仿天地。①”熊澤蕃山說:“人可以說是小型之天,天可以說是大型的人。人之一身合于天地,絲毫也不違反”②。荻生徂徠明確地表述為“夫人小天地也。③”
上述關于“大天地”、“小天地”的論述,還只是從形態上表述大、小天地的相似性和說天人相關、天人感應的相關性,尚未超越相關論的意義。即使是西方的論者,使用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字眼。但“宇宙”(cosmos)一詞希臘文“κοσμζ”的原意,也只是“美麗排列的秩序”的意思。不是現代科學意義上的“宇宙”的意思,即僅是指大秩序和小秩序的對應性而已。而安藤昌益的“大天地”和“小天地”論,則超越了現象形態的類比,達到了自然哲學的理論高度。
首先,昌益的大小天地論,已不是單純的類比,而是把天地和人身都看作是有機的“活物”。他們不僅在排列及形態上相似,而且具有共同的運動法則及構成要素。如同前述,大天地(自然)與小天地(人)不但在形態上相似,而且大天地的諸要素和小天地的各個部分相應。他說:“天地以八星為臟腑……人身以臟腑為八星。”“天之五星為人之五臟?!薄靶姆握邽槿说奶柡吞仔恰I肺者為人的月亮和歲星?!薄疤斓刂赵聻槿酥耢`”,“天之五氣、地之五形……為人之五性和五情”④。人身(小天地)是大天地精妙的濃縮。自然(大天地)是人身的放大。它們是遵循同一的“活真之進退退進·互性之妙行”的規律在活動著的“活物”。
其次,昌益認為;大天地與小天地是“表里一體”的關系,它們的構成要素是互為反轉、倒逆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天地里顯現為“表”東西,隱藏于人體內部,表現為“里”;在人身上是“上”的東西,在天地里為“下”。“天之上者,為人之下者,天之下者,為人之上者。天之顯者,為人之隱者,天之隱者,為人之顯者”。[2]14,210“夫天地和人身表里一體,為自然·活真之進退退進·互性之妙行也。……因為表里,故天地之顯者隱于人身,人身之顯者隱于天地也。因天地之間乃天地之腹中,八星、日月之氣行常為顯現。故人身的腹中的臟腑、神靈之氣行、血流常為隱者也。[2]15,229”所以,作為天地內臟的日月星辰常常是顯現而看得見,而作為人身的星辰的內臟常常是看不見的。
何謂互為反轉呢?通常人們描述天地時,北天、北半球在上,南天、南半球在下。昌益認為,這是因為“南極是天之面部……北極是天之臀部”[2]10.88,所以天地是面部在下,臀部在上。正好與面部在上、臀部在下的“直立”的人相反。正因為這樣的因果關系,人才能“直立”,才能“自由”行動。“這就是自然,豈不珍貴呼?”我們要對“天地和人身的進退之妙用”,“不勝感嘆,深表感激”[2]10,106。
第三,昌益認為,大天地(自然)與小天地(人)具有同一性。即它們都按照同一“互性活真”的規律在運動著。更具體地說,大天地和小天地都按照同一規律在“直耕”著⑤。
“活真之氣,伴隨太陽和月亮的運行,馳騁于天空,磅礴于大地,浪濤于大海。八氣具備互性,進氣活動于四隅,退氣活動于四方,產生四時、八節,升于天(或降于地),與央土和合。并且以“通、橫、逆” 的運動方式,不斷生成谷物、男女(人類)、四類、草木等。這就是活真的永遠無限的“直耕”(生成)活動[2]1,65。”“天地、人、物之生生無盡,為一活真、直耕也[2]1,247。”總之,在昌益看來,產生萬物的直耕,是自然、天地之大道。人繼承天地之道,進行五谷之直耕。這就是“天人一和”之直耕,為“自然真之大道”。天的直耕和人的直耕之總和即是“自然”。
這樣的大天地(自然)和小天地(人)的對應關系、“表里一體”的相互聯系關系、以及它們的同一性關系,和“進退、退進·互性妙行”活生生的矛盾關系,是貫穿于“自然”的有機連聯,構成了昌益自然哲學的基本內容。寺尾五郎把昌益的大小天地論稱為“大小宇宙論”,稱“昌益的自然哲學的大小宇宙論為壯大的‘直耕’交響曲”[4]149。
(二)自然和人的活動是一個和諧的循環系統
昌益認為,天地間的一切有生命、無生命的東西都是密切相關的。天地是一氣之“進退”(運動),“天氣降,地氣升”,天氣和地氣的交流產生生物和人類。生物和人類也和天地同呼吸,“天地呼出之氣被人吸入,人呼出之氣被天地吸入”,“故天地和人身一氣爾”①。天地之氣為人、物所呼吸,人、物之氣為天地所呼吸。表示了天地和人、物的相互規定性關系。
具體地說,這種相關性、規定性關系,是通過“通橫逆”的運動實現的。“自然之氣,是通極而橫,橫極而逆,逆極而通的運動,自然也”②。這種通→橫→逆→通→……的循環運動,在生物界的人、動物、植物中最為典型。“人食米谷產糞,谷食人糞而加倍結實,谷與人互食,常也。[2]10,219”
昌益將這樣的自然界與人互相關聯的有機循環,叫做“自然氣行之妙序”、“自然自守之妙行”[2]13,284,282。這種“自然自守之妙行”是無限的運動,永遠的循環,順利圓滿,“無一點邪污之氣”[2]1,118,即自然本身是沒有災害的,是一個“無災”、“無害”、擁有豐富生命力的和諧狀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為什么又是災害不斷呢?
(三)天災是人災
昌益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自然災害頻發,人為災害不斷,完全是人們的不當行為所造成的。人“呼出的邪心之氣,通于天地之氣運,污染了自然之天神。故正直的天神,被人類的妄欲、邪氣行為所害而失去常度,變得激怒而狂暴。招致大風、大雨、洪水、干旱、冷害、歉收、瘟疫、兵亂等意想不到的災害頻發,成為妄迷不絕之國。[2]12,83-84”
“天災本出于人而歸于人,……一切怪事出于人而歸于人。故非天災,人災也。[2]11,146”昌益認定天災實際上是人的行為造成的,天災即人災。
在6~17世紀中期的一百多年間,由于德川封建社會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社會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了3倍。但是,新農田的開墾,也帶來了林草植被的破壞,使得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的發展,導致城市人口增加。日本人喜好醬湯,導致制造黃醬原料的大豆的需求量猛增。于是將許多山林開發為種植大豆的農田。又因新農田和山地的開發,使得原來依靠野生植物的根莖葉及果實為生的野生動物的食物鏈產生了斷裂,大批的野豬竄入農田啃食莊稼,致使連年歉收。在昌益生活的東北地區,就發生了被稱為“豬饑饉”的大饑荒。昌益敏銳地感到,正是某些人的“迷于利己”、“邪心之氣”,使得天地間的和諧循環失常,導致災害頻發。
(四)反對濫施開發礦產
礦產、稻米、森林歷來是秋田藩的三大支柱產業。江戶時代,東北地區(特別是秋田藩)的金銀銅礦被大規模地開發。在昌益家鄉(大館)附近,就有赤澤金山、早口金山、大葛金山、阿仁金山、檜木內金山、水澤銀山、八森銀山、湯口銀山、藤琴鉛山、土倉鉛山等被進行大規模地開發[5]181。礦山開發、尾礦堆放破壞了森林植被,污染了水源,直接影響到水稻生產和生活用水。瘋狂的采礦熱,大量人口集中到城鎮和礦區,使得秋田(城下町)的人口急劇增加。一時采礦者、投機冒險者、商人、工人、游手好閑者、賭徒、妓女等聚集,伴生了一切壞事、惡事。大大破壞了原有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秩序。
目睹此一切的昌益,根據五行學說,認為金銀屬金氣,埋藏于土中,發揮金氣的的作用,是不能隨便開采的。他說:“金潛伏于土石之中而不見其形,其氣及天外,堅人、物之外皮,使天氣清光,地水清澄。在土石中堅土體,堅物之骨,清人之心。此乃金之妙德、妙用也?!薄叭欢?,圣人出,采掘山中之金,鑄金銀錢幣流通。……采掘使土中之金氣變脆弱,天氣易濁,不正之氣行而使人易病,地氣難澄,水難涌,山易崩,河流易被埋,地震易發,人氣變脆而易發內病,山上草木難生?!四耸ト酥??!薄扒易詮膶⒔?、銀制成錢幣流通天下,使得欲心生,喜奢侈,好榮華,從而爭亂紛起。①”所以昌益反對開采礦山。
可以看出,昌益反對開采礦產的理由有三。一是開礦破壞自然環境。開礦擾亂了自然界正常的五行秩序,污染環境,是“對自然大大的犯罪”[2]8,139。二是開礦破壞社會。開采金、銀、銅等礦產,并鑄成錢幣流通,破壞了處于自然狀態的原始共同體社會。開始了以金錢和財富將人分為上下、貴賤、貧富的階級社會。三是開礦破壞人心。金錢大大地刺激了人的欲望,擾亂了人心,并使善良的人性顛倒,“只追求利欲而不知人性”[2]8,144。
在昌益看來,造成此破壞環境、破壞社會、破壞人心三種罪惡的根本原因是“圣人出”②,即產生了統治階級。即將環境問題與階級問題統一起來加以思考。顯然,昌益的環境思想完全是站在農民即直接生產者的立場上的思考。
環境問題是一個超階級的、全人類所面臨的課題。其實,在江戶時代,不光有昌益這樣站在直接生產者立場上的環境思想,也有統治者的環境思想。17世紀初至18世紀初的100多年間,出現了日本歷史上空前的“墾荒”熱,使得耕地面積擴大了三倍。但是,開墾熱也毀掉了大批森林、草地,破壞了植被。一旦降雨,沙土流入河溝,逐漸淤塞河流,繼而造成泛濫。最終危及到農業生產及百姓生計。針對這個問題,統治者提出了針對性的環境對策。1666年(寬文6年)幕府發布了一個叫做《諸國山川掟》的法令。指出,近年因開荒時挖去了草木的根,風雨時沙土流入河川,使得河床抬高,影響泄洪,造成洪水泛濫。規定“今后禁止挖掘草木的根”;“河流源頭沒有樹木的地方,從今春開始趕快植樹,保持水土不流失”;“從前在河灘里開墾的農田、種植的竹木蘆草等、以及今后進行的新的建設,都不能侵占河床。禁止今后山里的一切燒荒活動”[6]60。此事發生在安藤昌益之前100年,大概是日本最早的“環境保護對策”。同時也是日本農業從“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的開始。在制止“亂開發”保護環境這一點上,農民和統治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這一點上,則是要靠直接生產者的農民的勤勞精神和聰明智慧的發揮。
日本的一些學者將安藤昌益的上述思想和觀點,稱之為“昌益的生態學思想”,稱昌益為“生態學的先驅者,日本最早的自然保護論者”③??钟邪胃叩南右伞R驗?,日本人第一個理解和使用現代意義上的“生態學”(ecology)概念的是南方熊楠(1867年—1941年)。南方是生物學家,因反對“神社合祀運動”,主張保護環境而聞名。在反對神社合祀運動的過程中,南方曾兩次將“ecology”譯成“エコロジ—”(生態學)及漢字“棲態學”④。也許這是現代“生態學”(ecology)概念,首次在日本以及東亞的使用。
縱觀昌益的環境思想,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所認為的“自然”不是日本人通常的作為欣賞對象的“山水盆景式”的自然[4]12。而是包括天地、萬物、人類在內的總體。即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尊循同一規律在運動。這種認識的理論基礎是他的自然哲學。
二、安藤昌益環境思想的哲學基礎
安藤昌益的自然哲學是他的環境思想的理論基礎。昌益的自然哲學,包括“活真”論、“進退”·“互性”矛盾運動、五行·四行說、天地(宇宙)論、“通橫逆”論等獨特的內容。
(一)“活真”是昌益自然哲學的基本范疇
昌益認為,包括宇宙、生命、人類社會在內的全部存在是物質能量的表露,他把它的根本性物質稱為“活真”。他的著作名為《自然真營道》。“自然真營道”在日語里,有4種訓讀法:“自然ノ真ノ営道”(自然之真之營道)、“ 自然ノ真営ノ道”(自然之真營之道)、“自然真ノ営道”(自然真之營道)、“自リ然ル真ノ営道”(自然的真之營道)。這4種讀法都正確,其意思實際上也相同。不過,前兩者有強調“自然原本的運動法則”的意思;第三者有強調“活真運動法則”的意思;第四者有強調“自己運動的‘活真’的運動法則”的意思。在后兩者中,即有“真”、“自然真”的寫法。所以,有時他也把“活真”寫為“真”、“自然真”,在后期還寫成“土活真”。
昌益認為,“自然”是其根本物質“活真”的運動,“活真”自己運動的總體就是“自然”?!盎钫妗笔前ㄌ斓?、萬物在內的全部存在的運動的源泉,它處于不停地自己運動中?!盎钫妗钡牟煌5淖约哼\動,形成了天地、宇宙,也形成了萬物和人類。他說的“活真自行而為天地”[2]1,65,“天地、人、萬物,由此真營接連生成”[2]13,112,“人、物、形形色色,悉為活真之分體”[2]1,65就是這個意思。
昌益用“感行”來規定活真的性質,即活真在不停地自己運動,運動的泉源在于活真的內部。他說:“真,常自感,氣也”,“真與氣,自然·自感之一真也”①。意思是說,活真在不斷的運動中發氣,或是說,活真不斷地發氣而處于不斷的運動中。所以,活真(真、一真)與氣是合一的,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這種運動就是“進退”·“退進”的矛盾運動。
(二)“進退”·“互性”的矛盾運動
矛盾運動的觀點始終貫徹于昌益哲學的全過程。在他看來,自然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活活然而無始無終,常感行而不知止死……其感行沒有微止”[2]1,64。意思是說自然活活然而無始無終地、有規律地自己運動著,永不停止、死滅?!豢滩煌5刈约哼\動著,充滿洋溢著無限的生命力。這種運動,不僅僅是場所的位移和量的變化,也不只是簡單的流轉和輪回,而是不斷地“轉轉運回而萬物生”,即不斷地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他用“自感”、“自行”的獨創概念,來概括包括一切無機體運動和有機體生命增殖在內的整個自然的“自己運動”。
“夫自然,無始無終,自感。非候他,非自推至。常自感。[2]8,89”意思是說:自然的本質,在于其無始無終的自己運動(夫自然,無始無終,自感)。不向外探求運動的原因,也不是自身硬出風頭(非候他,非自推至)。始終是依靠自己內在的內因自然而然地運動著(常自感)。運動的本質是自己運動——這就是昌益對自然運動的認識。
為什么說運動的本質是自己運動?其原動力何在?昌益認為一切存在內部都孕育著矛盾,存在就是矛盾。他用“進退”·“互性”來表述這種矛盾運動。
所謂“進退”是“進”和“退”方向相反的對立運動。他說:“在其進中自退,在其退中自進,進退·退進……此即自然真營之所”[2]13,103。在昌益看來,“進”不是單方面的進,而是包含著“退”?!巴恕币膊皇菃畏矫娴耐耍前斑M”。“進”為內包著“退力”的進。“退”是內包著“進力”的退。分別將對立物內包于自己之內。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講,“進退·退進互根,美妙一氣之進退也”[2]13,152。
所謂“互性”是“相互性”,即事物性質的相關性、依存關系?!斑M退者,非進退二別。而是進中有退,退中有進,所行互性也”[2]15,228。即是相互內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在許多場合,他常用“不住一,不出二”、“無二活、不住一”[2]1,186,207,70等形式來表示事物的辯證關系?!盎ジ币彩恰盎バ浴钡牧硪环N表述方式。研究者高度評價昌益的這一思想,認為“昌益用‘進退’概念第一次達到了辯證法的邏輯。這是日本第一次表現出的正式的矛盾邏輯。[4]55”
(三)五行·四行說
安藤昌益早期在(刊本)《自然真營道》里主張五行說,晚期在(稿本)《自然真營道》里主張四行說。他用五行說(或四行說)來說明從天體運行、季節變化到動物的生存狀態、人的身體結構和功能及精神作用、世界各國的地形地貌、氣候、物產及民族性和文化等世界形形色色現象。他用大小、進退與五行(四行)配列的“活真”“進退”論,頗具特色。當然,也有不同的評價①。
早期,他主張“五行說”,“真自然無私者也?!渥哉娓?,自小進則見木行之德用,大進則見火行之德用。小退則見金行之德用。大退則見水行之德用,不進不退則見平一真·中央之土行·革就之德用。故五行為此一真之大小進退自然
也。[2]13,124”意思是說:活真的自己運動是有規律性的?!淖约哼\動是,小進表現為木氣運動,大進表現為火氣運動。小退表現為金氣運動,大退表現為水氣運動,不進不退的平衡狀態時表現為中央土氣的統一運動。所以,五行為活真的大小進退的自己運動。簡而言之,他認為一個活真的自己運動,表現為五種運動,小進為木,大進為火,小退為金,大退為水,統一時為土。
晚期,他主張“四行說”,“自然互性妙道之號也。何謂互性?曰:無始無終土活真之自行、大小進退也。小進木,大進火、小進金、大退水四行也。自進退八氣互性也?!峭粱钫嬷孕?,不教·不習,不增·不減,自然也。故此謂自然。[2]1,63”意思是說:自然是“互性”、“妙道”的稱呼?!盎バ浴笔恰巴粱钫妗保ǜ拘晕镔|)無始無終永遠的自己運動,或是小、大進退運動。土活真是小進為木、大進為火、小退為金、大退為水的“四行”。此四行各自進退為“八氣”,它們是互為依存、對立的關系?!@種土活真的自己運動,完全是自發地、自然地進行的。這樣運動之整體稱之為“自然”。
從早期的“五行說”到晚期的“四行說”的移行,不是簡單的數量的變化,而是反映了昌益自然哲學質的飛躍。他將五行中的“土”獨立出來,賦予與“活真”(真)同等的地位。形成“土活真”概念。如果說,五行說將五種元素作為世界萬物的本原,尚是一種樸素的觀點。那么,四行說將“土”獨立出來,純化為比“四行”更為根本、更為普遍的“土活真”概念,是意義非凡的。它有點象現代哲學中最為普遍、最為根本的“物質”、“精神”那樣級別的范疇。同時,四行說將“活真”運動與“大小”(量)、“進退”(質)配列,來說明事物運動的展開。強調“自然”·“活真”·“進退”的邏輯,強調“自己運動”“矛盾運動”的邏輯。說明了昌益自然哲學內部的邏輯整合的完成,思考方式更加嚴密。所以說它象征著昌益自然哲學的質的飛躍。
(四)天地宇宙論
誠如前所述,昌益把“天地”寫成“轉定”。在昌益看來,天的本質在于在不斷的運動中產生萬物(“運回而萬物生生”),即在于天的運動性和創造性。他說:“轉則生、轉則生,無窮之轉也”[2]13,149。這里的第一、第二個“轉”是“運動”的意思,第三個“轉”是“天”的意思。故“天者轉也” [2]13,149,把“天”寫作“轉”。凡在昌益著作中,見到用漢字寫“転”的地方,都要讀作“てい”(天)。
與作為運動的概念“轉”(天)相對應的,是定著(靜止)的概念“定”(地)。他說:“止止·定定·靜靜……定者無轉·無動之名也。[2]13,149-150”意思是:始終靜止、定著的……。因為它安定、不運動,所以叫做“定”。凡在昌益著作中,見到用漢字寫“定”地方,都要讀作“ち”(地)。但是,在現實的自然中,我們看到的與不停旋轉、運動著的天相對應的往往是“?!薄Ec天(轉)相比,海是相對靜止的、一望無際地與天相對。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天地”之“地”是指“土地”(陸地),是“土”的意思,它只是位于“轉定(天海)的中央”,所以“地(土地)非轉定之定,定是靜止的海。土(土地)是轉定(天海)之肉”②。
在昌益看來,他把“天地”改寫為“轉定”的意義,在于強調“自然之轉,轉轉運回而萬物生生,永無停止[2]13,149”即強調天的運動性和創造性,這樣,昌益將他的天地(宇宙)觀,也納入到他的“進退”矛盾運動的體系之中?!稗D定者,自然·一氣之進退也”。[2]13,151昌益認為,天以北斗七星為中心,不定地旋轉運動著。雖然認為海水也有干滿潮,也有波動,但相對于天是不動的。這和當時太陽中心說尚未在日本流行的時代局限性有關。同時,也和日本列島地處大海之中的“島國”觀有關吧!
(五)“通橫逆”論
“通橫逆”論是昌益自然哲學的基本方法論。什么是“通橫逆”呢?他說:“何謂自然?進退之運回也。何謂運回?不外通·橫·逆。以次,運回者自然之真營也。故轉定·人·萬物由此真營連生”[2]13,112。意思是說:自然是進退之氣的自己運動。進退之氣的自己運動,無非是通、橫、逆三種形式。這種自己運動就是自然之真營,天地、人類、萬物依靠這個真營不斷地生成。在許多場合,他指出,所謂“真營即進退、通橫逆也”[2]13,115,“進退”“互性”和“通橫逆”“運動”兩者,就是“活真”運動。簡而言之,“通橫逆”是“一氣”運動的3種方式,也是生物的3種產生方式、生態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謂“通”是“一氣”自上而下地順利通達的運動。通氣產生人類,所以人類上面有口可攝取食物,下面有肛門可排泄廢物。養分也是自上而下地通達,可以直立行動,進行生產勞動而獲得衣食。并且人類的個體體形也沒有極端的差異,大家都進行同質的、平等的生產勞動(“一般·直耕”),這是人類的本質、本來姿態。
所謂“橫”是“一氣”的橫向運動。橫氣產生鳥獸蟲魚(“四類”)等動物。所以它們的營養也是橫向輸送,鳥的飛翔、獸的行走、蟲的爬行、魚的游弋也都是橫向行動。他們不會通過生產勞動獲得食物,只會尋找現成的食物。并且動物的個體差異(如,鷲與小鳥、鯊魚于小魚)極大,于是就有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同類互食”和“弱肉強食”。這是動物的產生、生態及生存方式,是動物界的“直耕”。
所謂“逆”是“一氣”自下而上(與“通氣”相反)的運動。逆氣產生谷物、草木等植物。所以植物吸收養分的“口”(根)長在土中,枝葉向天而倒立,營養也是自下而上地輸送。與人類的生態方式正好相反(“大逆立也”)。這就是植物界的產生、生態、生存方式①。
同樣的道理,“通橫逆”運動還表現在其他方面:在天地論上,“通轉,定橫,逆土為自然的通橫逆運動”[2]2,558,即通氣運動形成天,橫氣運動形成海,逆氣運動形成大地;在人的心理情感方面,“性真為通氣,情著為橫氣,惡欲為逆氣”[2]13,220,即真心(人的本性)為通氣,溺于情感為橫氣,被惡欲支配為逆氣;在本草學領域,“通氣……無邪毒之氣。在橫氣所生之物中有微毒,……逆氣者有小毒”[2]11,142;在物理領域(如在爐灶里),“薪木、燔火、鍋金、煮水相勻,靜鍋至暖為通氣。鍋內煮沸為橫氣。煮熟食味成為逆氣?!盵2]1,73意思是:在爐灶上以薪柴煮鍋內的食物為例。把鍋緩慢地燒熱起來,是通氣運動;將鍋內的水煮沸,是橫氣運動;把鍋內的食物燉煮成最好吃的滋味,是逆氣運動;甚至,連“十二支”也可三分納入“通橫逆”②。
昌益認為,通橫逆3種運動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聯系的、循環無窮的。“通氣極而橫氣行,橫氣極而逆氣行,逆氣極而通氣又行。此為自然之氣行,人·物生生之道也。[2]13,285”換而言之,“逆氣為通氣之初,通氣為橫氣之初,橫氣為逆氣之初”[2]13,219。這就是通氣→橫氣→逆氣→通氣→……無窮的循環運動。昌益稱此為“自然之秒序也”[2]10,78。與現代所說的生態系統的平衡、良性循環的道理正好相合。
關于“通橫逆”,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解釋。如,安永壽延認為,“由(活真)進行上升的‘通’的運動而成為‘通氣’的運動體,活真通氣的向上運動產生直立的人類,橫氣產生橫向運動和鳥獸蟲魚即四類,逆氣產生向下運動和倒立的植物。[7]136”安永認為通氣是“上升”、“向上”運動。與寺尾認為通氣是“自上而下”的運動,有明顯差異。評價也有差異。評價最高的也是寺尾,認為昌益的通橫逆論“是天體物理運動(天、海、地)、有機生命活動(人、物、谷)、人類的生產勞動的相互聯系和循環方式,全自然的生態系統循環的理論。……通橫逆論是自然史的天體、生命、人類三個發展階段的發展、聯系、循環的自然辯證法的理論”[4]129。
安藤昌益在《從私法盜亂之世契自然活真之世論》中,認為人類社會必將從當時的“法世”(階級社會)過渡到“自然活真之世”,并提出了具體方策[2]1,267-302。他所說的“自然活真之世”的含義,有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含義。而自然和人類和諧、自然生態良性循環、環境與人類生產平衡發展,即自然和人類一體化的“天人一和”的和諧社會是“自然活真之世”的重要的含義之一。今天,我們在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社會時,安藤昌益“天人一和”的自然哲學,和自然與人類和諧的環境思想是有一定的啟示作用的。
[參考文獻]
[1] 渡邊大濤.安藤昌益與自然真營道·序[M].東京:勁草書房,1970.
[2] 安藤昌益.安藤昌益全集[M].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82—1988.
[3] 坂本賢三.コスモロジ—再興[M].東京:巖波新書,1976.
[4] 寺尾五郎.續·論考安藤昌益·上[A].安藤昌益的自然哲學與醫學[C].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96.
[5] 山口啟二.幕藩成立史之研究[M].東京:校倉書房,1974.
[6] 大石慎三郎.江戶時代[M].東京:中央公論社,1977.
[7] 安永壽延.安藤昌益——研究國際化時代的新檢證[M].東京: 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92.
[ 責任編輯 敦 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