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廊坊;金代墓葬;發掘簡報
【摘 要】2012年初,廊坊市曉廊坊小區基建工程中發現古墓群,出土了較為豐富的隨葬品。該墓群是廊坊首次發現分布較為集中、排列有一定次序的金代家族墓地,為認識廊坊及周邊地區金代墓葬特點、埋葬習俗等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2012年初,在廊坊市曉廊坊小區基建工程中發現古墓葬,廊坊市文物管理處隨即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曉廊坊小區位于廊坊市解放道南側,新華路東側(圖一),在該小區14號與15號樓之間的地下車庫施工中發現古墓葬12座,在9號樓南側地下車庫施工中發現古墓葬5座(圖二),編號為2012LXM1—
2012LXM17(以下簡稱M1—M17),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均位于地表約5米之下。其結構均為單室磚墓,墓室平面形制有圓形、長方形兩種。
1.圓形單室磚墓 9座(M7—M10、M13—M17)。墓葬形制相似,均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道未作清理。墓門開在南面,墓室北部磚砌棺床,M7墓室內未砌筑仿木鋪作及家具,M9、M17墓室內僅東壁磚砌仿木桌椅,其余墓室內壁均磚砌仿木建筑結構及家具。均無鋪地磚。除M8發現散放的木質棺板,其余均未見葬具。
M8 方向202°。墓門為券頂,寬0.6米,高0.8米。甬道進深1.01米,單層封門磚斜立砌。甬道兩壁砌法為兩層錯縫順砌一層丁砌,單層券頂。墓頂無存,墓室內徑2.56米,殘高1.4米。墓室內對稱設置仿木柱頭鋪作四朵,為四鋪作把頭絞項造。柱砌法為三豎磚側立,兩側削修成圓角凸出墓壁呈弧形,柱高0.74米,寬0.2米。柱頭出疊澀磚二層繞墓壁一周作普柏枋,上承櫨斗,櫨斗上兩磚側立砌作耍頭,兩側以兩層平磚砌作泥道拱,底層兩端磨成弧形,泥道拱兩端均突出丁磚作散斗,耍頭上部置齊心斗一只。又上為兩層臥磚平鋪突出墓壁一周做撩檐枋。西墓壁南端撩檐枋上部一磚平出作檠臺,中部雕出勺形燈盤。東壁兩柱間磚砌仿木一桌兩凳,桌面下雕出花牙圍板。桌下墓底并排平鋪青磚兩塊。墓室北部磚砌長方形須彌座式棺床,北接墓壁,棺床東西長1.3米,南北最寬0.8米,高0.73米,束腰部砌出
由于墓室內曾積水并積滿淤土,隨葬品位置已改變。發現遺物有銀釵、骨梳,泥質灰陶盤、罐、釜,白瓷碗、盤等。
M14 方向196°。墓門為圓搭形,以磚雕砌為仿木結構,外觀似懸山式屋頂樣式。屋檐由磚雕弧形仰合瓦相扣,下部磚雕9根圓柱形檐椽,門額上兩磚平鋪砌為上額,下方磚雕兩枚方形門簪,兩側以長身磚砌成立頰。墓門砌法上部為一順一丁砌,下部錯縫平順砌,形成上寬下窄的門墻(圖四)。單層封門磚立砌斜放呈橫“人”字形。甬道券頂,寬0.6米,高1.16米,進深1.2米。墓室圓形,東西2.38米,南北2.45米(圖五)。墓室內磚作仿木建筑結構及家具,以墓門為中心線,東西兩壁各對稱設置仿木柱頭鋪作四朵,為四鋪作把頭絞項造。柱砌法為四豎磚側立,柱頭部分的中間兩塊磚側立探出,象征闌額出頭,柱頭上直接承櫨斗,櫨斗砌法為一磚平砌,下角斜抹作斗欹,櫨斗上兩磚側身砌探出作耍頭,兩側各砌側立磚一塊(大面向外)作泥道拱,拱兩端各置散斗一只,耍頭上置齊心斗一只。上部平磚兩層探出墓壁一周作柱頭枋。東壁兩柱間磚砌一桌一椅,桌面下雕出花牙圍板。西壁南側鋪作下磚砌燈檠一架,由單層立磚突出墓壁砌作檠柱,上承檠臺,中部雕出勺形燈盤。北壁兩鋪作間磚砌仿木門結構,兩側分別兩排豎磚長身側立做門柱,上部一層平磚突出墓壁作上額,門額有方形門簪兩枚。墓室北部磚砌長方形須彌座式棺床,北接墓壁,中心稍下沉。棺床東西長1.88米,南北最寬1.2米,高0.55米,束腰部砌出
三、結 語
此次發掘的17座墓葬,在基建工程施工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清理中未發現被盜擾跡象。根據墓葬間距離和排列,其分布可分為二組,東部的M1—M12為第一組,其中8座以泥質灰陶雙系罐為葬具的長方形磚壙墓,4座圓形單室磚墓;偏西部的M13—M17為第二組,均為圓形單室磚墓。兩組墓葬均東西向排列,并有一定次序,墓向在187°—206°之間,應是兩個家族的墓地。
第一組中發掘的8座長方形磚壙墓均為小型單室墓,墓室狹窄簡陋,隨葬品多為銅錢或一二件白瓷盤、碗,M6未見隨葬器物。葬具為泥質灰陶雙系罐,最多一墓室內放置4個,或直接將骨灰渣撒在墓底,分析應為一次葬、合葬、遷葬三種形式。9座圓形單室磚墓中,除M7外,其余均有仿木結構,墓壁裝飾簡單的仿木桌椅、燈擎,無壁畫,僅M8發現殘存的木質葬具。各墓葬隨葬品不多,最多的M8也只有14件,多為瓷碗、盤、罐等日常用具,陶器很少,未見成組的陶冥器,9座墓中均發現殘存的骨灰渣。有仿木結構的圓形單室磚墓是遼金時期燕云地區常見的墓葬形制,在廊坊和鄰近的北京等地多有發現。此次發掘的9座圓形磚墓,仿木結構和墓壁裝飾較為簡單,8座長方形磚壙墓,簡陋狹小,以往鮮見報道。依據墓室規制、墓壁裝飾、隨葬品數量等情況分析,該墓群墓主人經濟狀況可能存有差異,其身份應為一般平民。葬俗為火葬。
17座墓葬中,除第一組8座長方形磚壙墓出土的銅錢外,未見其他紀年遺物。出土錢幣以北宋時期的數量最多,金代錢幣最少。鑄于金海陵王正隆年間(1156—1161)的“正隆元寶”,分別出自M3、M11、M12。此外出土的泥質灰陶雙系罐、Ⅱ型瓷盤與河北唐山遷安小王莊金代墓[1]出土同類器物相同,Ⅲ型瓷盤、Ⅲ型瓷罐、瓷燈盞與北京先農壇育才學校金代墓[2]、門頭溝永定鎮何各莊金代墓[3]同類器物相近似,Ⅰ型瓷盤與河北邯鄲市北張莊[4]M6∶2相同,Ⅰ、Ⅲ型瓷碗與河北磁縣觀臺窯址[5]第三期ⅩⅩⅤ型2式碗近似,Ⅴ型瓷碗與觀臺窯址ⅩⅩ型2式瓷碗形制相同,Ⅲ型盤與觀臺窯址ⅩⅣ型近似。綜合墓葬形制、錢幣紀年和隨葬品特征,推斷墓群為金代兩個家族的墓地。金1115年建國,今廊坊市區在1125年金滅遼前后屬金疆域,墓群出土的錢幣年代最晚的為金海陵王末期的“正隆元寶”,結合隨葬“正隆元寶”墓葬在墓群所處位次,墓群的年代上限不應超出金海陵王的“正隆年間”,即1156—1161年之間。
該墓群是廊坊首次發現多座墓葬較為集中、排列有一定次序的金代家族墓群,進一步充實了廊坊地區金代的墓葬考古資料。長方形磚壙墓及墓室內放置多個以雙系罐為葬具的葬法,填補了這一時期墓室形制和埋葬習俗的空白。尤其是M3、M11、M12出土的“正隆元寶”錢幣和墓葬出土的陶、瓷器,不僅為準確判定墓群年代上限提供了依據,也為結合出土隨葬品特征重新認識界定以往發現“遼墓”的確切時代提供了可能,同時為今后研究廊坊和周邊相鄰地區遼金時期墓葬特點、埋葬習俗演變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發掘工作得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大力支持,特此感謝。參加發掘人員有:劉化成、陳卓然、付艷華、楊光、劉妙君、李一萱、王洪照、張剛、李明琴、張洪英。
繪圖:李明琴、劉妙君、李一萱
執筆:張洪英
[1]遷安市博物館:《遷安小王莊金代墓葬清理簡報》,《文物春秋》2006年3期。
[2]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北京先農壇金墓》,《文物》1977年11期。
[3]李華:《北京門頭溝區永定鎮金墓》,《北京文物與考古》第4輯。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市文物管理處:《河北邯鄲北張莊金墓發掘簡報》,《文物春秋》2001年1期。
[5]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地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觀臺磁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