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河北;平山文廟;大成殿;元代建筑
【摘 要】平山文廟大成殿是元代文廟建筑的代表作,柱網分布為典型的元代建筑平面布局風格;梁架舉架較大,用自然材,簡潔生動,徹上露明造,是早期建筑的范例。
文廟,又稱孔廟、至圣廟或宣稱廟,是祭祀我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及名儒先賢的禮制建筑。平山文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九年(741),現存大成殿年代為元代,為石家莊地區現存文廟大成殿建筑規模最大的一座,具有獨特的建筑藝術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一、文廟概況
平山文廟位于河北省平山縣縣城南街文廟路(原八炸廟胡同),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始建,明代大規模擴建,清代總體布局定型,形成東、中、西三路建筑群。中路為文廟,即祭祀和紀念孔子的殿堂,東、西兩路分別是附屬于文廟的教育機構西學署和東學署。總占地1.5萬多平方米,原單體建筑達47座之多。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分布照壁、泮池、狀元橋、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圣跡殿、碑亭(敬一亭),兩側對稱分布著金聲門、玉振門、神廚房、東西腰門、東西配殿等;西學署自南而北依次分布西大門、泮池、明倫堂、名宦祠、尊經閣、號房、教諭訓導齋等;東學署建有東大門、德侔天地門坊、文昌宮、鄉賢祠、崇圣祠、天桂書院等。現廟內保存有大門、耳房、戟門、宰牲房、神廚房、東西配殿、大成殿等建筑,其中大門、耳房為20世紀80年代復建清代風格建筑,戟門、宰牲房、神廚房、東西配殿為清代建筑,大成殿為元代建筑。主要的附屬文物有金代碑l通、明碑2通、清碑3通、民國碑2通。
二、文廟歷史沿革
據清咸豐九年(1859)刊本《平山縣志》載:“學宮舊址在縣治東,唐開元二十九年邑宰李立允創建。宋崇寧二年知縣韓實徙于縣西南隅。”平山博物館現存金泰和八年(1208)《平山縣新建廟學記碑》記載:金明昌至泰和年間,李氏父子在縣城南擇地十五畝,新修廟學三十三楹,立孔子及弟子像,建有學堂、教席、客樓、膳房等。
現存于平山博物館的明清時期碑刻也記載了明清兩代修建和維修文廟的具體情況:明洪武二年(1369)縣丞葉踽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知縣郭滋大修,隆慶四年(1570)知縣李遲春、萬歷四年(1576)知縣李際春相繼增修,歷時七年告成,規模大備。清順治十年(1653)知縣范平在明倫堂后增修教諭訓導齋各一所,十五年(1658)知縣王勤民重修明倫堂。康熙十年(1671)訓導李喬林在崇圣祠前督修名宦祠,十七年(1678)知縣張京俊重修,四十四年(1705)知縣劉凌云重修。雍正元年(1723)啟圣祠改崇圣祠在文廟左,二年(1724)崇圣祠前建忠義孝悌祠。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莊學愈重修,未就,乾隆四年(1739)知縣吳方平成之。乾隆十二年(1747)知縣張煜倡議并捐俸,重修泮池,工竣立碑;二十三年(1758)重修文昌祠;三十年(1765)遷建魁星閣于文廟內西南隅;三十八年(1773)知縣員家駒捐俸在學宮旁建天桂書院(今縣糧食局一庫),學宮后立蒙學一所,仿古小學之制;四十二年(1777)知縣員家駒與候選知縣商鏈等人及孔廟師生捐俸拓寬欞星門泮池,并立碑;五十二年(1787)捐修廟學,立碑作記。嘉慶十五年(1810)知縣吳應辰重修文廟。道光十一年(1831)知縣胡浚之、周爾堂等人捐修文昌祠,十九年(1839)知縣周榮鼎重修天桂書院。咸豐三年(1853)署知縣黃開泰、知縣王滌新相繼重修文廟。
由此可見,文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九年,宋崇寧二年移建于現址,金、元、明、清歷代重修與增建,明代中期文廟中路建筑基本成型,形成一定規模。清代增建東西學署建筑,文廟總體布局成型。
三、大成殿建筑結構特征分析
大成殿是平山文廟的主體建筑,位于廟內中軸線北端,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琉璃剪邊單檐布瓦頂懸山建筑。明清兩代多次修繕,1984—1987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對平山文廟大成殿進行了落架大修。現梁架、屋面保存基本完好。
1.平面
大成殿平面呈長方形,臺明寬26.6米,深16.73米。面闊五間,明間5.4米,次間5.18米,稍間3.77米,通面闊23.3米;進深三間六架椽,明間4.4米,次間4.58米,通進深13.56米,通面闊與通進深比為1.72∶1。殿前有寬23.3米、深7.6米的月臺,月臺東、西、南三側分設五步踏跺(圖一)。殿內為減柱造,只有四根明、次間后金柱,殿內空間感覺非常空曠。根據現場勘查,前檐金柱應為大殿建成后,清代維修時所加,以縮小四椽栿跨度,增強建筑的整體穩固性。
2.立面
屋頂亦為20世紀80年代維修之物,屋頂舉折為1∶3,坡度較為平緩;單檐綠琉璃剪邊布瓦懸山頂,脊步、前后金步(內檐)椽上施望磚,望磚之上施苫背層及瓦面,前后檐步(外檐)用望板。屋面前后坡各設一個琉璃方心,當心間方心十七壟。屋面正脊用綠、黃兩色,雕飾八條金龍,正吻為鰲魚大吻;四條垂脊下端飾瑞獸和小獸,垂脊和戧脊作瑞草紋飾(圖三)。
3. 梁架結構
四、大成殿形制特征分析
1.平面布局及建筑構件的用材比例和做法具有顯著的早期建筑特征。
大成殿的柱網平面布局采用了“減柱造”,僅用4根(清代維修又增加4根)內柱,將大殿下凈空加大, 突出祭祀中心的莊重氣派和高規格的建筑等級,顯示了建筑構造設計之靈活和精巧,是早期建筑的一大特征。大成殿梁架采用徹上明造,為六架椽屋乳
2.大成殿建筑構件風格的多樣性展示了不同時期建筑營造的風格特征。
由平山文廟歷史沿革可知,大成殿從宋代遷建于此,歷經金元明清,曾多次維修,其梁架四椽
3.大成殿屋頂的特殊性。
大成殿作為文廟的主體建筑,按建筑等級來講,應為歇山頂建筑,石家莊市周邊現存的五座不同時期的文廟大成殿均為歇山頂,且平山文廟大成殿為面闊五間,比石家莊周邊現存五座大成殿通面闊尺寸均大,但平山文廟大成殿卻用了等級較低的懸山頂,其屋頂樣式與其建筑等級極不相符,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思考。
五、結 語
平山文廟大成殿自創建后,雖經歷代重修,頂部梁架、裝修、瓦頂、墻體等已非原貌,但其平面布局、大木構架卻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具有我國北方早期(元代)文廟建筑的典型特征,同時歷代加修而出現的一些明清建筑手法,印證了歷史文獻記載的真實性。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