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河北平山;東林山;摩崖造像;宋金時期
【摘 要】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于平山縣東林山發現摩崖造像一處,雕刻于一塊天然巨型巖石上,共有造像13龕19尊,從雕刻技法和造型風格上分析,其時代應為宋金時期。在東林山西邊有一座萬壽禪寺,傳為唐時天壽太子出家處,此東林山摩崖造像應與萬壽禪寺存在一定的淵源關系。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普查隊員在平山縣發現摩崖造像一處。該摩崖造像位于三汲鄉茹家莊村西、東林山主峰下部約30米處,北緯38°21′45.7″,東經114°12′23.8″,海拔411米,現介紹如下。
摩崖造像背南面北,雕刻于一塊高約10米、寬10米的天然巨型巖石上,共有造像13龕19尊(封三,1)。造像上部鑿有一人字形屋檐式凹槽,距地面高4.5米,長6米,使整個摩崖造像形如一面仿木結構的山墻,房屋起脊,正脊下方垂直并鑿2個柱洞,兩側檐下各鑿有2個柱洞,直徑均為18厘米,深25厘米(圖一)。山墻中部東西向雕刻三個并列的佛龕,佛龕上方鑿刻一條長2.05米的長條形凹槽。佛龕呈蓮瓣形,大小相同,均為高95厘米,寬68厘米,進深17厘米。龕內雕像均為一佛二弟子,正中為主佛,佛頭殘失,身后有舟形背光,背光尖部向前彎曲,兩側為二弟子。主佛像通高75厘米,寬40厘米;弟子高55厘米,寬12厘米(封三,2)。
中間佛龕內的主佛右臂搭于左臂上,結跏趺坐于長方形二層臺須彌座上,身著大衣下垂于座前,衣服較厚重。須彌座前左右各飾一蹲臥狀獅子。兩側二弟子均為站立狀,左側弟子頭梳雙髻,方臉,小嘴,雙耳下垂,雙手交于胸前,身著長裙。右側弟子頭梳發髻,目視前方,身著長裙,腰系帶,雙臂自然下垂,雙手疊壓于腹部(圖二)。
東側佛龕內的主佛結跏趺坐于束腰仰缽式座上,身著大衣微下垂,左臂自然下垂撫于膝,右前臂殘失,斷面中間有一小榫洞。左側弟子頭戴冠,圓臉,目視前方,身穿長裙,雙臂交于胸前。右側弟子頭梳髻,圓臉,目視前方,身披帛巾,腰系帶下垂,雙手合十,跣足而立。在佛龕上方主佛的兩側各雕有一飛天(圖三)。
西側佛龕內的主佛結跏趺坐于長方形二層臺須彌座上,施禪定印,身著大衣,衣擺下垂于第一層臺前。須彌座一層臺前的左右各飾一蹲臥狀石獅。左側弟子頭梳髻,身微右傾,雙手上舉握于胸前,似持一物,身穿長裙,衣紋下垂,立于圓形臺座上。右側弟子頭戴花冠,身穿長裙,立于圓形臺座上(圖四)。
佛龕下部雕刻有10尊供養人像,東西向排列,大小、間距不等,均雕刻于長方形框內。供養人有的雙手相拱而立,有的盤腿而坐,有的正面,有的側身,姿態各異。近底部東西向橫排鑿刻有直徑5厘米的小柱洞6個。
關于這些柱洞及頂部人字形凹槽的用途,應為搭建建筑物所用。由于受地勢限制,摩崖造像的正面緊鄰懸崖,推測造像前方距懸崖不到2米處原來應搭建有遮風擋雨的建筑物。此種樣式在河北磁縣趙王廟的隋代摩崖造像中也可以看到。
在東林山西邊寺溝村東200米處有一座萬壽禪寺,寺內現存石碑四通。其中有一通元至治二年(1322)正定路平山縣萬壽禪寺源流碑,據碑文記述:林山寺舊是唐時天壽太子“潛稽蘭若也”。天壽太子法號圓澤,“昔本寺圓澤太子所建,后罹兵革,半為灰燼,太子真像及塔存焉”。另一通明崇禎十三年(1640)碑文記載:“寺為唐天壽太子剃度于此,遂并創建焉,遺址尚存,以幫賜額萬壽以志不忘。歷宋元至今垂及千年,塵世滄桑不知幾易,此寺巍然煥然獨擅其勝……”碑文記述了林山萬壽寺的幾度興衰。此次發現的東林山摩崖造像,應與萬壽禪寺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從雕刻技法和造型風格上看,東林山摩崖造像的時代應為宋金時期。其雕刻技法簡潔古樸,既富于寫實性,又兼容了民間藝術中想象豐富、生動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體現了民間造像藝術的獨創精神和獨特風格。可惜的是造像主佛的頭部、手臂都已被毀壞。東林山摩崖造像的發現,為研究當地的佛教信仰及萬壽禪寺的歷史沿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調查人員:房樹輝、趙艷龍、趙軍發
攝 影:房樹輝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