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首都博物館;明代;北京地區;火銃火炮
【摘 要】首都博物館館藏明代銅火銃火炮共55件,其中33件為北京地區出土,22件為北京地區征集,44件有銘文。本文對這批文物做了調查整理,采集了銃炮尺寸、重量和銘文等重要信息,并進行了歸類分型。在此基礎上,對館藏銃炮類型及使用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文獻典籍的記載及專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明代是中國古代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火器在戰爭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明代火器最突出的特點是管形火器的發展,“所謂管形火器就是指‘用銅或鐵為具,如筒狀,中實以藥,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線,用火發之’一類的火器,‘亦謂之炮,又謂之銃’?!盵1]自明朝建國,北京地區就成為明政府打擊元蒙殘余勢力的軍事重地。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后,北京地區的關隘城防更是成為明朝軍事防御的重中之重,因此首都博物館有幸收藏到一批明代銅火銃、火炮。筆者在對實物資料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文獻典籍的記載及專家已有的研究成果,擬對這批文物做一介紹與探討。
一、館藏銃炮分類
首都博物館館藏的明代銅銃炮共有55件,其中33件為北京地區出土,22件為北京地區征集,44件刻有銘文。筆者通過考察實測,整理出銃炮的尺寸、重量和銘文等重要信息,并將其歸納為五種類型,即永樂手銃、永樂中型火銃、佛朗機、流星炮、佛朗機式銃,還有7件手銃未能歸入以上五類。為了表述方便,茲選取有代表性的銃炮列表如下(表一)。
二、館藏銃炮分述
(一)永樂手銃
永樂手銃是指按永樂七年(1409)定型的樣式制造的單兵輕型火銃。永樂手銃由前膛、藥室和尾銎三部分構成。前膛與藥室相通,從藥室到銃口逐漸變細。藥室為橢圓形空腔,室壁有一小孔與室腔相通,稱點火孔,點火孔上鑄有長方形火藥槽,槽上安裝活動扣蓋,稱火門蓋,裝填火藥后把火門蓋合上,保證藥室內的火藥不受風雨灰沙的侵蝕,保持干燥清潔。尾銎中空,與藥室不通,尾銎口沿稍大,呈喇叭形,可安裝木柄,便于發射者把持。藥室前后各鑄一道加強箍,銎沿加箍。銎外壁陰刻銘文。使用方法是:先將火藥由銃口裝進藥室,再塞入木馬子,然后將散彈裝入前膛,用火繩通過點火孔點火,引燃發射藥。由于存在彈藥裝填費時、發射速度較慢的缺點,戰術上也有采用三排輪放法:“令軍中置火銃、神機箭為三行,列陣中,待象進,則前行銃箭俱發;若不退,次行繼之;又不退,三行繼之?!盵2]
永樂年間制造的這一規格手銃,目前發現的實物較多,從已知實物的編號顯示,當時的生產數量很大?!睹鞔捌谟秀懟疸|初探》一文中提供的兩件實物“天字伍萬叁千肆拾壹號 永樂拾玖年玖月 日造(后刻:皇字二號 隆慶三年□運)”及“天字叁萬肆千陸佰陸號 永樂拾貳年叁月 日造(后刻:居臺子二十二號居路石峽隆慶伍年領)”[3]顯示,直到100多年后的隆慶三年、五年,永樂年款手銃還在用于裝備軍隊。
館藏永樂手銃22件,其中永樂年款的17件,正統年款的4件,嘉靖年款的1件,制造時間有永樂十二年(圖一,1)、十九年、二十一年,正統元年(圖一,2)、九年,嘉靖二十三年。這批手銃是上世紀70年代購自密云縣土產經理部回收組。目前實物所見的這一規格手銃從永樂七年起開始制造,至嘉靖二十三年時仍有生產,其形制構造基本沒有大的變化,是明軍的主要火器裝備之一。
(二)永樂中型火銃
永樂中型火銃的形制構造與永樂手銃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前膛較粗,且為直筒形,尺寸較永樂手銃大,重量較永樂手銃重。通身有三道加強箍,口沿和銎沿加箍。前膛上兩箍之間陰刻銘文。表一中的1號天字手銃銎長7.3厘米,內徑3.2厘米;3號英字中型火銃銎長只有4.5厘米,內徑卻是5.6厘米。推測3號火銃的銎可以安裝木柄,但是用手把執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安放在炮架上使用效果會更好。《明史》:“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樁、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戰。”[4]
館藏永樂中型火銃3件,1件為居庸關出土,另2件為城區內出土。其中兩件編號為“英”字(圖一,3),另一件被銹蝕覆蓋,字跡已無法辨認。值得一提的是,館藏這3件火銃的火門蓋均保存完整。在銎內壁底部邊緣處陰刻有一個蓮花三星符號,張家口市博物館收藏的5件永樂中型火銃上也均刻有同樣的符號[5]。目前所見此類銃的編號除“英”字外,還有“奇”“功”“勝”等字號的。
(三)佛朗機
永樂以后,中國火器發展呈現停滯狀態,直到嘉靖時從葡萄牙船上繳獲佛朗機后才有所改善。嘉靖九年(1530),右都御史汪
館藏佛朗機4件,均為延慶出土,形制基本相同。母銃由前膛、裝彈室和銃尾構成,前膛有兩道加強箍,銃口明顯加粗加厚,銃身兩側各備一個耳軸,耳軸上接鐵叉,以便固定在炮架上。銃尾為鐵質,均帶有一個子銃。子銃由前膛、藥室和尾部構成。藥室前后各有一道加強箍,箍上各置一環鈕可系連鐵質提梁,以便于子銃的裝填更換(圖二,1)。
(四)流星炮
《大明會典》:“兵仗局造流星炮,嘉靖七年用黃銅鑄一百六十副,發各邊實驗,式如佛朗機,每副炮三筒共重五十九斤一十四兩?!盵13]流星炮是明政府在仿制佛朗機的同時進行改良的產品,它的構造、性能及操作與佛朗機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佛朗機裝彈室為圓形,流星炮為方形;流星炮有尾銎,不帶尾柄;流星炮銃管長,“母銃管長,長則直而利遠”[14],所以射程遠;流星炮口徑細,減少了重量,使用輕便。
館藏流星炮2件,均延慶出土,母銃、子銃俱在,兩者的構造數據也反映了它們之間恰好能配套使用的狀況。母銃由前膛、裝彈室和尾銎構成,前膛有六道加強箍(圖二,2)。明代銃炮上都鑄有數量不等的加強箍,這是為了防止火藥炸膛。流星炮前膛較佛朗機壁薄,長度卻更長,雖然有輕便和射程遠的優點,反之也有更容易炸膛的缺點,前膛加鑄更多的加強箍,應該是避免火藥炸膛的措施。《請敕兵工二部速議修造戰車火器疏》:“內庫所貯銅鑄火器,如滅虜炮佛朗機之類,略一試用,便即炸碎。此亦須逐一試驗,另行改造者也?!盵15]可見容易炸膛是明代銃炮的一個弊病,雖然鑄制了加強箍,但炸膛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五)佛朗機式銃
《大明會典》:“軍器局造(嘉靖)二十三年造馬上使用小佛朗機一千副,四十三年又造一百副?!盵16]館藏自銘“馬上佛朗機”母銃1件(圖二,3),昌平出土;子銃2件(圖二,4),發現于延慶縣永寧一段長城上,應該就是記載中的“馬上使用小佛朗機”,是騎兵專用的佛朗機式單兵輕型火銃。母銃由前膛、裝彈室和尾銎構成。子銃由前膛、藥室和尾部構成,可嵌入母銃的裝彈室中,進行輪流發射。母銃銘文“嘉靖甲辰年兵仗局造”,雖然嘉靖甲辰年正是嘉靖二十三年,但這一件明確是兵仗局造,不屬于《大明會典》記載的“軍器局造(嘉靖)二十三年造馬上使用小佛朗機一千副”之內,實物資料補充了文獻記載。館藏還有14件母銃,均為延慶出土,形制、重量和表一中的6號相近,其中9件有銘文,制造時間有嘉靖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圖三,1)、二十六年,還有5件無銘,應該也是佛朗機式單兵輕型火銃。
除上述五類外,館藏還有6件手銃,形制相同,尺寸相近,其中4件出土于八達嶺青龍橋,2件出土于居庸關,均無銘文。這6件手銃通身有三道加強箍,口沿和銎沿加箍,與永樂手銃相比,尺寸相似,不同的是前膛多了一道加強箍,且前膛沒有明顯收放,只有點火孔,無火藥槽及火門蓋(圖三,2)。這種類型手銃的制造始于洪武時期。
另有成化年烈字手銃1件(圖三,3),與上述6件形制相同,上世紀70年代購于物資回收公司沙河收購站。這件手銃的銎上陰刻銘文“成化年造烈字貳千貳佰捌拾貳號”。據《大明會典》:“凡火器編號正統十年題準,軍器局造碗口銅銃編勝字號。景泰元年改編天威字。天順元年仍編勝字。成化四年題準,手把銅銃編列字。”[17]這件手銃應當就是成化四年題準編列字的手把銃,實物可與《大明會典》的記載相互印證。
三、小 結
火器的運用是明軍在戰爭中獲得絕對優勢的依仗。明軍在京畿地區的防衛中,銃炮被廣泛運用,因此北京地區流傳下來數量較多的各種類型銃炮。鑒于北京在明代作為國都兼邊塞的特殊地位,北京地區發現的明代火銃火炮反映了明代銃炮最先進的制造技術,以及明代京軍、北京城防防御、北京長城軍事防御中銃炮的裝備實力,體現了明代軍事中最高級別的銃炮裝備力量。無疑,北京地區發現的明代火銃火炮在上述領域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資料價值。
[1]劉旭:《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9頁。
[2]《明太祖實錄》卷189,(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1962年,第2858頁。
[3]成東:《明代前期有銘火銃初探》,《文物》1988年5期。
[4]《明史》卷92《志第六十八·兵四》,中華書局,2000年,第1514頁。
[5]宋志剛:《張家口市博物館藏銅火銃火炮》,《文物春秋》1998年4期。
[6]同[4],卷325《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第5648頁。
[7][8][9]《練兵雜紀》卷5,載《文津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2006年影印本,第241冊,第821-823頁。
[10]明·孫元化:《西法神機》,古香草堂刊印,第1662頁。
[11] 明·焦勖:《火攻挈要·各銃發彈高低遠近步數約略》,載《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359冊,第397頁。
[12]《武備志》卷122,載同[11],第356冊,第5頁。
[13][16][17]《大明會典》卷193《工部十三》,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第5冊,第2619-2621頁。
[14]《紀效新書》卷15,載同[7],第241冊,第747頁。
[15]《皇明經世文編·請敕兵工二部速議修造戰車火器疏》,卷443,載《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9冊,第12頁。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