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河北昌黎;商周時期;文化遺址;社會經濟
【摘 要】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昌黎商周文化的信息材料非常有限,自 2002年以來,考古工作者相繼發現了幾處商周文化遺址,出土或采集到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等遺物,從中折射出商周時期昌黎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一些基本情況。
昌黎商周文化是昌黎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我們所掌握了解的昌黎商周文化的信息材料非常有限,能提及的僅有盧龍闞各莊晚商遺址[1]。2002年以來,經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昌黎商周考古終于有了重大收獲,相繼發現了一批商周文化遺址。
一、資料記載的商代遺址
據《昌黎縣志》[2]和《秦皇島文物資料匯編》[3]記載,在十里鋪鄉張各莊東北山崗下小黃峪溝有一處商代遺址。關于該遺址的文化屬性,《唐山地區文物普查報告》[4]及《昌黎縣史》[5]均記載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憾的是該遺址的文物標本沒有保存下來,以至于現在無法判斷孰是孰非。
此外,據《昌黎縣志》記載:“1969年在龍家店鄉邵埝坨村西50米處,發現刀幣200多公斤,多為燕明字刀幣,同時發現殘石斧一件,砂質紅陶片10片,其中有鬲口沿,其他均為殘片。屬戰國時期遺物?!薄?955年,在北關昌黎師院內距地面0.4米深處,發現石刀、石斧各1件,陶鬲、陶罐各1件,陶片91片。均為砂質紅陶,屬新石器時期遺物?!盵6]但這里對這兩處遺址文化年代的描述是不確切的。
根據兩處遺址發現的遺物品種判斷,邵埝坨遺址的年代下限應為戰漢時期,其文化性質不是單一時期的文化,而是存在不同時期文化的疊壓現象。也就是說,邵埝坨遺址出土的200多公斤刀幣是戰國時期的遺物,殘石斧、砂質紅陶片及鬲口沿等屬于商代遺物。昌黎師院遺址出土的石刀、石斧、陶鬲、陶罐及陶片等,根據《昌黎縣史》所載照片判斷,應屬商代遺物。兩遺址發現的石刀、石斧等磨光石器與陶鬲等組合在一起出土,應判斷為商代遺物,而不能斷其為新石器時期遺物。這是因為人類使用磨制石器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延續到商周、戰漢甚至更晚,所以單憑磨制石器不能確定其時代;而陶鬲是古人燒湯煮飯的一種炊具,盛行于商周時期,消失在春秋戰國時期。
二、近年發現的商周遺址
1.小莊遺址
位于泥井鎮小莊村東北1.5公里處,北距縣城約9公里,東距大海約14.5公里,海拔高度約為10米。遺址的文化時代為新石器時期、商周、戰國、漢代。
2002年5月20日,筆者與所內幾位同仁根據泥井鎮小莊村民楊玉華提供的線索,在小莊村東北約1.5公里處發現這處古文化遺址。遺址區為粉砂質沙土崗,高出地面約2~3米,面積25000平方米。采集的遺物標本主要有石制品和陶器[7]。石制品包括瑪瑙石片、燧石石片等細石器,原料多為灰綠石的石斧、石錛、石鐮、石鑿等磨制石器,另有灰綠石網墜。陶器分為紅褐陶和灰陶兩大類,其中紅褐陶數量多于灰陶。陶質以夾砂陶、夾蚌陶為主,有少量泥質陶。器表多素面,少量飾弦紋、繩紋、堆劃紋??杀嫫餍陀胸?、釜、罐、甕、盆、鼎、甑、豆、紡輪、彈丸等。文物標本中的細石器及部分磨制石器可能屬于新石器時期,鬲足和少量燒制火候較低的夾砂紅褐陶片及部分磨制石器應為商代遺物,大量的夾砂、夾蚌陶釜、罐、甕、盆、鼎、甑、豆等殘片應屬戰國及漢代遺物。
2.陳各莊二村遺址
位于陳各莊二村西北部,東北距縣城19公里,西南距灤河7公里,海拔高度20米。遺址的年代屬商、戰國、漢時期。
2006年10月25日,在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時發現該遺址。遺址分布區南北長100米,東西長100米。采集的標本有繩紋夾砂紅褐陶鬲足,繩紋夾砂、夾蚌紅褐陶及泥質灰陶片若干[8]。其中的繩紋夾砂紅褐陶鬲足應是商代遺物,夾蚌紅褐陶釜應屬戰國遺物,泥質灰陶片應屬漢代遺物(圖一)。2009年夏,河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該遺址普查時,又采集到部分商代及戰國遺物。
3.尖角遺址
位于新集鎮尖角村小學院內,西南距灤河1.6公里,距崖上東溝0.75公里,東北距縣城21.5公里,海拔高度約12~13米。遺址年代屬商時期。
2006年11月29日,我們在尖角村小學基建開槽現場發現該遺址。12月4日至7日,對該遺址進行了局部的搶救性清理發掘,發掘面積12平方米。清理出商代的灰坑1個,獲得商文化遺物400余件,其中完整陶拍1件,石器6件,其余均為各種陶片[9](圖二)。石器可分為礫石、打制和磨制石器三類。礫石石器2件,其中石砧1件、打磨器1件;打制石器2件,其中石英砂巖質砍砸器1件,小型黑色火成巖質刮割器1件,另有少量在打制石器過程中產生的斷塊、殘片;磨制石器2件,皆為灰綠石質斧,其中有1件扁平雙面穿孔石斧。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夾砂灰褐陶次之,內紅表黑的夾砂黑皮陶也較多,有少量夾砂灰陶、泥質灰陶、泥質磨光黑陶,極少量泥質白陶。陶器多為手制,兼有模制與輪制,器表多飾細繩紋,并有弦紋、方格紋、坑點紋及少量素面與磨光。可辨器型主要有鬲、
4.才莊遺址
位于昌黎東南部近海平原,距七里海4公里,北距縣城12公里,海拔高度6米。遺址年代為商時期。
2010年3月18日,泥井鎮才莊村73歲的才義林老先生專程找到縣文物保管所,說才莊發現了古陶片,并將其在自家地里發現的繩紋夾砂紅褐陶
遺址位于泥井鎮才莊村東南300米處的沙土崗子上,小地名為“東崗子”。遺址區原為高出地表2~3米的沙土崗,2006年修沿海高速公路時,北半部崗子被取土挖平,現在的南半部仍高出地面1.5~2米。遺址面積較大,東西100米,南北150米。地表遺物以細繩紋夾砂紅褐陶為主,采集到一件石器。陶片較厚,從采集到的
5.平安莊遺址
位于昌黎城郊平安莊村西部,北距縣城6.5公里,東距海11公里,海拔高度約7米。遺址年代為西周、戰國時期。
2006年10月26日,我們在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遺址位于村西高地,南北約100米,東西80米,面積8000平方米。其東、北側是挖沙取土形成的坑,高地中心區高出地面2米多,土質為灰白色粉沙土,較松軟,地表栽植楊樹。高地表面分布有較多的殘碎繩紋陶片,經探孔未發現文化層。采集標本有繩紋夾砂紅褐陶片、繩紋夾砂灰陶片、素面夾砂紅褐陶片、素面夾砂灰陶片、泥質紅陶片。從采集到的部分陶器口沿、器底辨別,器型主要有陶釜、陶甕、陶罐、陶盆等[11]。2009年夏,河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該遺址普查時,又采集到部分西周及戰國遺物,其中有西周陶鬲口沿及戰國陶釜口沿等。
三、本地區商周社會經濟試析
在社會經濟方面,商周時期昌黎地區的農耕及漁獵經濟都較為發達。從出土的大量生產工具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石刀、石鐮、骨鏟及蚌鐮等看,農業已經占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大量豬、牛、羊等家畜骨骼的出現,說明畜牧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而大量網墜、魚骨的發現,表明漁獵在當時仍占一定的比例。從出土的陶器品類看,這一地區的制陶業也比較發達。
農業方面,根據考古材料分析,昌黎地區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其次是骨器和蚌器,另外肯定還有木制農具,但因木器不宜保存,所以考古發掘中不見有出土。在石器中,農具的種類以石刀、石鐮、石鏟數量居多,此外還有石斧、石錛等。石鐮和蚌鐮是收割和除草工具,石鏟是翻土工具,石斧是砍伐工具,利于伐木開荒,石錛是加工木料的工具。
畜牧業方面,在農業生產進步的基礎上,昌黎地區的畜牧業也獲得了發展。昌黎商周時期的先民主要定居生活在平原地帶,畜牧業主要是作為農業經濟的補充而存在的。在河北平原地區商代文化遺址的墓葬中,已經發現的家畜家禽骨骼有馬、牛、羊、雞、犬、豬等,說明后世所有的家畜家禽,商周時期都已經開始畜養。
漁獵方面,作為農業經濟的補充,漁獵經濟和采集經濟在商周時期的昌黎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這是因為當時的人類剛脫離原始社會不久,漁獵經濟和采集經濟的傳統依然頑強存在。在昌黎所處的灤河下游地區,當時還保存有不少的原始森林、草地和河流沼澤,生長著種類繁多的植物和動物,這為采集經濟和漁獵經濟提供了天然的優良場所。
手工業方面,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商周時期昌黎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制陶是當時最重要的手工業門類之一。從考古材料看,當時人們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各種陶器,而燒制陶器需要較高的技術,很可能出自專門工匠之手。尖角遺址出土的陶拍說明,在尖角遺址范圍內或附近地區,可能就存在制陶區。昌黎商周遺址出土的骨器、蚌器則說明,當時除了陶器手工業作坊外,可能還有其他如制作骨器、蚌器的手工業作坊。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盧龍縣東闞各莊遺址》,《考古》1985年11期。
[2][6]昌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昌黎縣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
[3]邸和順:《秦皇島文物資料匯編》,內部資料,1988年。
[4]唐山地區文化局:《唐山地區文物普查報告》,內部資料,1981年。
[5]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昌黎縣委員會:《昌黎縣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7][8][9][10][11]標本均保存在昌黎縣文物研究保護管理所。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