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重慶涪陵;小田溪墓群;青銅器;合金配比;巴文化
【摘 要】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科研人員利用科技手段,檢測分析了重慶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部分青銅器的金相和合金配比,發現青銅容器普遍含有較高的鉛(7~22%),兵器含有較低的鉛(3%左右),符合青銅器的鑄造要求。另外,其中一件青銅甬鐘含有13.86%的鉛,表明這一地區在鐘類樂器制做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涪陵小田溪遺址位于烏江西岸一座小山的山坡地上,北至烏江邊麻柳樹林,西跨竹林溝兩側,東達小田溪,是三峽淹沒區的一處重點墓群,1972年、1980年和1983年曾分別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工作,收獲頗豐[1]。2002年9月至12月,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再次對該墓群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勘探和發掘,勘探面積20000平方米,布探方、探溝130個,總計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共清理豎穴土坑墓葬13座,其中戰國中晚期墓11座,西漢時期墓2座,隨葬品中大部分為銅器,其次是陶器、玉器等。本次發掘的戰國墓葬時代多屬于戰國晚期秦滅巴蜀前后,墓葬的規模較大,隨葬品等級較高,表明墓主很有可能就是巴國的統治者[2]。鑒于此次出土的青銅器在巴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對這些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進行研究,將有助于了解戰國巴地的青銅技術發展水平,為全面認識巴文化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一、樣品選取及實驗儀器
三、討 論
重慶涪陵小田溪墓群出土的青銅容器含鉛量普遍較高,約7~22%,而檢測的一件鉞(xtx11)只含有3%左右的鉛,這是因為兵器和工具對硬度、強度的要求較高,因此含錫量較高;而鉛的加入會降低青銅的硬度,因此其鉛的含量一般較低,甚至不含鉛,為純的錫青銅。這是因為,常用的耐磨青銅器中一般含鉛3~5%,鉛在銅中的溶解度相當低,二者幾乎不形成固溶體或電子化合物,而是相互分離。鉛以游離態分布于銅的α相晶界,鉛顆粒具有很好的自潤滑作用,能降低青銅的摩擦系數[4],所以青銅兵器、工具中有時會添加少量的鉛,以增強其耐用性,延長器物壽命[5]。
《考工記》:“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目前,一些青銅鐘類合金含量的數據顯示出含錫量在13~16%,含鉛量在1~1.5%[6]。賈云福等先生對曾侯乙編鐘合金配比研究,發現含錫量基本上在13~14.5%之間波動,證明“六齊”中所指“鐘鼎之齊”應為含錫七分之一[7]。然而,涪陵出土甬鐘的含錫量為8.78%,含鉛量高達13.86%,這與曾侯乙墓出土的鐘類青銅器非常不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也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重要現象。
[1]a. 胡昌鈺,趙殿增:《三峽考古回顧與探討》,《四川文物》2003年3期;b. 張才俊:《四川涪陵小田溪四座戰國墓》,《考古》1985年1期。
[2]方剛:《涪陵小田溪墓群發掘簡報》,載《重慶地區考古報告集·2002卷》,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1340—1375頁。
[3] 南普恒,秦潁,馮恩學,楊益民:《湖北雷家坪遺址出土戰國金屬殘件的科學分析》,《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年2期。
[4] 金普軍,秦潁,胡雅麗,王昌燧:《湖北九連墩楚墓出土青銅器釬焊材料的分析》,《焊接學報》2007年11期。
[5] a.柳百成,黃天佑:《中國材料工程大典·材料鑄造形成工程》(上冊),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年,第291頁;b. B.K.Prasad.Slidingwear behaviour of bronzes under varying material eomposition,mierostrueture and testeonditions.Wear,2004,257(l-2):110-123;c. Elwell W·T.,Gidley J·A.F..The determination of leadine oPPer一base alloysands teelbyatomic absorptions Peetro Photometry.Analytica Chimica Acta,1961,(24):71-78。
[6] 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238—242頁。
[7] 賈云福,華覺明:《曾侯乙編鐘群的原鐘分析》,《江漢考古》1981年增1期。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