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了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構想,通過闡述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意義、目前的研究現狀及綜合述評,提出了建立普適性的區域生態補償價值定量估算函數轉換模型及以縣(市)為基本行政單元的生態補償對象的空間選擇模型兩個關鍵科學問題,并將未來的研究方向構想為:進一步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理論與評價方法,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時空格局、生態補償價值時空格局及生態補償對象的空間選擇,探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實施機制。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環境經濟
[中圖分類號]X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3)01-0083-06
[作者簡介]孔凡斌(1967—),男,江西九江人,江西財經大學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主要從事生態經濟理論與政策、林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廖文梅(1978—),女,江西萬安人,江西財經大學理論經濟學在站博士后,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生態經濟理論與政策、林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江西南昌 330045)熊 凱(1987—),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院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區域生態補償標準及空間選擇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4126111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新模式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例”(12ZD213)和江西財經大學“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研究”跨學科創新團隊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Title: Discuss on the Key Scientific Issues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Authors: Kong Fanbin, Liao Wenmei & Xiong Kai
Abstract: Based o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PLEEZ) promote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ion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PLEEZ. By expou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LEEZ studies, it presented two key scientific issues, that is to say, two models are established: one is a universal quantitative estimates function conversion model of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other is the space selecting model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bject with counties (cities) as the basic administrative uni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which are as follows:further improving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ory and evaluation, establish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the major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value, and the space sel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bject in PLEEZ, and 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PLEEZ.
Key words: PLEEZ;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的重大意義
(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生態系統是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是人類賴以繁衍生息的基礎。人類為了經濟發展,往往采用擴大開發自然資源和無償利用生態環境等方式,造成生態系統的不斷惡化,這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中國經濟和生態的矛盾日益尖銳,生態資源和經濟水平的空間分布不均,造成地區間可持續發展的不平衡,造成資源型產品生產和消費空間的分離,形成生態功能區往往與經濟不發達區相重疊。①作為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效益外溢性特征。②經濟欠發達地區為生態受惠區(即經濟發達地區)提供大量的生態服務,卻由于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特征而無法得到應有的補償③,極大地挫傷了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④。要解決這類問題,就必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⑤。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政府和民間對建立和完善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呼聲日益高漲,生態補償機制已經進入了行政立法初期階段。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⑥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戰略選擇。研究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問題是國家需求所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是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
2009年12月12日,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得國務院批準,標志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功能定位為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范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和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是要探索我國大湖流域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綜合開發的新模式。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不同特征和經濟地域的內在聯系,國務院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劃分為三大主體功能區(兩區一帶),即禁止開發建設的“湖體核心保護區”、嚴格控制開發的“濱湖控制開發帶”和高效集約開發的“高效集約發展區”。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的實施必將對“兩區一帶”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區域內不同行政單元的權利義務關系,區域之間公共服務水平非均等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為了實現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均等化,促進區域內各行政區之間的協調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積極推進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試點”作為重點領域改革的主要內容,國家已經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確立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試點區域,要求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進而為全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供經驗。
(三)生態補償標準及空間選擇是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
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新型的資源環境管理模式,是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領域研究的前沿問題①。生態補償標準及其確定方法一直是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中的重點和難點②,而如何提高生態補償的生態效率和資金效率則成為影響生態補償制度有效性的關鍵問題③。生態補償對象的空間選擇是一種基于補償資金效率的考慮。確定最有效的服務供給者的空間定位技術,是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建立高效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的基礎性和支撐性研究。當前,我國有關生態補償機制的行政立法工作步履艱難,進展緩慢,這一方面說明生態補償制度本身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說明有關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還不能夠滿足國家發展戰略的需求。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綜合評述
從最新的研究文獻來看,國內學者針對我國國情,追蹤和比照國際上的研究熱點,比較集中地從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兩個方面展開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可以歸納為四大類型:(1)生態要素補償研究,主要包括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④和礦產資源生態補償的研究⑤;(2)區域生態補償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對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⑥;(3)生態功能區補償研究,主要包括水源涵養區生態補償的研究⑦和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的研究⑧;(4)流域生態補償研究⑨。此外,我國較早開始的排污收費制度的研究以及傳統的環境價值研究,可以看成是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的一部分,但它們還不是明確意義上的生態補償研究。⑩
Costanza{11}衡量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為確定生態補償標準提供了重要依據。隨后,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①運用多種方法衡量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研究至今仍然是生態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我國,類似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有學者從國家級尺度上②研究中國各類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而區域尺度上③以及流域尺度上的研究亦呈現活躍態勢④,基于行政區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定量估算研究也在逐漸增多⑤。隨著遙感技術和GIS技術的發展,把遙感技術和GIS技術應用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青睞,國內已有不少學者利用遙感技術和不同的遙感數據源進行了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⑥,取得了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毫無疑問,遙感技術為生態補償定量估算奠定了基礎。⑦
基于市場法確定生態補償標準的案例主要集中于水資源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的生態補償,⑧通過水資源市場交易來制訂生態補償標準的嘗試還在墨西哥、阿根廷和厄瓜多爾等拉美國家中進行。中國水資源保護的生態補償主要案例,包括浙江省東陽和義烏在2001年簽訂的水權協議,以及北京官廳和密云水庫區的生態補償、三江源生態補償和福建流域補償等。⑨用市場法確定生態補償的標準,能夠兼顧兩方面的利益,在雙方都能達到滿意的條件下開展生態補償,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備的優點。
應該說,近十幾年來,我國學者對建立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艱苦探索,取得了不少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由于生態補償機制問題的異常復雜性,從我們力所能及的文獻閱讀和分析情況來看,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科學研究仍存在較大的拓展空間。
(一)在研究內容上需要深化
國內研究的重點集中在生態補償理論依據、生態補償原則、補償主體、補償對象、補償依據、補償標準、補償辦法、資金籌措、資金管理以及運行機制研究等方面。生態補償標準始終是生態補償機制的核心內容,至今仍未形成學界和決策層能夠普遍接受的方法體系,因此也成為學術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是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需要找到適當的函數關系,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轉變為生態補償標準,這是生態補償標準研究的重要選擇。生態補償空間定位及優化研究至關重要,因為這是影響生態補償機制有效性的關鍵內容,但是目前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生態補償空間選擇理論和方法研究是未來重要的創新內容。探索并明確影響補償空間定位的關鍵因子,確定生態補償的區域優先序列,是區域生態補償空間選擇研究的必然趨勢。
(二)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有待創新
國內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為基礎的定性研究為多,基于生態學和遙感技術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定量評價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但是從多時空尺度進行動態評價研究相對較少。補償空間選擇研究側重于生態學原理和技術方法對特定生態系統的定量模擬,有少量融合社會經濟因素的學術成果。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合并不緊密,生態學、信息技術和經濟學、社會學等交叉研究成果不多,這影響了定量評價成果向社會經濟系統的有效轉化。上述問題,是未來研究需要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三)在研究尺度和對象上需要進一步拓展
基于全球、國家和?。ㄊ校┑瘸叨龋瑢W界對森林、水、濕地、草地以及耕地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和生態補償做了大量研究,且主要為在流域和自然保護區尺度上的案例研究,大尺度的空間區域研究尚不足,①有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定量研究還剛剛起步。整體上看,現有研究與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的需求結合得不夠緊密。以國家戰略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重大現實問題為立足點,加強區域生態補償機制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使之能在區域資源科學配置的政府決策中發揮實際支持作用,將是未來研究需要探索的方向之一。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需要解決的問題及關注重點
為了協調流域及區域各利益相關方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權責任關系,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區一帶”生態經濟格局的形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將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作為流域和區域生態環保機制創新的重要內容予以強調。當前,以鄱陽湖湖濱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為先行試點對象,探索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已經提到政府的議事日程上來。但是,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標準及補償對象選擇研究依然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水平,研究成果無法轉化為現實政策參考,主要表現在:一是理論公式計算出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量作為直接的補償標準數量過大,存在計算科學依據不足,計算結果缺少現實經濟社會可接受性;二是有關補差標準的空間差異性和補償主體差異性的研究均近于空白,無法提出基于效率和不同對象的具體生態補償標準。這些關鍵問題研究的缺失或不足,必將制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實施。針對上述問題,現參考我國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面臨的共性問題,提出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過程中必須先行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及關注重點。
(一)需要著力解決的兩個關鍵科學問題
1.揭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不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與社會經濟系統特征之間的時空關系,探索建立普適性的區域生態補償價值定量估算函數轉換模型,為實施多尺度區域生態補償標準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2.揭示補償資金效率最大化約束條件下生態補償量與不同尺度利益相關方需求特征之間的空間自相關關系,探索建立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縣(市)為基本行政單元的生態補償對象及空間選擇模型,為實施區域生態補償效益最大化的優化方案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二)需要高度關注的研究重點
1.進一步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理論與評價方法
以國內外相關研究為基礎,研究生態補償機制的概念、特征、領域和范圍,分析世界生態補償機制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經驗,以及中國的戰略選擇、關鍵領域、政策需求,總結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重點分析生態補償標準和空間選擇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及其應用,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時空格局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方法,計量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規劃單元和市、縣行政單元的森林生態系統、水生態系統、耕地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服務功能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在此基礎上,從不同土地覆被類型、生態服務功能價值、不同研究單元等方面,分析研究時段內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時空格局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3.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價值的時空格局
生態補償的經濟模式只有與生態系統多尺度的自然特性相匹配,才能發揮其最好效果。本研究將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多尺度時空特性,分析服務功能價值的時空變化與社會經濟統計數據之間的相關關系,創建具有多時空尺度內涵(功能區和縣級)的生態補償理論體系和定量評價模型。該模型適用于不同時空尺度的區域生態補償價值量評價,為建立多尺度的生態補償價值量評價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以各研究單元為基礎,分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多級尺度(功能區、縣)區域生態補償價值量的空間分布特征。
4.優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對象的空間選擇
基于補償資金效率最大化考慮,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區一帶”為基本分區,以縣(市)行政單元為基本研究單元,通過空間選擇模型,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進行生態補償區域優先序進行層次劃分,對不同等級補償區特征進行比較分析,得出預算約束下的區域生態補償空間優化方案。
5.探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實施機制
生態補償定量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生態補償實施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區域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本研究將通過對不同空間尺度研究單元的生態補償總值與GDP的比值研究,來分析生態補償實施的現實可行性。以現有政策法律制度環境為背景,參考國內外生態補償實施模式,進一步研究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實施“生態合作、產業共建、財政支援、異地開發、生態資源交易”等不同生態補償模式的適應性,提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法律途徑。
責任編輯:胡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