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隨著校園標準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各種展室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原本略顯孤單和寒酸的校史和德育展室,隨著科技、勞動、法制等各種主題展室不斷出現,也漸有“英雄遲暮”的滄桑感覺,但和各種“新鮮面孔”聚在一起,也讓展室終于成為校園里格外養眼的一道“景致”。
眾所周知,這些“景致”只有走近全校師生,成為校園生活密不可分的一分子,才能體現其生成與存在的初衷。可時下許多學校里,這些“高價景致”在師生的心目中卻只剩下了一種“距離美”。
有的展室經過專業設計和施工后,就用一把大鎖將原本應是主人的師生拒之門外,雖然也安排了管理員,但服務的對象卻是一些檢查組或者參觀團,內里的景致,師生們只好憑著外來人的欣賞去感受那“近亦不可及”的美;
有的展室極富特色,建成后師生們只能在一些媒體上看到“率先建成”或者“填補空白”的相關報道,師生們不禁又要一次次去體驗“距離產生美”的感覺;
有的展室設計精巧、特色鮮明,學校領導會經常在校園會議上向師生們轉述一些檢查團領導的贊美之詞,讓師生們情不自禁又要想象那個大半學期都緊閉門戶的展室里的特別景致……
難道可以任由這些煞費心力、精力、財力的育人設施閑置一旁,只余下一絲朦朧的“距離美”嗎?校園展室應盡快擺脫“距離美”的尷尬,與主題實踐近距離呼應,與校園活動零距離交融,與師生零距離接觸,多一些實踐、多一些體驗、多一些親近,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職能。
校園展室和教育管理不應存在“距離感”,而是一座座觸手可及的“資源庫”。一是可以即時獲取的“警示資源”,在內容選擇、過程構思、形式設計、時空協調等諸方面對學校正在或者即將開展的各類活動給予經驗上的啟示,避免在創新活動機制、實踐模式、管理方式時少走彎路、不走錯路;二是可以隨時捕捉的“輔助資源”,富有內涵的圖片可以成為作文評展、演講比賽、故事會等活動的素材;極富創新寓意的展品,可以作為手工制作、勞動競賽、科技小論文比賽等實踐的樣本;蘊涵人文色彩的奇聞異事、感人事跡,可以作為國旗下講話、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的選擇內容;三是可以幫助自身及時汲取的“更新資源”,校園里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也應成為校園展室的生成資源和個性內容,讓各類展室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真正攜起手來,互相融合在一起。這樣的校園活動才會更有成效。
校園展室和主題活動不應存在“距離感”,而應是一臺臺互相給力的“助推器”。一是活動效果“烘托器”。充分利用各種展室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活動氛圍比較容易營造,而且實踐主題也極易渲染和突出,特別是展室內的許多展品都可以極其自然地成為實踐的參照或內容,使實踐活動得到意想不到的豐富和拓展。二是活動感覺“助興器”。不斷讓一些實踐作品或內容直接人選展室,這樣可以有效地激勵著每一位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讓參與的快樂、成功的感覺充盈著活動整個過程。三是活動效率“助力器”。積極利用展室的不同區域或板塊去確定活動內容或主題。不僅可以有效縮短實踐活動組織的周期,也可以極大地降低活動成本。
校園展室和師生生活不應存在“距離感”,而應是一本本攜手勾畫的“成長簿”。一是可以清晰“情感歸屬”,各類展室在校園活動中頻繁亮相,就會促使其內容不斷更新,就可以清晰再現學校過去和現在的育人足跡,也可以展現不同時期師生的成長軌跡和進取風貌,就會讓每一位師生通過校園展室把自己和學校連在一起;二是可以培育“記憶情結”,各類展室內容和校園生活同步更新,真實、生動地反映師生的成長足跡,特別是師生們親身付出而成就的作品、獲取的成果、幸福的場景等,可以讓校園在每一位師生內心留下永恒的印象;三是可以展現“親切情懷”,依托各類展室定期舉辦教師作品展、學生作品展、師生作品聯展等活動,不僅可以通過不同側面表現出校園的綜合素質,也讓其變身為展現師生個性和特長的平臺。
校園展室不應只有“距離美”,而應和各種實踐共“歡笑”,和每一位師生同“成長”,才是其魅力的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