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實踐活動以其面向生活、注重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創新、在實踐中養成良好道德情感等特點,體現了新課程的人才培養方向。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形式多樣,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為保證活動安全、有效的開展,加強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啟蒙和培養,合作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尤為廣泛。
一、創造有利條件,激發合作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學習興趣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如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合作興趣呢?
1.合理安排合作內容
合作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一般較單一的學習內容只需個人獨立研究,如小制作、觀察植物的變化等。而類似“水的調查研究,包括水的用途、分布、污染、保護等”,這樣的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內容,學生一接觸到就感到無法一人完成,自然在內心上就產生需要他人協助的需要,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2.創設融洽的學習情境
新課程的教學是以“發展為本”,注重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需要合作”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多一些鼓勵和寬容。如,《我們的午餐》活動中,我創設了一個開餐館的場景:教室布置了一個個小攤位。攤位上擺了各種做菜原料的模型或實物。學生一看到這些就很新鮮,樂于參與到這樣一個活動中。分工后,每一個小組中設立菜名設計、調料員、原料收集等體驗崗位。學生穿上制服后很有感覺,討論起來就特別有勁兒,很快進入到角色中去了。整個課堂輕松活潑,更像是大廚房里一群大廚在嘰嘰喳喳。
實踐活動中,老師不但是組織者,更是參與者。在合作學習中熱情、主動地幫助學生,成為學生活動中一分子,讓他們感受到教師不再高高在上,是他們合作的伙伴,拉進彼此的心理距離。在《我們的午餐》活動中,我模擬飲食類電視節目的記者對學生活動進行跟蹤采訪,在采訪中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3.優化小組組合,樹立合作信心
要合作首先就要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談合作。小組的成立和組建很關鍵,老師要指導學生自愿組合小組的同時,還應該合理地進行調配。
盡管小組合作應在全班范圍內自愿組合,但如果幾位同學志趣相投,合作會更流暢。我在組織三年級學生進行《奇妙的昆蟲王國》活動時,先讓學生整理自己收集的資料,把有關昆蟲聲音、住所等資料分別放在相關“信息箱”里,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問題分列站好,即自由分組。在新的小組中,學生們有著共同的興趣,討論起來特別投機。對于一張張寫著自己名字的材料在不同小組中發揮作用,許多同學都表示高興。特別是能在自己小組中出現,就更興奮了。
活動之前,教師要給學生提出一些建議,如:每組人數6到8人;各組要注意能力均衡分配(如果不同意本小組的組合,提出合理的理由后,還可以重組)等。
教師要引導組員明確分工任務,增強學生合作信心。學生想不到的地方,教師要進行點撥。如:“哪位同學擔任調查員最合適”;“拍照的學生最好懂得一些拍照的技術”;“采訪時,是一人提問,還是兩人輪流提問”等。為了指導學生細化小組分工,可以指導學生根據研究主題設計分工細化表。例如:
組長多是組內推薦的,但對組長的管理也可以是動態的,可以自薦、改選、輪流等,讓更多人來嘗試小組管理。在初選組長時,學生自薦結合組員選舉效果更好些,有利于有能力的學生展示自己,而且組員更信服。
二、適時引導,培養良好的合作習慣
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的知識遠比手把手教會他們“是什么”更重要。為了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習慣。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有賴于獨立思考、善于傾聽、積極交流等能力的形成。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合作學習不是自己不用動腦筋,大家一塊兒解決問題,學生應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活動時,遇到困難盡量先自己克服再尋求幫助。激發學生的動腦欲望,使學生在小組合作時敢想、敢說、敢做。
2.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能力
現在的獨生子女習慣于做“小太陽”,別人圍著自己轉。有的能力強的學生就習慣于指揮別人,不能很好地聽別人的建議。而真正的小組合作要體現在良好的建議要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同伴的聲音,這是與人交往中重要的品質,更是小組合作更具實效的保證。因此,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打斷那些主觀意見強的學生的發言,如:“對于此次調查你的想法很有創意,可我們現有的條件可能還做不了。你先聽聽別人的意見,再思考一下。”
3.培養學生積極交流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不但是在實踐中提高探究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須以交流為憑借,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而有些學生習慣于只聽別人說,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于那些只聽不發表意見的或表達不夠流暢的小組成員,教師可以適時鼓勵:“剛才發現你一直寫些什么,一定有不錯的主意,是不是可以把你寫的說給大家聽,一起來探討一下。你可以稍微整理整理后再發言,大家都很期待。”
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提高合作積極性
小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總是特別喜歡去做。但是他們卻無法保持長久注意力。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既能加強合作的有效性,又能使學生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提高合作積極性。活動中,教師的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主要目的,通過多種評價方法來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1.把單一的評價轉化為綜合性評價
傳統的評價更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用簡單的分數或等級來衡量,往往抹殺了不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課改中,教師已逐漸嘗試通過各種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我在教學中通過各種獎項的設置把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等結合起來。
2.把單向評價轉化為互動性評價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不過分強調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要將關注的視角指向小學生獲得結果和體驗的過程,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教師在對活動做出評價的同時,通過討論、協商、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由于學生評價水平有限,教師還可以通過提供評價表,來指導學生學習評價。
3.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相結合
通過及時評價,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學生不合理的做法,給學生繼續合作學習的信心。如:你們組的操作方法有兩個環節重復了,把這兩個環節合起來更好;這樣分工很合理,真期待你們的成果;這個環節你們可以參考某某小組的做法。但如果總是及時評價,學生就失去了很多思考的機會,堵塞學生的思路,這就須要和延時評價結合起來。
新年過后,我組織三年級學生進行了《我的零花錢》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小組討論后決定使用調查問卷。由于他們是第一次出調查問卷,困難較多。有一組同學在精心設計后,興沖沖地把調查問卷初稿給我看,眼里充滿著自豪感。我看了后發現有許多問題,需要大改。但看到他們的興奮勁兒,不忍心潑冷水。我微笑著說:“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設計好問卷,不容易。為了表示對你們組活動的支持,送你們幾份非常好的問卷。來,我們一起把你們設計的問卷和這幾份問卷比對一下,來完善你們的問卷,好嗎?”學生很有興致地接過我手中的問卷和自己的比對起來,還不時詢問我。比對中,他們自己發現了問卷中的不足并進行了修改,絲毫沒有失落的情緒。有一位可愛的學生說到:“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他們看著重新修改的問卷,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憧憬起接下來的調查活動。延時評價能讓學生們相互啟發,集思廣益,獲得更多美好的創新靈感,使個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發展。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學習的能力是組織好實踐活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讓學生“學會共同生活”的奠基內容。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小組合作與學科中的小組合作不完全相同。在我的綜合實踐課中,小組合作學習仍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進的問題,還須要繼續去研究和反思。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