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極了”與“糟透了”》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課,本單元主題是“相互聯系”,從多個角度揭示了事物之間存在著的多種形式的相互聯系,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和辯證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本課是該單元第二篇主體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給予了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他的人生產生了很大影響,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感悟到了父母的愛。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兩位執教者均本著長文短講的原則,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削枝剪葉,直插主題,理清文章脈絡,變繁為簡,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過程體現了教路和學路的和諧統一。“導”與“學”的有效結合,達到了“以讀促講”“讀中悟情”“讀中明理”的教學效果。
相同點:
長文短講,變繁為簡,目標制訂明確
《“美極了”與“糟透了”》一文篇幅較長,如何做到長文短講,在40分鐘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得以豐富,能力得以提升,有所得、有所悟,兩位教師著實動了一番腦筋。均采用了以讀懂課文敘述的事情人手,以事情發展為線索,理清文章脈絡。以品讀文中重點、抒情、說理的16、17自然段為主,使學生明白父母截然不同的評價,是兩種愛的表達方式,懂得要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中不同評價的道理,并以此為中心目標。目標的制訂少而精,且是本課教學中可挖掘、必挖掘的資源。經過執教者的削枝剪葉,變繁為簡,學習活動隨之變得清晰而不盲目,靈活而不散亂,避免了長文教學中無序的、煩瑣的、字字句句的無味分析。
精解教材,直插主題,重點把握準確
從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來看,兩位李老師在細致深入的文本解讀中,都捕捉到了文本的精髓——文本的主體教育價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的愛;兩種評析間存在著相互聯系,要學會辯證看待。而客體價值則體現在對于同件事或同一種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于是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學段目標要求,抽離出了利于學生語文能力提升的知識點、能力點和德育滲透點,構成了本課的學習內容。兩位老師確立了相同的教學重點,對于本課學習目標無關的內容,剝離開去,形成了一條清楚的教路與學路。教學時直插主題,通過反復品讀重點段、媽媽爸爸的話語和16自然段,以及讀重點句(“美極了!巴德,真的是你的嗎?”“……這些似乎完全對立又相輔相成的話語,一直伴隨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來突出本課的重點,使學習活動主題突出,目的明確,豐富而有內涵。
教學有法,讀悟結合,課標落實到位
都說:教無定法,但要有法,貴在得法。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都采用了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行走在文字間,讀中想象、讀中理解,使悟情與明理實施于無形、達成于無痕。課標的落實使課堂學習活動有地放矢地開展。兩位教者將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目標中1-5條的相關內容,提取出若干個教學任務,融入到各種環節的學習中,并逐一完成。如,有感情朗讀課文,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語的意思;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等。
個性閱讀,用教材教,能力提升有效
課改理念強調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是有效利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教材只是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一個例子。本課的兩名教師,憑借教材的教育契機,充分設計學習活動。如,都設計了想象的環節,一個是想象如果你是巴德的爸爸回答采訪問題——當時看到這首詩你怎么想的?難道你不怕巴德傷心嗎?你不怕因為你的批評巴德從此再也不寫詩了嗎?一個是想象作者長大成名后作品連連發表,而且好評如潮時,他會怎樣對自己說;當他的文章遭到讀者的批評拒絕時,他又會對自己怎樣說。還都設計了品讀“我感到慶幸……克服內心深處的自我陶醉”這一語段。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是從遵循個性化閱讀為出發點,以“讀——品——悟”為形式,著眼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從而實現“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課標要求。活動中學生或讀,讀懂事情;或疑,感受情感;或議,明白道理。師生在互動中深層解文,在咀嚼中歷練語言。徜徉在文字間,領悟的是真情、明白的是道理,提升的是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另外,兩位老師都非常注重學法的滲透。李貴友老師的課:第一處,在檢查預習情況環節,李老師根據學生回答課文主要內容情況,及時點評——“概括得可真好,沒讀過這篇課文內容的,聽他這么一說就知道課文寫了什么,預習課文就應該這樣。”是向學生滲透預習課文的方法,即要做到整體感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第二處,向學生滲透要抓住關鍵詞來理清文章寫作順序的方法。第三處,學生在對課文意義段劃分成兩部分還是三部分的爭議時,李老師適時點撥兩種方法都有道理,這其中不僅滲透了分意義段的方法,更有一種引領(就一篇課文而言意義段劃分方法不唯一)。第四處,在父親讀詩時,巴德內心活動的揣摩部分。教師向學生滲透要聯系上下文,聯想說話者當時所處的環境,進行人物心理活動分析的方法等。
李秀敏老師的課:第一處,課一開始學生概括了課文主要內容后,教師便引導學生說出事件描寫所在的自然段,順勢進行意義段的劃分,意在向學生滲透敘事抒情文劃分意義段的方法(敘事為一部分,抒情語段為一部分)。第二處,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課文劃分后的兩部分內容,就自己的理解現狀分析哪一部分難理解。漸漸推進,引導學生從較難理解的部分中找出難理解的段,到句,再到詞。這一過程實則是李老師引導學生怎樣捕捉自己的真實感受,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是滲透質疑的方法。第三處,向學生滲透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事情的發生、發展入手弄清事情的始末,細讀說理抒情語段(15~17自然段),抓關鍵段、關鍵句、關鍵詞來解疑,明白道理。第四處,結尾部分師生共同結合板書,回顧梳理課文主要內容,是向學生滲透總結、課文的方法,同時滲透表達方式。
總之,上述系列方法的滲透是兩位老師向學生滲透怎樣讀懂課文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處處以法授生,教法無痕,體現了教學匠心,詮釋了獨有的教學特色。
不同點:
教學目標及難點的確立不同
對比中不難發現,李秀敏老師在目標中加進了“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本文敘事、抒情、說理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這一目標也被確立為本課的教學難點。李貴友老師確立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由文及己,引導學生能正確對待自我成長中的批評和表揚。
因為目標及難點設計的不同,隨之引發了:一是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同。李秀敏老師設計的環節是開門見山,板書課題,導入新課;初讀課文,理清脈絡,質疑感知;細讀課文,解惑悟情,感知道理;回顧總結,點名寫法,提升情感4個環節。李貴友老師設計的環節是品字激趣,引出課題;交流預習,整體感知;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細讀課文,深入理解;拓展延伸,升華主題5個教學環節。
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切入點不同。李貴友老師執教《“美極了”與“糟透了”》一課,以“悟”為切入點。引領學生讀悟文字,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順序進行描寫的?感悟情感,兩種評價缺一不可,都是出于父母對作者的愛。品悟道理,無論是作者還是我們自己,都要正確對待他人的批評與表揚。
李秀敏老師的課以“疑”為切入點。開篇以學生讀中指出不懂的段、句、詞入手,引導提出本課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為什么說兩種評價對立又相輔相成?”而后整堂課都圍繞這一疑問進行活動,并逐步解疑。學生的學習活動沿著質疑、解疑的線索貫穿整節課,實現了質疑確立目標,解疑達成目標的效果。可以說疑問于本文,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涵詠于文字,延伸了學生的思緒;捕捉于真情,觸動了學生的情感;描寫于道理,豐富了學生的認知。
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不同
李秀敏老師整節課圍繞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說媽媽、爸爸的評價既對立又相輔相成”展開。這里運用了該教師帶領全校教師研發的小學語文“立骨漸入”教學模式。即,在本課學習活動中師生共同確立了一個主要探究的問題,而后隨著學習活動的開展,教師引領學生抓相關段、重點句、關鍵詞字來漸漸明晰答案。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始終有著明確的任務,使整堂課的師生學習行為主線分明、層次清晰、張弛有度、活而不散,教學目標的達成自然順暢。
李貴友老師整節課以捕捉學生“感受”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悟”中完成理解課文,培養情感,明白道理的目的。課一開始,教師啟發學生說對“美極了”“糟透了”的理解是在談感受。然后引導學生默讀第一部分,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交流是在談感受。最后在學習課文第三部分時,讓學生談一談對父母不同評價的看法,也是在談感受等等。整節課教師多次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交流合作中談感受。這種“創設情境,讀悟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尊重個性化理解的特點,落實了課標精神,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對學生的能力訓練點不同
同一篇課文,因執教者不同,看課施教的角度不同,對學生的能力訓練點也就不同。李貴友老師在課中制訂了“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由文及己引導學生能正確對待自我成長中的批評和表揚”這一目標,為了達成該目標,教學中設計了“拓展延伸,升華主題”的學習環節,讓學生談一談,像文中作者這樣由一件事得到他人兩種相反的評價在自己身上是否發生過?表面看教師是在讓學生明白道理。實則剖析學生達成目標的過程,教者有意將書本知識進行遷移,讓學生從一個讀者、一個看客轉變角色,我即是文,文即是我,文章承載的道理蘊涵在自己的生活里,此環節凸顯了人文性。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等。
李秀敏老師在課中制訂了“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本課敘事、抒情,說理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這一目標的達成過程,是訓練了學生的捕捉文章脈絡的能力,學習運用表達方式的能力,總結概括能力等。
莫言的“狂言”
莫言從《透明的紅蘿卜》起步,以《紅高粱》成名。他為人低調,性格憨厚,但在寫作上追求心靈的自由,始終帶著一股子野性。他曾在一首打油詩中這樣寫道:
二十九省數我狂,栽罷蘿卜種高粱。
下筆千言倚馬待,離題萬里又何妨?
當年的霸氣和今天的諾貝爾獎,沒有一點聯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