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直認為只要課前準備充分就能上一節成功的課,但通過省小學數學第四屆網絡教研合作體教學素養展示會的實踐,我們才明白好的課不是備出來的而是磨出來的。“一課多磨”,就是某個教師在一定時期內,在大家協助下,把某課教學當做科研課題,采取多種形式,運用科研方法,反復、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使某課的教學成為水平較高的精品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提高教學、教研能力,養成良好的研究習慣。磨課通常分為準備、實踐、總結等3個階段。
前奏(主題確定準備階段):集思廣益,確立課題
接到參賽任務后,我們3個人便投入到了緊張的備賽階段。我們根據剩下的時間將準備部分分成3個階段:資料查閱、研課備課階段——團隊交流、反思再研階段——模擬比賽、參賽總結階段。
本次活動我們所選重點課時反思性說課的內容是“秒的認識”(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把一節好課歸因于“磨礪”,那種如琢如磨、潛心研制、精益求精的精神,決定優劣。但另一方面,教師專業成長還需要“磨石”。上乘的磨石有事半功倍之效,同理,“十年磨一劍”可能僅限于個人拼搏,若多人齊磨,將提前綻放出銳利的鋒芒。在這里將我們的活動及一些膚淺的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序曲(重點課時準備階段):專家引領,合作備課
“‘秒的認識’這一內容,有許多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在很多教學研討活動中作為示范課已經展示過了,想要突破必須從新的角度去人手。要抓住教學的本質,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時間現象。這些現象大多來源于生活,教學自然也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最后,我們還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學生認知起點的定位一定要準。”黃桂秋老師是這么給這節課下定義的。
基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活動能力,這節課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認識鐘面上的秒針,知道1分=60秒。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進個性思維的發展。
3.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積極、愉悅的數學情感。
通過網上研討,我們兩所學校教師及領導進行了集體的商榷,圍繞下面的問題,大膽質疑,暢所欲言。學情的定位:孩子們認識秒嗎?其實,這些時間單位對于孩子們來說就是一群“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在生活中常常碰到,卻并不真正認識。到底孩子們對秒的認識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呢?課前,我們設計問卷給孩子們做了測試,測試結果說明單憑簡單的生活經驗還不足以讓孩子們建立“秒”的時間概念,對持續幾秒、幾十秒時間的長短學生很難把握,這也就是本課的重難點。
基于以上意見,我們將本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時間單位秒,體驗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以及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幫助學生建立“1秒”概念;通過創設游戲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幾秒”,并從中培養學生估算時間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探索、猜測、驗證,發現1分=60秒;
3.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來感受秒。
難點:探索秒針的計時方法,得出1分=60秒的過程以及學生對秒的感知程度。
然而,時間這部分內容就像人民幣等一樣,普遍存在于生活當中,孩子們早有感性認識,甚至耳熟能詳,只是有些零散、雜亂。我們可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大膽整合教材?參研教師認為兒童的思維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只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故事情境貫穿全過程,創設生動、直觀、有趣而又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活動,通過“猜想——說理——實驗——驗證——推理”,給學生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尊重他們的生活經驗,適當提前了教學,同時也提升了教學內容,也是值得一試的。
反思:
1.確定主題,多項籌備。以同教研組老師為小群體,重點圍繞一個主題,確定一位上課老師,一個教學課題。教研組內成員圍繞相關命題,多項尋找各類教學資料,追求“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益。
2.組內說辯,優化方案。在形成初步方案的基礎上。全組老師有針對性的“說辯”,共同探討,權衡優劣,坦誠公布,去腐留新,達成共識,形成優化方案。
進行曲(實踐階段):跟蹤實踐,幾易預案
課堂中的許多事件往往稍縱即逝,傳統的現場觀摩難以把握教學全貌,分工分問題來記錄課堂中的細節,這樣每位聽課老師帶著主題進行聽課,記錄,能全方位地觀察課堂的生成動態,及時獲取課堂中的各種信息。
幾次實踐——案例描述與反思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實踐一:
1.同學們,新年的鐘聲敲響了!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10、9、8…2、1。
2.揭示課題:看來呀,生活中用秒計時的地方還真不少呢!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來認識時間單位“秒”。
課后,通過團隊成員及網友的意見,感覺利用新年倒計時這一情境,有些與現時時間不相符,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求知欲,導入效果不盡如人意。于是,我們又進行了第二次教研:
導入新課實踐二:
1.同學們,知道2012年的6月16日我國發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嗎?(神九發射成功。)全國人民期待已久、全世界矚目的神舟九號載人航天飛船在這一天發射成功了!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吧!(畫面演示神九發射倒計時,學生隨著畫面一起倒計時:10、9、8、7、6、5、4、3、2、1),這樣的倒計時你們還在哪里見到過呢?(春節聯歡晚會、奧運會開幕式。)
2.剛才這樣的倒計時你知道是用什么作時間單位的嗎(秒)?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秒也是一種時間單位。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是用秒來計時的?(學生舉例。)
3.揭示課題:看來呀,生活中用秒計時的地方還真不少呢!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來認識時間單位“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反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學習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熱情尤為重要。本節課由激動人心的神九發射視頻引入,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感到數學并不神秘,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更激起了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
(一)秒的認識
此環節進行第一次教學時,我們采用了鐘表演示的方法進行試講,可是,學生在學習時感覺到對1秒及幾秒的認識不夠清楚,因為鐘表不能將秒針像分針與時針一樣自由撥動,它只能隨著時間的移動而運動,學生在觀察時很不方便,更不用說掌握了。于是,課后我們在一起進行反復的研討,由孫海偉老師提出了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方法,那就是制作一個能夠演示1秒及幾秒鐘的課件在課堂上演示給學生,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1秒鐘。為了制作這個課件,我們請教了許多同事及網友,又通過網上的學習,終于將這個原本認為不可能完成的課件做了出來。我們滿懷喜悅地進行了第二次試講,這時學生的感知的確不再那么茫然了,對1秒鐘和1分鐘理解得都很好。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于這個課件的秒針的轉動是勻速運動,而且運動時間與真實的1分鐘也不相符,怎么辦呢?只能再次對課件進行修改,使它和鐘表的運行時間保持一致。這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此時,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符合要求的課件終于出現在了第三次的課堂教學中。
教學實踐:(課件演示)鐘表,讓學生仔細觀察鐘表面,認識秒針。然后我追問:“秒針走一小格是多長時間呢?”學生隨口就說出:是1秒。(課件演示)再走一大格呢?學生猜是5秒,讓學生通過數一數的方式經歷秒針走一大格就是5秒的過程。接下來讓學生同桌互相撥一撥、說一說,最后讓學生在1秒內做一個動作。
反思:“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環節是讓學生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學生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感受1秒的價值。(課件演示)在1秒鐘里也能做許多事呢,讓學生感受1秒的作用真大啊!我相機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二)探究分與秒的關系
這一環節開始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聽一段1分鐘的音樂,猜測這段音樂用了多少秒。再讓學生猜想1分等于多少秒?接下來讓學生同時觀察鐘表和電子表,說說自己的發現。可是課上很多學生沒有完整地看到1分=60秒的演示過程。經過我團隊成員及網上研討成員的意見,終于找到了原因:課上老師同時布置了觀察鐘表和電子表兩個任務,這兩個任務互相干擾,影響了教學效果。
課后我們不斷追問:“怎樣才能創設一個有實效的情境呢?”經過反思和同伴互助,我們發現在教學中,對于1分=60秒都是由老師總結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所以我們對此環節進行了重新設計:采用直觀演示、合作交流的方式,先讓學生猜測1分等于多少秒,(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圈,分針就走了一小格。學生邊觀察邊跟著數秒,之后小組合作說說自己的發現,抽象出1分=60秒的結論。這一過程的設計,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深,體驗更真。從而更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有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記住;如果讓我參與,我就會真正理解。”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不僅親身體驗分與秒的關系,而且親歷知識形成過程,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本環節經過數次調整,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1.基礎性練習。2.綜合性練習。(課件出示:習題。)
1.做一做,在( )里填上時、分、秒
(1)小朋友爬一層樓梯大約需10( )
(2)一節數學課的時間為40( )
(3)放學前整隊大約要用50( )
(4)同學們每天睡覺時間大約10( )
2.綜合應用(這是明明的日記,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一讀。)
明明是個乖孩子。每天他總是早早起床,把語文書讀20小時才吃早飯。媽媽說吃飯不能太快,所以明明會花15秒把早飯吃得干干凈凈才上學。明明家就在學校旁邊,今天上學時剛巧碰到了玲玲,他們用了3小時邊說邊笑地跑進了教室。上午的體育課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為了下午上課有精神,明明總會睡30秒鐘的午覺。放學后,他回到家便抓緊時間寫作業,一般1分鐘就能做完。晚上,他經常會陪爺爺看30秒的新聞聯播。,有時,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鐘很累,就說學校有趣的事讓他開心。
A:這篇日記,在小組中討論一下有沒有問題。
B:你覺得明明怎么樣?(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反思:在層次性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知識,能夠靈活應用,學生更深刻地加強了對本課知識的認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隊友、網友和專家的意見,我們修改了原預案,集大家的智慧揚長避短,優化了方案。將調整后的方案再度在課堂上實踐,終于形成了我們參賽前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
反思:
1.跟蹤教學,關注生成。課堂中的許多事往往稍縱即逝,傳統的現場觀摩難以把握教學全貌,我們把攝影機帶入課堂,實錄可以提供真實可信的學習環境,這樣有更多的時間全方位察看課堂的動態生成,及時獲取課堂中各種信息。
2.師生訪談,真實反饋。通過訪談、作業、問卷等多種形式反饋執教者、聽課者及學生的感受與心得。
尾聲(總結階段):我思我在,我磨我得
反思:
1.把握整體,明晰問題。一方面教師圍坐一起,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中暢談聽課感受,匯集各路想法,明晰問題。
2.片段反思,探尋根源。另一方面利用電腦播放實錄,定格、跳置、回放、循環等,針對教學環節、課堂提問、教學語言等深入分析質疑,走進教師的“真實世界”。
3.互動交流,調整方案。全方位收集學生參與、問答、解題、合作等課堂表現,結合師生回訪,深入分析背后的根源,走進學生的“真實世界”。
其實,“好課磨礪出”中的“好”是相對而言的,我們團隊在開展這種研課制度時,深深地體會到研課永遠也研不出最滿意的教學,也研不出最好的課,每一次研課總有精彩,也總有遺憾,那么研課最得益的是什么?是每一次課后交流中發人深省的教學反思和分析,是“研課”的微觀研究納入到宏觀研究的主題框架下,去解決教學中的一些普遍性問題。
賽前,我們不知演練了多少遍,也不知將稿子及課件修改了多少遍,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以一個最好的狀態完成比賽,以取得一個滿意的成績。當我們走下臺的那一刻,所有的過程都結束了。我們似乎有一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輕松和愉悅,外面的陽光也變得格外燦爛。雖然成績還沒有出來,或許結果并不如意料中的滿意,但我們覺得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有了這樣的一次經歷,我們認為:我們已經是一個勝利者,一個積極上進、團結互助、甘于奉獻、努力做到最好的優秀教研團隊。
(指導教師: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翟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