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科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十課。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要求背誦的語段。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本文敘事、抒情、說理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理解課文,體會父母的兩種評價間的聯系,感悟父母的愛,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的批評與表揚。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體會父母的兩種評價間的聯系,感悟父母的愛,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的批評與表揚。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脈絡,了解本文敘事、抒情、說理結合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開門見山,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要共同學習第十課——《“美極了”與“糟透了”》(板書課題)。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初讀課文,理清脈絡,質疑感知。
師:下面開火車讀課文。
(學生一人一個自然段讀文,教師適當點拔個別字讀音。)
師:課文讀過之后,你知道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兒嗎?
生1:小巴德寫的一首詩,媽媽爸爸做了不同評價。
生2:8歲的小巴德寫的一首詩,媽媽說“美極了”,爸爸說“糟透了”。
師:哪幾個自然段是寫這件事的?請同學們用雙豎線做上標記。
生:從1自然段到14自然段。
師:這樣我們就把文章分成了——(學生接答:兩部分。)
師:請同學們快速略讀課文,看一看這兩部分中哪一部分的內容難以理解。
生:第二部分。
師:大家和他意見相同的請舉手。(學生大部分紛紛舉起手。)好,請同學們默讀第二部分,邊讀邊理解,找出你理解不了的自然段。
生:最后兩個自然段。
師:能再具體說一說哪個句子不懂嗎?(學生陸陸續續舉起手。)
生:“美極了!”……“糟透了!”……這些似乎完全對立又相輔相成的話語,一直伴隨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
師:噢,也就是說在16、17自然段比較中,17自然段更難理解一些是嗎?(學生點頭。)
師:那么這一段中哪個詞語不理解?
生1:“對立”“相輔相成”。
生2:因為這兩個詞不懂,后面的就模糊一片了。
師:也就是為什么作者說“美極了”和“糟透了”是對立而又相輔相成的,只要解決了這一問題,其他地方就“通”了,對嗎?
本環節刪繁就簡,直接導入,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找出不懂的段、句、詞,直接切入課文的重難點。因為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結尾抒情議論段落的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相輔相成”這一詞語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關鍵所在。學生的這一質疑,提出了統領課文學習的核心問題:為什么作者認為“美極了”和“糟透了”是“對立”而又“相輔相成”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整篇課文的理解就會迎刃而解。同時“不疑不悱,不悱不發,學生的自主質疑,必然激起自主解決問題的欲望,為全文的學習打開了良好的局面。
細讀課文,感悟真情,感知道理。
師:下面請同學們閱讀第一部分,勾畫出面對我的第一首詩作,母親是怎么說的,父親又是怎么評判的,引起了“我”怎樣的感受。
(學生自主圈畫,教師巡視指導,部分學生輕聲交流。)
師:對于“我”8歲作的第一首詩,媽媽說了什么?(板書:媽媽。)
生1:說只有神童才能寫出如此美麗的詩篇。
生2:媽媽邊讀邊嚷:“美極了!巴德,真的是你寫的嗎?”
師:誰再讀一讀這個句子?你讀出了什么?
生1:(讀)媽媽很驚訝,都不相信是我寫的了。
生2:(讀)媽媽很興奮,是“嚷”不是“說”。
生3:(讀)媽媽的語言和聲音在極力贊揚巴德。
師:面對巴德的詩,媽媽的態度是表揚(板書:表揚)。這一表揚,小巴德有什么表現呢?你猜猜他心里怎么想的。
生1:(讀)我滿臉羞紅地承認了,心里充滿了驕傲。
生2:他一定會想:看我多厲害,寫的詩多好。
生3:他會想:我就是天才,這么小就會寫詩了。
生4:心里一定特興奮。因為有一次媽媽夸我作文寫得好,我就美得不得了。
師:媽媽的表揚讓巴德興奮又得意,還表現在什么上?
生1:著急盼著爸爸回來。(讀4自然段)他是興高采烈地問爸爸什么時候回來。
生2:他都等不及了,太著急顯擺自己的詩了。
生3:他覺得爸爸也會表揚他,而且比媽媽表揚得更“猛烈”。
(生笑。)
生4:他爸爸是劇作家,表揚起來更有力度。
師:更有權威性。總之,小巴德猜想爸爸(板書:爸爸)會和媽媽一樣——
生:(齊)表揚他。
師:快來看看當時的場面。誰來讀一讀?看你讀出了什么?
生1:(讀9自然段)爸爸說“詩寫得糟透了”。
生2:(讀9自然段)爸爸直截了當地評判,不客氣。
生3:“在爸爸讀詩時,我的臉幾乎埋在盤子中。”我太緊張了。
生4:“詩只有短短幾行,但爸爸似乎讀了好幾個小時,我大氣都不敢喘一口……”也看出我很緊張。
師:小巴德這么緊張,在期待什么呀?
生1:贊美。
生2:表揚。
生3:要期待爸爸的認可。爸爸的表揚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因為課文前面說了“爸爸是一個著名的、大名鼎鼎的劇作家”。如果爸爸都表揚說詩寫得好,那作者就不愧為寫詩的天才。
師:大家把掌聲送給他。(學生鼓掌)他能聯系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而且分析得透徹、有理有據,這叫會讀書。
教師在此處積極評價,意在引導學生要抓關鍵段、句、字,聯系上下文,在一定的語境中揣摩人物的心理,變膚淺為深入,變簡單的讀文為深層次的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真正意義的閱讀活動。
師:可是他等來的卻是——
生:(齊)糟透了。
師:爸爸對巴德的詩作評價是批評(板書:批評)。這讓小巴德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誰來讀一讀?(大屏幕出示。)
生:(讀)“我抬不起頭來,我的眼中頓時涌出了淚花。”
生:(讀)在媽媽和爸爸為此事爭執之后,“我再也無法忍耐,從餐廳跑回臥室,一頭撲倒在床上,痛苦地嗚咽著”。
本環節教學圍繞媽媽的“表揚”和爸爸的“批評”展開。學生在讀文中捕捉細節,體會這組“對立”評價帶給我的心靈震撼,理解了“對立”的含義。又為學生理解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埋下伏筆。
師:同一首詩,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8歲的小巴德不能理解,你能理解嗎?
生1:我覺得他爸爸太嚴厲了,讓人受不了。
生2:我認為爸爸不太理解小孩兒,巴德為了等爸爸把詩又抄了一遍,還用彩筆畫了邊兒,爸爸也不夸兩句。
生3:再說,巴德只有8歲,能作詩已經很不錯了。我都12歲了,還寫不出來呢。(生笑。)
生4:我不這樣認為,一味的表揚就使人不進步了。
師:噢!好,我來采訪一下這位爸爸。(老師來到生4面前)“當時你看到這首詩,你怎么想的?”
生4:這是詩嗎?寫得亂七八糟的。
師:你這樣評價不怕巴德傷心嗎?
生4:怕他傷心也得說,這是事實。
師:你不怕因為你的批評,他因此再也不寫詩了嗎?
生4:不寫就不寫,總比寫爛詩讓人笑話好,再說了,連實話都聽不了,將來也成不了什么好詩人。(眾笑鼓掌。)
此環節的設計是對文本內容補白的手段,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深入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與文中人物進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溝通,變文字為情感,促進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文章內涵。
生5:對!有批評,有表揚,才能提高。就說我拉二胡吧,媽媽總夸我拉得好聽,老師總指出我哪拉得不對。這樣我才越拉越好。
師:哦,看來你們認為批評和表揚二者同等重要。那我們就來讀讀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是否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一生朗讀15、16自然段。)
師:作者懂得了什么?
生1:作者長大后,覺得自己的那首詩確實寫得很糟,知道爸爸當年的評價是對的。
生2:懂得了“雖然父母的評價完全不同,他們都是出于對作者的愛”。
(板書:愛。)
師:文中哪個語段揭示了這個答案?
生1:我從“我感到慶幸……克服內心深處的自我陶醉”這一段話中讀到的。
師:(大屏出示該語段)請同學們出聲地、細細品讀這段話,看看還告訴我們什么了。(學生細讀理解。)
師:誰來說一說?
生1:告訴我們:他為有這樣的父母感到慶幸。
生2:告訴我們:是父母告訴了作者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大屏出示:“首先我得不懼怕批評……克服內心深處的自我陶醉!”學生在認真讀。)
師:能以填空的形式來回答嗎?(大屏幕出示,該語段進行填空練讀。)
(兩名同學填寫得很好。)
師:其實這段話,就是告訴我們父母兩個截然不同的對立評價在我人生成長中的……(學生接:作用。)
師:因為媽媽愛我,常說“美極了”,使我——
生1:有信心,有動力。
生2:不怕贊揚,不自我陶醉。
師:因為爸爸常說“糟透了”,使我——
生1:知道自己的不足。
生2:不怕批評和打擊。
師:所以才使“我”能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否定以及挖苦。(教師示意學生接著說。)
生1:嘲諷。
生2:奉承。
生3:打擊。
生4:批評。
師:是的,最終作者成長為一位著名的……(學生接作家。)
師:這兩種不同評價,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美極了”——
生1:只有“美極了”就會自高自大。
生2:自滿。
生3:驕傲,不進取。
師:如果只有“糟透了”——
生1:只有“糟透了”就會沒有信心沒有動力。
生2:就會灰心喪氣。
生3:就會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師:所以說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就是——(生接相輔相成的。)
師:是的,他們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讓人保持正確的航向。課文學到此,我們已經解決了課一開始大家疑惑的問題。為什么說兩種評價既對立又相輔相成?對立是因為評價的內容是對立的,而相輔相成是說二者相互促進,使我健康成長,缺一不可。
引導學生反復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抓關鍵句“他們都是出于對我的愛”,懂得二者缺一不可的道理。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讀文中領悟了“美極了”和“糟透了”是對立又相輔相成的,從而解決了讀文時難理解的詞。也使得教學活動隨著“對立”和“相輔相成”兩組詞語的理解,各種難句、難段的理解也順利達成,從而完成理解課文,明白課文所承載的道理,實現教學目標。
點明寫法,回顧總結,提升情感。
師:同學們請看板書,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課文通過寫“我”當時寫了一首小詩,媽媽說:……(生接:“美極了”),爸爸卻說:……(生接:“糟透了”)的事(教師隨機板書“事”)。兩種評價,告訴我們一種是(生接:表揚),一種是(生接:批評),都是源于父母對“我”的……(生接:愛)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愛,從而也抒發了我對父母的……(生接:感激、愛)(教師板書“情”)。是的,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愛,看似……(生接:“對立”),實則……(生接:相輔相成)。讓我們明白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要正確對待……(生接:批評和表揚)的道理。(教師板書:正確對待)。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教師手指板書)敘事、抒情、說理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讓我們既了解了事情的全過程,又明白了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更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習作中也能運用這種表達方法。
此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全文。對本課的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整理,另一方面是通過教師的總結向學生滲透本課敘事、抒情、說理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這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