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38-39頁。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最后教材說明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學情分析:
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動手操作與實驗觀測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通過觀察、操作、聯想、表達,強化對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的感知,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數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點: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1m3,1dm3,1cm3的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玻璃杯、水、鵝卵石,3根l米長的木條,生活用品實物模型,多個小正方體,4個1cm3小正方體模型,lcm3的正方體模型,1dm3的正方體模型。
教學流程:
一、教學體積的概念
1.重溫《烏鴉喝水》的故事
師:同學們,你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想一想烏鴉為什么能夠喝到水。
生:因為石頭多了,就將水擠上來了。
生:石頭占了瓶子里水的位置。
2.實驗,通過實驗活動,揭示概念
(1)師: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嗎?做實驗。
演示: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人另一個杯子,再準備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猜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生猜測: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里放了一塊石頭,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裝不下了。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是由于石頭占了水的空間。
實驗證明學生的猜測是對的。
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石頭,問:這兩個石頭所占的空間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哪個占的空間大些?
生:大石頭占的空間大。
師:怎樣用實驗證明呢?
(2)4人為一小組做實驗。
(匯報,實驗演示)生1:把兩個石頭放入裝有同樣多水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的占的空間大,上升少的占的空間小。
生2:或者把石頭放人兩個一樣的空杯子里面。然后拿兩個一樣的杯子裝滿水倒入裝石頭的杯子,看誰剩余的水多。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大小兩個石頭占的空間有大有小。
師:大家觀察得很仔細,證明了許多物體都是占有一定空間的,而且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看看,教室里哪些東西占了空間?你桌子上哪些物體也占有一定的空間。
(3)比較體積的大小,深化概念。(課件出示。)
師:現在誰能舉例子說一說什么是物體的體積?
(學生舉例說物體的體積,試著歸納概念。)
師: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出示書上的主題圖:電視機、影碟機、手機。
師:老師這里有3件物品,你能說說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嗎?
生:電視機占的空間最大,手機占的空間最小。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來的。
師:你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
二、引出體積單位
比較長方體的大小,建立統一體積單位的需求。
師:有的物體可以通過觀察來比較它們的體積大小,下面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大小嗎?(兩個體積相近的長方體。)
生:不好比較。
師:(把長方體換成用小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現在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生1:能,左邊的長方體比右邊的體積大。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左邊的長方體有9個小正方體,而右邊的有8個,而且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所以左邊的比右邊的大。
師:看來,要想比較兩個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需要數一數物體中含有多少個小正方體才行。是嗎?(生:是。)
師:為什么分成小正方體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體后就能比較呢?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分成的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這樣就好比較了。
三、認識體積單位
1.自主學習,認識體積單位
師:像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有“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有多大呢?就讓我們帶著猜測和疑惑,根據學習提示,請大家自學p39頁的內容。(學生自學。)
師:誰能根據學習提示,匯報你的學習情況?
生匯報: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教師板書)可以分別寫成cm3、dm3、m3。
2.建立1立方厘米體積單位的大小的表象
師:這幾個體積單位誰最小?你能從你的學具中找到1立方厘米嗎?你能描述一下他有多大嗎?(生描述。)
師:大家一齊動手來量一量是這樣嗎?看來,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cm3。
活動:閉眼睛感受1立方厘米小正方體有多大。
師:找一找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一個手指尖的體積、計算機鍵盤的按鈕的體積。)
3.出示一個魔方,逐步建立1立方分米體積單位的大小的表象
師:它的體積大約是多少?
生:1立方分米。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們量過嗎?(生回答。)
師:誰能描述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師:你能用手演示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嗎?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是l立方分米?(一個拳頭的體積大約是1dm3。一個粉筆盒的體積大約是1dm3。)
4.體驗1立方米有多大
師:剛才大家認識了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那么你們知道1立方米有多大了嗎?這里有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的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我們把它放在墻角,看看1m3有多大,它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樣嗎?看看這1立方米中蹲了多少個同學?(學生親身體驗。)
師:看看教室中,哪個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米呢?
四、應用新知
1.用體積單位去“估計”身邊物體的體積。兩盒粉筆、一塊橡皮、老師的講臺。
2.書本第40頁第1題,學生說說有什么不同?
3.用適當的體積單位填空。
A.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 )( ),用字母表示可以分別寫成( )( )( )。
B.一塊橡皮的體積大約是6( )。
C.一臺電視機的體積大約是120( )。
D.運貨集裝箱的體積大約是40( )。
E.一個書包的體積大約是165( )。
F.一本書的體積大約是300( )。
4.完成課文第40頁“做一做”的第2題。
讓學生說一說解題的根據是什么。進而使學生深化對計量物體的體積的認識,及對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意思的理解。
五、總結回顧
通過本課學習,你有怎樣的學習收獲呢?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復旦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