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作為教師最基本的職責就是在知識和學生之間架起興趣的橋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不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往往會感到學習數學不僅單調、枯燥,而且抽象、難學。在數學教學中,開展趣味化教學實踐,給學生創設快樂的教學環境,對于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要在創設趣味教學情境的方法上大膽創新和改革,改變學生原有學習方式,尊重個性和差異,培植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說說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趣味化的一些嘗試:
1.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
要使數學課上起來有趣味,課堂導人的教學情境是十分關鍵的。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如同橋梁聯系著舊知和新知。如同一個序幕的開始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航標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認真地去發掘關于本課教學的趣味元素。用那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怎么樣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走?這都是我們教師在備課中應該下很大工夫的。創設了一個好的、有趣的教學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個躍躍欲試,美不勝收的學習天地里。
新教材中新課的引入,大多都附有比較生動的主題圖或情境圖。例如: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教材先出示一幅圖:小羊在草原上吃草。接著畫面上的羊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就驚嘆這么多!進而畫面上就出現估一估有多少只羊這一問題,自然就引入數數問題的教學。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有的數學課內容單調枯燥,教師可以編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如在講授“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述豬媽媽給三個孩子分餅的故事:“……三個同樣大小的餅,每人只能吃一塊餅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貪吃的笨笨豬爭著要吃十二分之九,豬小弟也要吃八分之六,豬小妹只好拿四分之三的了。同學們說一說,笨笨豬、豬小弟、豬小妹三個誰吃到的餅最多?”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爭議“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這三個分數哪個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為完成“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教學創設了情境。這樣就激起認知矛盾,吸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和欲望。
2.構建趣味化的數學內容,激發學生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吸引學生來聽學習的內容。這就意味著我們學習的內容就要讓他們覺得有趣。作為學生,他們感興趣的是貼近他們生活、和他們自己有著密切聯系的問題。如果不認真去想,這數學和我們的生活好像沒什么聯系,也沒多大用啊?但是,我們細心地去發現,才知道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數學現象。比如買多少東西要多少錢、怎么付錢、幾點起床、到學校要多久……那么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把這些隱含在生活中的與我們的生活比較貼近的實例找出來和學生一起探討。關于貼近生活的例題,我們的教材就專門針對這一點做了很大的改進。數學書上出現了很多的插圖。圖上畫的東西,所舉的例子都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上就會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興趣。
(1)生活化活動內容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特點。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教學“分類”一課,布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么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后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一節課的內容,就在學生的實踐游戲中愉快輕松地度過,而且學生既得到了鍛煉,又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2)多媒體的動畫材料
小學生還有好動的特點。多媒體教學可以提供聲音、圖像、動畫等效果。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力爭做到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靜止的東西動態化。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功能,設計豐富的感性材料,寓知識于形象中,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特別是在學生思維障礙處,應適時呈現妙趣橫生的感性材料。引導探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3)有趣的探究活動
教材中的重難點,它不僅是我們教學中的重難點,也是學生探究、理解的重點。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設計好探究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都能參與,并且要能真切地感受數學學習活動的魅力。比如:“圖形的變換”,利用大量現實生活中對稱、平移和旋轉設計出美麗的事物和圖案。動手折、剪、拼等探究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等。通過一些簡潔而又富有趣味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里,互動交流,從而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一種穩定的探索數學的愛好和習慣。
3.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
“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就是教師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趣味化”。所謂“趣味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趣味化。
(1)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在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老師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很多學生會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都要給予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記得在學習第二冊14頁最后一道應用題時,多數學生根據小猴給出的信息提出問題:還剩幾個?列式為:13-9=4(個)。當問到你還收集到哪些信息時,有個女孩膽怯地舉起了小手,她發現的是:樹上4只猴,樹下9只猴,并提出問題一共有幾只猴?列出算式是:4+9=13(只),我故作驚訝地問:“同學們發現這信息了嗎?”其他同學在她的引導下,也陸續發現并贊同地說:“對、對。”我當時特別高興,就借機說:“你真是個善于觀察,又愛動腦筋的好孩子!”并獎勵給她一枚“智慧星”。然后,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通過這幅圖我們還能收集很多信息,誰還是一個善于發現又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又編出了好幾道應用題。還發現既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減法。后來,學習18頁最后一題時,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去發現信息,并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一題就編出7道應用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并加以正確引導,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2)動手操作,調動興趣
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才可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教學中,教師應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獲取知識。例如,教學“可能性”時,我設計了“摸球游戲”。先讓學生猜,摸到哪種顏色球的可能性大。然后讓學生親手摸一摸,從活動中體驗感受可能性。并總結出可能性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通過多種感官參與獲取新知,使操作、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猜想、驗證等活動有機地結合,使學生不僅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3)精心設疑,引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筆者在教學活動中經常有意識地巧設疑問,激發學生探究事物的愿望和興趣,使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愉快,促使思維的發揮。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教學重點,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又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教者在課堂教學中做了這樣的設計。先出示長方形框架并告訴學生長方形長3分米,寬2分米,請學生說出它的面積,然后捏住長方形框架的一組對角向外拉,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時提問:同學們能說出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嗎?一生回答:它的面積不變,還是6平方分米。另一生回答:它的面積變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老師不急于肯定或否定這兩位學生的回答,給學生留一個懸念,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是多少?怎樣求得呢?這樣,學生求知欲望就被激發出來,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自己得出結論。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趣味化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的巨大動力,是認知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發明創造的精神源泉。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教材的知識結構,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讓數學課堂教學趣味化。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和智力得到較快發展,提高教學效果,促成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學生數學素養和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