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成長伴隨著孤獨,但也正是這孤獨成就了莫言。
因為文革,莫言小學五年級沒有上完就輟學回家了。但當時他太小,不能當勞動力,于是就被村里派去放牛。他和他的牛們一起,看藍天白云,聽鳥蟲鳴叫,但其實并沒有那樣美——他覺得非常孤獨。
在這孤獨的籠罩之下,莫言學會了享受孤獨,他以讀書和與動物說話來打發這孤獨的時光,這期間他讀完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作品,無書可讀時甚至讀《新華字典》。這一段孤獨的成長經歷既讓莫言受到文學啟蒙,又為其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莫言從小就是個很愛說話的孩子,沒有人說話就跟牛說話,后來他甚至覺得牛好像也能聽懂他的一些話。因此他非常了解牛,了解動物,所以他的小說里面寫了很多動物,甚至通過他們的眼睛來看世界。他有一個中篇就叫《?!?,近作《生死疲勞》有一章就寫牛,甚至曾有人說莫言上輩子是牛。莫言說那不是,他還寫了很多豬和狗呢。還有人曾經問莫言為什么不寫駱駝和長頸鹿而寫牛,莫言說他了解牛了解馬了解狗,知道他們搖一下尾巴打一個響鼻都是什么意思,駱駝和長頸鹿就不那么了解了。
莫言后來回憶起這段經歷也說孤獨是他的不幸,也是他創作的財富,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孤獨。其實,何止是莫言這樣呢?因為孤獨,范仲淹寫下了“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的名句;因為孤獨,曹雪芹寫成了聞名于世的不朽紅樓;因為孤獨,李清照有了“載不動許多愁”的悲哀感慨……
很多人不喜歡孤獨,這是因為他不了解孤獨的美麗。孤獨不是寂寞,不是閑暇,不是獨處一隅陋室的無聊,更不是惘然。孤獨是一種意境,它應該是超凡脫俗的,無須被世俗的眼光認同和理解,孤獨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審視自我靈魂的感覺。孤獨不是痛苦,因為孤獨與寂寞無關,孤獨對于孤獨者來說,是一種享受,因為孤獨是靈魂沖出煉獄后智慧的升華,孤獨者只有孤獨時,才能捋順自己繁雜的思維。孤獨需要時間和空間,當孤獨來臨時,讓靈魂做一次最虔誠的,對生命的頂禮膜拜。
在漫漫紅塵中,在喧嚷世界中,讓我們留住一份孤獨,在靜靜的夜中讓那淡淡的微風融入無限詩意的月色,靜靜坐在窗前,透過百葉窗簾,我們同樣可以領略滄海桑田的巨變。讓我們思想的野馬在心中的原野上疾馳。靜下心來,用手中的筆為友人寫一份深深的祝福,或坐在電腦前為朋友發送一份心靈寄語。讓我們把握一份孤獨,我們仿佛看到了窗外那座山,山那邊的海,海那邊的天,天那邊的白云對我們唱著動聽的歌。雖然孤獨,但我們不惆悵。只要我們不斷地告誡自己孤獨也是一種財富,我們就會釋然。
生命中我們隨時會遭遇孤獨,但我們不要畏懼孤獨,因為孤獨是通向成功殿堂的重要因素。孤獨更是一種境界,靈感在孤獨中醞釀,思想在孤獨中生長,生活真諦在孤獨中體會,生命在孤獨中煥發青春活力。
其實孤獨是我們一生中最好的老師。一個會反思的人,才是一個會進取的人,會成功的人。深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否有哪些話說得不得體,是否有哪些事做得不穩妥,是否傷害了哪些人,應該怎樣改正。沉思過后,你便會發現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孤獨是上帝賜予的一筆豐厚財富,雖然它沒有黃金玉器那樣價值連城,也沒有錦衣玉食那樣真切實在,但它卻使我們的心靈得到了與人相處時所體會不到的安慰。
讓我們學會享受孤獨吧,一如莫言。
(作者單位:安徽省臨泉縣阜臨路陽光家園五幢二單元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