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兩篇教學設計,我的總體感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詞:學情,操作,訓練,創新。
一、注重學情分析,突出以學定教
兩篇教學設計都非常注重學情分析,這說明教師在設計整節課教學時,都把“學”放在了首位。兩位教師把認知規律,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學習本部分內容的知識增長點,最近發展區等問題都考慮在內。他們預設了學習“分數的意義”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了突破重、難點的方法。佟老師準確地找到知識的增長點:學生的現實起點是對于分數已掌握了分的方法和分的結果的表示方法。如何利用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已有的認知結構搭建新知,突破用分數表示平均分單位“1”,這是學生學習的另一新點。唐老師分析了學生的認知困難:學生在學習分數意義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其次是語言表述的困難,由于分數意義的概念語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和幫助,更需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逐步歸納。
然而,這樣的學情分析是不是我們教師的臆想?是不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得來?是不是參考書上所說就是真正的學情?我們教師的學情分析是不是視野再寬闊些?我認為“學情分析”的“學”指學生,我們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更要關注他們是否經歷了自學的過程。如果自學了,他們自學到什么程度?他們的數學學習經驗有哪些?他們已有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哪些?本節課可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什么?因此,學情分析的“學”更指學生學習的思路,而不是教師教學的思路。我建議課前設計一個調查問卷:
1.寫出幾個你知道的分數,說說它們的含義。
2.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圖形中的涂色部分嗎?
3.你知道分數是怎么產生的嗎?
根據對學前測的相關數據再進行學情分析,這樣的學情能使我們更客觀地認識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設計才能從關注“教”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從關注學習知識點的同時轉變為關注積累活動經驗,這才是還原了學的本質的一種體現,也是“教”為了“學”服務的體現。
二、注重動手操作,積累活動經驗
正如兩位教師所說,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們來點擊兩位老師的課堂。兩位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具,讓同學們用不同的事物,通過分一分、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表示分數1/4或1/2。這里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成為了課堂的組織者,她們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一個平臺,提供了積累感性認識的充足的時間與空間,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生在操作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交流,初步建立了單位“l”的概念;在操作中進行著具體與抽象,感性經驗和理性認識的轉化;在操作中實現“四基”的有機結合。
然而,是不是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這節課時都會這么設計呢?如何把這樣一節課上出新意來呢?這么設計的“魂”到底在哪?應該是抽象的思想!史寧中教授說:“所謂抽象的東西是指脫離了具體內容的形式和關系,也正因為如此,數學才可能具有廣泛的應用。”我認為此時應該有這樣的畫龍點睛之筆:教師應該這樣引導:“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雖然物體的形狀、大小、數量、顏色等不同,但是都可以用同一個分數來表示。這是數學學習一個重要的經驗:在認識數或者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忽略非本質的東西,抓住本質。數學學習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質,正所謂:撥開迷霧見本質。”這樣的引導使學生不僅積累了經驗,達成了兩位教師的保底的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滲透了抽象的數學思想。此處正是滲透抽象的一個絕佳時機。
三、注重訓練實效,提升課堂效率
這兩節課都非常注重訓練,這里的訓練既指新課完成后的鞏固練習,更指在每個環節中教師精心預設的訓練點。兩位教師在學生初步建立單位“l”的概念后,都設計了再次動手操作,理解分數意義的環節。在這個開放的環節中,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此環節的訓練調動了各種感官,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了創新精神。張丹教授說:“一個人要具有創新精神,可能需要三個基本要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機遇。”兩位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提供了創新機遇,培養了創新能力,提升了創新意識。這樣的訓練,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同課同構與同課異構
這兩篇教學設計無論是學情分析,還是課的整體思路,相似點很多,可以說是同課同構。因為這樣的概念教學,都是這么教出來的。這里有我們兩位優秀教師多年執教經驗的積累,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然而,同課異構欄目設計的初衷是在于“異”。“異”即“創新”!變“教師”為“導師”,變“教學”為“導學”的思路就是一種創新。
根據學前測和課前預習情況,我會采用黃愛華老師正在研究的“大問題”來引領這節課。原老師拿出了鉛筆的四分之一,班長小明拿出了他的鉛筆的四分之一。我們兩人誰拿出的鉛筆多呢?用這個問題來引領全課。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升華對新知的再認識。這樣的設計要做好充分的預設:教師導在何處,導向何處。
A.如果孩子們不能快速回答出這個問題,師則引導:學完這節課你一定能回答出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借助學具,與課前測交流你的預習收獲。主要環節:1.交流預習收獲。2.提供學具自主學習。3.再次動手操作創造你喜歡的分數。4.鞏固練習。
B.如果學生能非常好地回答:比較四分之一的大小。關鍵要看單位“l”。師則引導:到底什么是單位“1”?讓我們一起走進神奇的單位“1”。給你們一些時間,一會請你介紹下你的新朋友單位“1”!
c.如果有一部分學生能回答,另一部分處于“憤悱”狀態。師則引導:看來這個問題非常富有挑戰性,讓我們在小組中嘗試解決它。
學生先學,教師再導,教學流程完全開放,教師的任務就是給學生一個場:互動——交流——提升——再互動——再交流——再提升……課堂的環節,完全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安排。學生的自主參與度與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是評價這節課的標準。
總之,兩位教師的設計既有行云流水的教學流程,又有精雕細琢的個性點撥;既有基礎知識目標的落實、基本技能目標的達成,又有數學思想的滲透、數學經驗的積累,是值得研討交流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