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邊讀一邊推想
推想就是根據已知去推測未知。如《草船借箭》,讀到諸葛亮做好了借箭的準備,我們就會想到下面該寫諸葛亮怎樣“借箭”了。可根據前面的文字推想后面即將出現的文字。
二、一邊讀一邊想象
想象是人在頭腦里把記憶表象進行分析綜合、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過程。如讀到《推敲》中“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一句時,我們頭腦中要有這副畫面,仿佛看到了一輪明月掛在空中,仿佛聽到了清脆的敲門聲,又仿佛看到了幾只小鳥被敲門聲驚醒,撲棱棱地飛向天空。
三、一邊讀一邊聯想
當有聯系的事物出現時,往往會想起其他的事物,這就是聯想。如在讀到《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中法布爾滿載而歸卻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很多學生說也遇到過類似的事,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事情父母卻不理解,結果遭到父母的責罵。這是接近聯想;而在讀到《普通一兵》一文時,被劉少奇主席心系群眾的高尚品格所感動,很自然地想起當今社會上的貪官污吏,覺得他們太渺小了。這是對比聯想;有的學生在讀到《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文中青山與綠水的對話時,想到了不僅登山搏浪要有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這是類似聯想。
四、一邊讀一邊假想
人處在某種位置或擔任某種角色某種身份時,就會為符合角色符合身份而考慮相應的行為。如在教《我愛你,中國》時,我問學生“我愛你,中國”和“我愛中國”有什么不同?開始學生大眼看小眼,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接著,我引導學生假想:假如有人要贊美你,一個人說“我愛你,某某”,而另一個人說“我愛某某”,自己體會有什么不同。過了一會兒,學生舉手了:“我覺得‘我愛你,王剛’仿佛贊美我的人站在我的面前,面對著我,深情地贊美我。我感到非常的激動、振奮。而‘我愛王剛’則是告訴別人,他愛王剛。
(江蘇省鎮江市新區實驗小學 吳民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