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云》是教科版小學語文4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極富形象性的語言,描繪了美妙神奇、多彩多姿的火燒云景觀,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這是一篇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文章,文中采用了充滿童趣的語言進行描寫。初讀課文,令人感覺分明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兒童在向我們津津樂道地講述他眼中的自然奇觀。隨著那一幅幅神奇畫面的展開,我們猶如身臨其境,仿佛親眼看到了那絢麗多姿的火燒云。可謂文中有畫,文中有情,文中有法。
如何引導學生從這生動而又充滿童趣的火燒云奇觀中感悟作者語言文字表達的妙處,以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呢?我們可以根據課文語言生動、形象、充滿童趣的特點,通過多種方式的“讀”引導學生賞析文字里的圖畫,品味畫面中所蘊涵的情感,從這充滿畫面感的文字里體會作者語言文字表達的妙處所在。
一、在讀中想象,賞析文中畫
課文的語言非常淺顯,但卻非常的生動形象,極富畫面感,令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似乎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在欣賞一幅幅美妙的圖畫。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畫面層次分明,而又充滿了童趣,有火燒云剛剛發生時地面上的奇妙景色,更有火燒云發生時天空上的壯麗奇觀,還有觀賞火燒云時描寫孩子的可愛畫面。
如在描寫火燒云剛剛發生時,作者通過描寫地面上的情景,來側面描寫火燒云。不僅選用了生活中極常見的事物,還運用了頗有趣味的兒童語言。“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tán)色的了。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兒靠著,笑盈(yíng)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這是作者所描寫的霞光照到地上情景時的畫面,作者選取了大白狗、紅公雞、黑母雞、小白豬,還有文中喂豬老頭兒的白胡子,構成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生活畫面。而這些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物,能夠讓學生在非常自然地聯想到生活中的相關畫面時,又倍感親切。而幾個樸實的“變成……的了”句式頗有幾分孩子的語氣,在描寫火燒云發生的同時,又給這平靜的畫面平添了幾分動感。
而描繪火燒云顏色變化的畫面,也非常的形象。“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pú)萄(táo)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文中的顏色是絢麗多彩的,又是非常形象的。比如“金燦燦”“紅彤彤”,極富形象又朗朗上口。尤其是“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詞語,在形象之中又給人以豐富的聯想。而通過4個“一會兒”突出火燒云色彩變化極多的同時,又賦予了色彩以變化的動感。畫面不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仿佛放電影一般。
最為生動的畫面,是作者對火燒云姿態描寫的部分。作者充分發揮想象,不僅選取了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來描寫,而且運用了動態描寫的方法。令畫面形象而活潑。如“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是在等著有人騎到它背上,它才站起來似的。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馬腿伸開了,馬脖子也長了,一條馬尾巴卻不見了。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就變模糊了”。這形象、生動的語言充滿了孩子的童趣,是最能激發孩子們喜愛之情的。
總之,作者給我們描繪的圖畫,可謂多姿多彩、動靜結合、情趣實足。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展開想象,把文字描繪的內容還原為生活中的畫面,引領學生賞析這由文字描繪的畫面,不失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領悟表達方法的一條蹊徑。
二、在讀中感受,品味文中情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題,即思想情感,這是文章人文性的所在。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用心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人文的熏陶。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我們語文教學提出的重要要求。
《火燒云》這篇文章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別具一格。由于本文是節選自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并不是一篇真正的散文。所以,它不像一般散文那樣,在文章中有直接抒發情感的語句,而是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融入到了字里行間之中。
那如何體會文章的情感呢?我們可以讓學生抓住文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朗讀中欣賞畫面的美好,以激發學生情感;在朗讀中品味詞語,以發現情感表達的秘妙;在欣賞與品味中進行朗讀,以升華情感,感受語言文字表達的快樂。
如,課文對霞光照到地面上情景和火燒云色彩變化的描繪,突出了火燒云色彩的美麗;而對火燒云形狀變化的描寫,則突出了火燒云的可愛。這美麗、可愛的畫面必然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
由于學生與作者生活的年代相隔太遠,在引導學生感受文章情感時,教師有必要對文章的背景做一些適當的介紹,還可以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嘗試閱讀原著或簡本,“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以加深對文章情感的感受。
三、在思考中讀,感悟文中法
這篇課文,無論是在觀察方法上,還是在表達方法上都可謂一個范例。我們不僅要引領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體會作者表達方法的巧妙,還要對文章的表達進行反向揣摩,感悟作者是如何進行觀察與積累的。這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與難點。
如課文的第1自然段中,作者抓住火燒云色彩變化進行描寫就非常巧妙。作者是在以地面情景的變化來側面描寫火燒云發生時天空與云彩的變化。這里既有高超的表達方法,又蘊涵了科學的觀察方法——抓住地面事物色彩的變化來體現天空云彩的變化。而在第3段中,更是以非常形象的詞語和排比的句式,突出了火燒云色彩變化的極多、極快。把火燒云的“火燒”二字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第5、6、7三個自然段中,作者抓住火燒云的形態,借助豐富的聯想進行了生動的描寫,把那些“其實什么也不像”的火燒云形象幻化成了活生生的駿馬、大狗、獅子等。非常形象地突出了火燒云變化多樣、變化迅速的特點。另外,作者還運用了排比的方法來突出火燒云變化的多姿多彩。
在詞語運用上也別具匠心,運用了“金燦燦”“紅彤彤”等疊詞,“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事物+色彩”形象詞語,讀后令人如在眼前。
其實,我們在教學一篇課文時,一定要把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和感悟表達方法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性學習。不進行“肢解”性的語文教學,這才能夠把一篇課文的教學功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