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感,顧名思義就是對數的感悟,即對數的深入理解,然后內化成駕馭數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一、體驗生活,獲取數感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如在教“克與千克的認識”時,讓學生尋找并掂量1克與1千克的物體,尋找哪些物體分別用“克”“千克”作單位。像一分硬幣重1克,4粒黃豆大約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
二、自主實踐,培養數感
實踐證明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眼、耳、口、手相結合,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助于他們正確、全面、深刻地感知數、認識數。例如在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任意抓一把鉛筆,學生猜一猜,數一數;再讓學生抓一把,同桌互相猜,讓學生感覺一下數的大小多少。再出示卡片13,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看怎樣擺才能讓老師一眼就看出是13根小棒。
三、質疑反思,發展數感
質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本質時的一種策略,是培養學生數感的一種有效方法。例如拓展練習可以這樣設計:“雞和兔共21只,它們的腳共60只,猜一猜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學生猜測的答案是:“雞16只,兔5只,16+5=21(只)。”這時教師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給學生設疑:這個答案正確嗎?學生通過簡單的計算,很快發現腳的總只數少了8只。顯而易見結果是錯誤的。
四、拓展運用,升華數感
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一種意識活動,她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在教學100以內的數比較大小后安排“56>5□,48<□,□<□”這幾道練習,開放性的練習應給學生充分的探索時間。
(福建安溪縣蓬萊新林小學 馬征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