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各學段的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要求,在實施建議中也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盡人皆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內驅力,當學生有了自己想說的話,有了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有了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熱愛,才能夠提起寫作的興趣,才會“樂于表達”。為此,我在寫作教學中通過“體驗”策略,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
一、 觀察體驗——練就心靈的眼睛
“練就心靈的眼睛”, 即培養用心觀察的能力。在我國傳統的美術教學中 , 對培養觀察力有一個形象的說法 , 叫做 “練眼” 。不僅是繪畫 , 寫文章也要“練眼”,而且是練就一雙心靈的眼睛。
法國作家莫泊桑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發現的東西……”要想寫好文章,必須重視提高觀察能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通過“觀察體驗”,培養學生用心觀察的習慣。
例如,蘇教版3年級下冊“習作3”中要求:人人都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只要你是個有心人,即使在草叢、樹林、池塘甚至泥土里,也會有許多新的發現。把你的發現寫下來,看誰寫得有意思。
要有所發現,就離不開觀察。于是我讓學生利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每天留心觀察,并將自己的發現寫成“觀察日記”,一個星期后將自己的“觀察日記”稍加整理,不就是一篇好習作嗎?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我每天都查看學生的觀察日記,結果卻讓我大失所望。“今天,我看到燕子,我發現春天來了。”“我發現門前桃樹上的桃花開了。”學生都只是這樣三言兩語概括自己的發現,第一次“練眼”嘗試宣告失敗。
我們的孩子都生活在農村,能讓自己有所發現的素材隨處可見,可為什么不能有所發現呢?原因就在于孩子們沒有用心去觀察自己生活的世界。于是,我決定帶學生到校園里進行一次“觀察體驗”。
那天,春光明媚,暖風習習。來到操場,學生就自動散開。“快來看,山茶花開了!”不知誰的一聲叫喊,將孩子們吸引了過去。機會來了,我忙跑過去, “開了幾朵?”我一問,孩子們馬上注意觀察起花的形態。“有的完全盛開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還是花骨朵兒。”孩子們自然而然聯想到《荷花》那一課的句子。“什么顏色?什么味道?”我話音剛落,孩子們一個個湊上去,深深呼吸。“它們像什么?”孩子們紛紛展開想象。
有了這樣的體驗,孩子們三五成群地觀察起來,有的趴到松樹下撿拾松果,有的舔食松果,被松果澀得直吐舌頭,還有的靜靜地坐在一叢野花旁,浮想聯翩。就連一只冬眠醒來的青蛙,也引得孩子的團團圍觀。
稍后的習作撰寫,孩子們只用了30分鐘。“美麗的山茶花開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都展開,露出黃色的花蕊,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只青蛙跳到我們的身邊,它像是來告訴我們春天的消息”……許多精彩的語句出現在孩子們的習作中。
《我的發現》一文我將孩子們帶到校園,《我的老師》中我給孩子當模特,《美麗的秋天》我帶領孩子們踏入田野。早晨上學,我讓孩子們留心觀察天氣的變化,下午放學,我讓孩子們觀察云朵的變化。經過一學期的觀察體驗,孩子們養成了用心觀察的好習慣,觀察能力明顯提高,他們擁有了一雙心靈的眼睛。
二、生活體驗——激發動筆的欲望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潑地流個不停。”可見,作文教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小學生寫作自然也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學生語言表達才會有源頭。只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才會產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寫作才能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
例如,“立夏”那天,我們組織了一場“斗蛋”比賽。提前一天發出通知,孩子們個個歡呼雀躍,充滿期待。比賽當天,我們在教室里營造出比賽的歡樂氣氛,制訂出相應的比賽規則“先在小組里選拔出冠軍,再參加班級的斗蛋大賽。”小組選拔賽中,學生個個參與,歡笑聲溢滿教室。班級賽中,選手們個個不相上下,歡呼聲、惋惜聲、笑聲、掌聲,不絕于耳。
這么快樂的事情,怎能不將它記下來呢?稍后的習作課,孩子們一個個奮筆疾書,教室里鴉雀無聲。“為了參加明天的斗蛋比賽,我讓奶奶煮了10個蛋。我先用這10個蛋進行了一次“決斗”,終于決出了最厲害的一個。我將它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放進書包,準備參加明天的比賽。”“只見,周杰用他的大鵝蛋向冒徐丹的雞蛋撞去,‘啪!’的一聲,冒徐丹的雞蛋‘粉身碎骨’,蛋黃都冒了出來。”“斗蛋結束后,同學們品嘗著自己的蛋,教室里彌漫著濃濃的蛋香味。”孩子們快樂的心情流露在字里行間。
“立夏”我們組織“斗蛋”比賽,“清明”我們組織“掃墓”活動,“中秋節”我們組織“摸秋”活動,“元宵節”我們組織“猜燈謎”活動。二月里,我們組織“放風箏“比賽,十月里,我們組織“進農田”實踐活動。春天,我們去“找春天”,冬天,我們一起“打雪仗”。只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學生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壯麗的浪濤,所寫之作才會有血有肉,才會展示出小學生那天真的心靈和純潔而絢麗的兒童生活世界。
三、想象體驗——感受文字的魅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我們的母語充滿著無窮的魅力,每一個跳動的音符都會激起孩子們的遐想,給人以美的享受。每一個跳動的音符都能使你產生豐富的聯想,都會讓你想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們從自己創作的文字中感受到無窮的魅力,獲得美的享受,那么寫作還是一件累、苦的差事嗎?
因此,我充分發揮母語的優勢,通過“想象體驗”,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走進自己編織的文字世界,感悟文字的魅力。
例如,2年級下冊《練習6》的“學用字詞句”中,讓學生根據“月、林、森、鹿、龜”的古文字的圖畫,發揮想象編一個小故事。
在學生弄明白圖的意思后,我就讓他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下面是兩個孩子編的故事。
生1:月亮出來了,小烏龜到森林里玩,迷了路。小鹿看到了,將小烏龜馱在背上送回家。
生2:在一個茂密的森林里,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顯得格外的寂靜,花兒都收攏了,睡覺了,小草也伸了伸懶腰,開始睡覺。螢火蟲打著燈籠,在森林里飛來飛去。這時,在森林深處傳來了“嗚嗚”的哭聲,螢火蟲聽見了,心想這是誰在哭呢?它循著聲音找去,原來是一只小烏龜 ,它找不到家了,小鹿也走了過來,說:“我來帶你回家吧!”說著,小鹿就馱著烏龜,螢火蟲在前面照亮,向烏龜的家走去。
很顯然,第一個孩子只是寫出圖中的內容,而第二個孩子將故事編得生動有趣。那么,怎樣讓孩子們體會到兩個故事的不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呢?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想象體驗”環節。
師:這兩個故事,有什么不一樣呢?下面老師來讀,你們閉上眼睛,你們能從故事中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師讀第一篇,學生閉眼想象。
生:我看到月亮、森林、小鹿、小烏龜。
師讀第二篇,學生閉眼想象。
生:我看到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很美。
生:我看到小草在伸懶腰。
生:我聽到小烏龜的哭聲。
生:我感受到小烏龜很傷心。
…………
師:你更欣賞哪一篇?你想讓自己的故事也有這樣的魅力嗎?
生:想!
學生高興地拿起筆,修改自己的故事。
這樣的“想象體驗”,將孩子們帶入了自己編織的童話世界中,無需教師過多的評價,學生已經感受到兩個故事的異同,明白了怎樣才能將故事寫得生動有趣。在提高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教育家贊科夫說的那樣:“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要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兒童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詞語。”多年來,我以“體驗”為橋梁,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心情愉快地寫,寫出來的東西充滿真情實感,寫作水平才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