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門雖然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升學競爭的影響,學生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家長及自身的多重壓力,導致許多學生不能正確、及時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心理健康面臨著危機。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因自身的獨有特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起著巨大的作用。而體育教學中的體育空間更為參與者提供了環境變化多端、角色扮演多樣、信息渠道暢通的特定優勢條件。體育空間是人類在運動場上從事體育活動的特定空間,這個空間是一個參與人人格完全平等的空間,是人際交流的最佳空間。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個空間,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中心,讓每個學生在這個空間中,通過合作、探究、創新,更好地完善、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
一、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
在《體育與健康》教材中,闡述了很多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但我們要充分注意到體育教學的特點,學生不可能帶著教材來上體育課。因此,體育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自擬教學計劃,自定教學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1.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優勢。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學學科以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為目標,而旨在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也有別于常規教學,必須是活動性質的,即以學生活動為主,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這正與體育教學的模式不謀而合,都強調以學生活動為主,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應該充分地發揮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優勢。例如在安排教學比賽中,我有意將比賽結果顛倒裁決,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不公”,激發“不滿”情緒,使情緒得到宣泄,以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達到考驗意志,鍛煉胸襟的目的。
2.利用模塊選項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體育項目的多樣性為調節人們的各種心理障礙,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不同的項目,具有不同的鍛煉價值,對人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響。把握各種體育項目的特征,適時地、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開展體育鍛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充分考慮個體情況的差異,引導啟發學生針對自身的心理特點,有所目的地進行選項,使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如果你不太合群,不習慣與同伴交往,那你就選擇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進行鍛煉,堅持這些項目活動,可以幫助你逐漸改變孤僻的習慣;如果你處事猶豫不決,不夠果斷,那就多參加乒乓球、羽毛球、跳高等體育活動,進行這些項目的活動,任何猶豫、徘徊都會延誤時機,遭到失敗,從而幫助你養成果斷的性格;如果你遇事不夠冷靜,那就應該多參加下棋、慢跑等活動,這些活動能幫助你調節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沖動的弱點得到改進;如果你發覺自己有好逞強、易自負的短處,你可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體操等項目進行鍛煉,你就會逐漸發現“山外有山”而收斂不良個性。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
1.挖掘合作意識,創設開放的學習氛圍。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習慣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在學校、社會生活中表現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和團結互助的品質,不懂得互相幫助,缺乏集體榮譽感,這是影響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素質養成的主要障礙。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有意識地增加了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的體育游戲的比重。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境,讓他們在玩耍中逐步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合作。
比如游戲“多足跑”中,我預設兩人、多人合作的游戲情境:首先,用簡明精練的語言提示學生游戲規則,如兩人一組用一根繩子綁住腳,進行兩人三足向前行走,接著又引導他們試著3個人一組進行三人四足向前行走,然后引導他們進行四人五足,五人六足……最后看哪組的學生完成得既成功又出色。在游戲練習的過程中,我不斷鼓勵學生,學生在我預設的情境中,通過自我摸索、小組討論,慢慢悟出了方法。對于出現的各種情況能及時地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探討,對練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思考,進而找出解決辦法,這樣就培養了學生與別人交流合作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體驗和鞏固了團隊的合作精神。
2.注重樂觀教育,營造良好的心境。
樂觀是一種性格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結果。也許有些學生天生就比較樂觀,有些學生則相反。但心理學家發現樂觀思想是可以培養的,即使學生天生不具備樂觀品質,也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實現。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我很注重樂觀教育,盡量多想辦法創設樂教樂學的氣氛,多對學生說些表揚、期望之語,如:“太棒了,我們大家為他鼓掌!”“不要緊,老師會幫助你的。”“哦,還沒想好。沒關系,繼續想。”可別小看這些充滿溫情的話語,它可以溝通老師和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例如在廣播操的教學中,教授一套新的廣播體操需要約3~4周的時間,學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活動的內容,在學習時難免有抵觸情緒,常會做錯動作。面對這種狀況,我沒有訓斥他們,而是詼諧地模仿他們的錯誤動作,展示給全體學生看。在大家的開心一笑中,既將抵觸情緒一掃而光,又讓做錯動作的同學對正確動作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其改正了錯誤動作以后,我及時加以表揚,激勵他向更高的標準努力。即使是對個別學生在課堂上有違紀現象,我也從不采用體罰或大聲訓斥,而是不動聲色用目光、手勢等加以暗示、制止。對學生應有寬容之心,允許他們犯錯,相信他們能夠改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對學生的不良刺激。因為不良刺激會影響學生的情緒,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3.適當開展挫折教育,磨煉抗挫的能力。
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種提高學生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養學生對受挫折的恢復力的教育。體育教學的實踐性、集群性和互動性在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且體育教學本身就是人為地設置困難,使參與者在克服和戰勝各種內部(生理、心理)困難和外部(環境)困難的過程中,培養頑強的意志,鍛煉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學生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體驗戰勝挫折的愉悅,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心理活動以及個性持點,都表現得極直觀、具體、生動、鮮明。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
在體育教學中,我非常注意觀察學生,及時地發現學生所遇見的挫折,再及時地去解決問題,進行有效的教育。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自我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讓他把心事吐露給教師或同學以減輕思想負擔,用學習、訓練或其他感興趣的事來轉移注意力以擺脫和緩解挫折造成的壓抑情緒,從而提高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針對那些面對挫折一蹶不振、灰心喪氣的學生,我就利用典型的事例引導學生。我曾對學生講過在悉尼奧運會上,男子花劍團體賽中裁判的舞弊,致使中國三劍客與幾乎到手的金牌擦身而過;女子佩劍的譚雪也是因為裁判的連續兩次誤判才屈居第二;在男子體操單杠比賽中涅莫夫近乎完美的動作征服了觀眾,卻受害于裁判,他們都雖敗猶榮。這些事例讓學生感受世間的紛繁復雜,以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和自控能力,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作為一名專職體育教師,在拓展體育空間,為學生搭建豐富多樣的自我展示平臺中責無旁貸。把體育空間作為一種資源,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盡力開發和充分利用,有利于促進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并輻射到校風、學風的好轉,學習成績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團隊精神,從而實現“以體育德、以體育人、以體健美、以體健身”,獲得心理和身體上的雙豐收。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