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問題在我國由來已久,但區域差異的擴大則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重要問題,不斷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的研究和思考。伴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深入發展,區域經濟差異的不斷擴大,不僅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也關系到我國社會和政治的穩定。如何有效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和促進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有必要總結和比較以往學者的研究思想和結論,分析區域經濟差異的原因、測度方法以及對策建議,正確認識和處理區域經濟差異的問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原因;測度;對策
一、區域經濟差異的原因
區域差異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客觀現象,必然有其產生的原因,本文主要從自然環境、政策體制、產業結構及人力資本四方面進行分析。
(一)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礎,對人類從事生產活動有一定的限制,從而影響地區經濟的發展。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水資源、地理結構等環境復雜多樣,各區域差別很大。東部沿海地區地處江河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平原,良好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水資源及肥沃的土壤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也對其他產業發展產生有力的支持,形成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交通的發達和沿海的區位優勢使得交易效率較高,生產率也得到提高,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中西部地區則大部分處于高原山地及荒漠嚴寒地帶,自然環境非常脆弱,嚴重影響居民生活水平狀況。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大大增加外生交易費用,降低了交易效率,進一步降低生產效率,嚴重阻礙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二)政策體制
從1980年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從以前的平衡發展轉向非平穩發展戰略,以提高效率為主。這樣,由于東部沿海地區工商業基礎好,地理位置有著優勢,資本的邊際效率相對較高,國家為了整體經濟發展速度及總體經濟效益,經濟發展重心開始大幅度向東部傾斜,給予多方面的優惠政策。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眾多領域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改革步伐緩慢,造成嚴重的逆德問題及有關的內生交易費用,使得生產效率降低。如改革初期國家實行的“價格雙軌制”等,讓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經濟行為都受到不同程度限制,阻礙當地經濟發展,影響其居民的收人水平。所以,國家政策體制對我國區域差異有著十分密切、直接的影響。
(三)產業結構
一般來講,國家域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是第一產業產值占社會總產值比重不斷降低,且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作為最早獲得開放政策和市場機制的受益者,吸引大規模外商和港臺華僑投資,產業結構呈現出發展速度快、市場占有率高、投資回報率高、經濟效益高的特點,使得東部地區經濟飛速發展,居民就業情況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然而,中西部地區仍以經濟效益低、投資回報率低、風險大的農業及重機電及家電等為主的制造工業為主,且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受到國家價格體制的影響,加工工業產品價格遠遠優于資源型工業產品及農產品,造成不利于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拉大與東部地區經濟的差距。
(四)人力資本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本已逐漸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靠其政策及高收益率的優勢,吸引大量的人力資源,全國形成大規模的自發性勞動區際流動現象。中西部地區大量人力資源包括大部分文化科學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和熟練的技術工人流入東部地區,出現“孔雀東南飛”的局面。大量的人力資源流入,從數量、質量上都為東部地區經濟短期內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是推動其經濟增長及社會進步的一個不可忽視因素。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大量高素質勞動力的流出無疑在不同程度上減緩其經濟的發展速度,而且,該影響是長遠的、深刻的。
二、區域經濟差異的測度
區域經濟差異可分為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絕對差異是區域經濟指標之間的偏離距離,反映的是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量上的等級水平差異。相對差異是區域經濟指標之間的比例,反映了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水平差距。在區域經濟差異研究中所采用的指標方面,學者們多采用人均國民收入、人均社會總產值、人均GDP、人均GNP、人均農村居民純收入、人均城鎮居民總收入、人均消費水平、人均農業人口消費水平以及人均非農業人口消費水平。在區域經濟差異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采用測算絕對差異(標準差、極差)和相對差異(洛倫茨曲線、基尼系數、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最大最小比)。采用不同的指標,選取不同的地域單元、時間跨度和計算方法,可能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問題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最先對中國區域經濟差異進行研究的是北京大學的楊開忠教授。他首次在其博士論文中使用變差系數計算1952-1985年人均國民收入的相對差異,得出省級區域差異大體呈倒“U”型變動;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區域的差異大體表現為一種倒“S”型;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變化大體呈遞增趨勢,總的趨勢是順“U”型變化。后來又使用變差系數、加權變差系數和加權離均差系數計算1952-1989年間的人均國民收入,得出沿海與內地經濟差異為“V”型或近似“U”型變化和變差系數等來衡量區域收入差距,卻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1949年以來我國?。ㄊ小^)間收入差異的變動格局大體呈倒“U”型;沿海與內地間、東中部之間以及東西部間收入差異的變動格局大致呈“S”型;六大區(華北、東北、華中、中南、西南和西北)之間收入差異的變動大致呈“S”型。陳秀山等使用基尼系數、變異系數、賽爾指標分析了1970-2002年中國區域差異的變化狀況,表明基尼系數、變異系數和賽爾指數的變動過程總體上比較接近,大體呈“V”型。其他學者也對中國大區單元的經濟差異進行了研究,如楊偉民使用1978-1989年人均GNP為首要指數,運用洛倫茨曲線、基尼系數和變異系數來衡量相對差距,得出全國及地帶之間收入的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多數大區間收入差距縮小,個別大區間收入差距擴大。劉樹成使用人均國民收入指標來反映區域經濟差異狀況,用標準差來衡量區域經濟絕對差異,用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加權離均差系數和基尼系數來衡量區域經濟相對差異,得出新中國40多年來區域經濟絕對差異是不斷擴大的;區域經濟相對差異在不同的區域層次上的變化過程不盡相同。
三、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對策思路
(一)要素投入論
生產要素是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來源,其流動可以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優化經濟結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生產要素的內涵日益豐富,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等進入生產過程,對縮小區域經濟差異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吸引外區域的資本、人才等要素對于中西部來說特別重要。石書德等在分析內生增長理論模型的基礎上,認為知識流動和創業活動也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如何獲得充足的勞動要素和使人力資本得到足夠的回報,對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分配變得非常重要。在對中西部地區進行投資時,應重點投在教育等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領域。人口遷移的確能夠減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區域經濟由不均衡發展轉向均衡發展。黃雪琴等在分析了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的異常變動后,證實農村人口的異地城市化是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現實選擇。彭朝暉、楊開忠認為社會應致力于遷移成本的降低,縮小區域經濟差異;政府應重視公共教育投入,尤其是給落后地區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區域間勞動力遷移可以有效地改善勞動力的配置效率,建議作為勞動力輸出地的落后地區要重視勞動力輸出工作和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出勞動力將先進技術帶回本地進行自主創業。
(二)政策調控論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從內地指向的傳統均衡發展戰略、沿海指向的不平衡發展戰略、新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到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均帶有濃厚的政策色彩,許多學者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策調控將會對縮小區域經濟差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魏后凱建議國家在資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要調控好新興工業區與老工業區之間的關系,同時建議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過程中,采取相關優惠政策來改善中西部投資環境和產業配套條件。林毅夫等建議在制定縮小地區差距的社會經濟政策時,要以提高落后地區市場機會和發展的能力為目標,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流動和第三產業發展。賈慶軍借鑒美國調節區域經濟差異的財政措施,鼓勵充分發揮財政的投融資功能,兼收并蓄,突破發展的“資金瓶頸”;實行區域綜合財政政策,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創造優良的開發環境;靈活運作財政的轉移支付手段,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均等、結果大體相等,同時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在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于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具有重要意義。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縮小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推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覆蓋農村的公共財政體制;完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革戶籍管理,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戶籍管理制度。
(四)空間一體化
一體化學派認為,空間分割、封鎖、差別待遇是制約發揮地區優勢、優化空間分工的關鍵,消除分割、平等待遇、按照分工要求來調整地區結構,是中國區域發展的基本過程,也是消除區域經濟差異的關鍵政策。該學派的代表和倡導者楊開忠強調說,空間一體化是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特殊政策,因為它可以發揮比較優勢、區位優勢和統一大市場的規模優勢,提出應建立統一的市場、統一的交通基礎設施、統一的制度,最終實現統一的專業化分工的城市體系。
四、結束語
縮小區域經濟差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隨著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不斷深入,區域經濟差異理論的內容逐漸豐富,尤其是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對引起區域經濟差異的主要因素進行量化分析。比如,對于比較難以量化的制度、歷史文化等因素的相關研究和理論,正在嘗試使用某種標量技術進行測量。這使得區域經濟差異的相關理論對于解決實際經濟發展問題更加具有操作性和科學性。引起區域經濟差異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嘗試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對區域經濟差異的構成和原由進行分解,也可以沿著新經濟地理理論開辟的路線,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的框架下來研究和模擬區域經濟差異,相信會有很多出其不意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建堂,賀曉東,楊開忠.經濟結構的理論、應用與政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506-509.
[2]楊開忠.邁向空間一體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32-135.
[3]魏后凱.論我國區際收入差異的變動格局[J].經濟研究,1992(4):61-65.
[4]陳秀山,徐瑛.中國區域差距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5):117-129.
[5]曲魯寧.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及其發展態勢分析[J].北方經濟,2008(8):59-61.
[6]楊偉民.地區間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1992(1):70-74.
[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1998(6):3-10.
[8]蔡昉,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J].經濟研究,2000(10):30-37.
[9]李冀,嚴漢平.中國區域經濟差異演進趨勢分析[J].經濟問題,2010(12):14-18.
[10]陳良文,楊開忠.我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的原因:一個要素流動和集聚經濟的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07(5):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