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為中部大省,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就作出了“發展文化經濟,建設文化大省”的決策,在文化產業發展的起步上,走在了時代發展的前列。進入“十一五”時期,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繼續加快,以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積極創新,呈現出市場主體不斷壯大,資源整合升級,新業態迅速發展,文化與科技、經濟融合步履加快,品牌效應持續擴大,文化影響不斷增強的喜人景象。其中廣電、出版、報業、動漫、演出、娛樂等已形成優勢,數字媒體、電視購物、手機報、網絡等新興業態悄然崛起,創造了紅網、湖南在線、華聲在線、星辰在線、女性在線、金鷹網等有影響力的品牌。
在多年實踐中,湖南在文化建設和改革方面形成了新認識,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湖南省文化強省戰略實施綱要》、《湖南省十一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湖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十一五”期間,湖南文化產業保持了年均20%左右的增長速度,2011年全省文化和創意產業總產出為2352億元,增加值達1012億元,同比增長20.8%,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8%,占GDP比重為5.2%,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湖南重要的支柱產業、千億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金融領域方面,基于九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的出臺,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以及相關政策措施的研究成為當前的一個熱點,本文擬結合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實際情況,探討金融領域的支持模式及相關扶持政策。
一、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特點
(一)集團化、規?;l展
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先后組建了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等文化產業集團,以“廣電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演藝湘軍”為代表的文化湘軍品牌在全國脫穎而出。2006年到2012年,《中國文化品牌報告》共發布322個文化品牌中,“湘字號”文化品牌有36個,占11%。湖南出版集團連續5年進入中國最大企業集團500強。中南傳媒、電廣傳媒、拓維信息分別入選2010、2011年全國文化企業30強。《體壇周報》占據了全國同類市場發行和廣告份額的61%。湖南青蘋果數據中心成為國內最大的電子數據庫之一。長沙歌廳文化、酒吧文化開辟了中國式百老匯的大劇場模式。新業態電視媒體零售“快樂購”、青少年職業體驗“酷貝拉”等引領潮流。
(二)產業合理布局、區域協調發展
針對文化產業布局單極化、單一化的現象,湖南確立了以長株潭為核心,大湘西、大湘南為兩翼,在空間上呈“品”字形的產業布局,著力形成共生互補、輻射相連的發展模式。“品”字第一極為長株潭核心增長極,主要任務是打造全國文化產業高地,帶動和輻射全省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快速發展,在長株潭“綠心”地帶集群建設數字媒體基地、影視娛樂基地、出版發行基地和文化創意基地等。預計到2015年,長株潭文化產業增加值將占全省的65%以上,占長株潭GDP總量的9%以上;大湘西與大湘南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三)產業業態多樣化發展
湖南將產業業態多樣化作為文化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優化的必然要求。過去湖南文化產業優勢業態主要集中在廣電、出版等傳統產業領域,外圍層、相關層產業相對較弱,產業鏈條不完整,難以衍生新的增長點。為解決這一問題,湖南用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形成一系列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影視、出版、動漫、文藝等多樣化的文化創意產品群。同時,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化影視服務、數字媒體、數字出版、網絡游戲、文化會展等產業,促進文化數字信息技術平臺的應用與資源整合。
(四)融資渠道的多樣化
湖南文化產業以市場化融資為主,財政資金、信貸資金、資本市場融資和域外融資多種渠道有機結合。湖南每年安排1億元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和1億元文化事業引導資金,成立了總額為30億元的文化旅游投資基金;與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銀行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授信金額達到1000億元以上;目前湖南上市文化企業有四家,分別是電廣傳媒、中南傳媒 、天舟文化和拓維信息。另外,社會資本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動力源,社會資本尤其是民營資本的介入,能夠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豐富文化產品類型,民營文化已成為湖南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二、文化企業融資的現狀
國內包括湖南省多數文化企業仍處于初創、發展階段,經營管理較不規范,再加上文化企業資金回報周期長、成長不確定性大、現金流不穩定,很容易使潛在投資者或債權人望而卻步。因此,在文化產業發展中,企業融資問題比一般的中小企業更為突出,根據一些機構對文化企業融資的調查,當前融資狀況并不理想。
(一) 融資愿望強烈,但融資成功率較低。多數文化企業都有融資需求,特別是處于成長期的企業,融資愿望突出。但真正成功融資的企業只有兩成,與其他產業的企業相比,文化企業的融資成功率更低。
(二) 資金來源中,風險投資占據重要地位,銀行貸款緊隨其后。文化產業具有高風險和高回報性,30%的文化企業融資來自于社會上的風險投資基金。在融資來源中,排在第二的是銀行貸款,但是該部分融資主體一般為比較成熟的、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
(三) 融資需求規模小,融資平均成本高。四分之三的企業融資需求少于500萬元,50%多的企業融資需求集中在100萬-200萬元。與之相對應的是半數企業總資產在200萬元以下,資產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在三分之一左右。文化創意企業規模小,直接影響了企業從金融機構融資的能力。
(四) 融資需求類型以中長期資金需求為主。桉照資金需求期限劃分,82%的企業需要中長期資金注入。文化企業多處于成長期,產品開發周期也較長,出于擴大市場規模、完善內容和技術設計等方面的需求,更希望獲得中長期的資金。
(五) 在融資資金具體用途上,主要用在市場開拓和創新項目方面,兩者合計占到融資企業的8成,從投資者或債權人角度來看,都是短期內難以產生現金流的項目。
三、文化產業融資的制約因素
文化企業的價值由其擁有的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價值決定,而影響文化創意產品價值的因素眾多,不確定性很大,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文化產業自身的一些特點往往成了業內企業對外融資的制約因素,對此應有清醒認識。
(一)受眾對文化創意產品的價值認識有一個過程。不僅許多創意的生產者根據自己的主觀價值判斷進行創作,而受眾也是根據主觀的判斷去評價創意產品,尤其是具有創新意義的作品。人們對其價值的認識有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就會帶來現實的風險。同時,創意產品通常作為無形資產而存在,由于缺乏統一的價值認識,無法形成一套客觀有效的價值評估體系,在產品投放市場以前,難以評估其價值。
(二)文化創意產品具有需求的不確定性。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與工業產品如電視機、電冰箱等不同,這類產品因其使用功能明確而被消費者購買。對因為使用功能需要而購買的產品,相對容易預測其需求。而文化創意產品重在觀念價值和精神需求,對這類產品的市場需求就比較難以預測。預測一部電影的觀眾人數和票房收入就很困難。因為電影不是生活必需消費品,觀眾選擇看一部電影的因素太多。
(三)文化創意的易復制性。一般而言,文化創意產品主要以符號體現其價值,比較顯性,和新技術產品相比更容易被仿制。而且在現代技術水平下其傳播的代價不高。電影、音樂、美術作品在現代技術條件下都是一串數字符號,復制、傳播都很方便,成本也很低。如果沒有完善的保密制度和保密環境,以及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則創意容易被其他人剽竊、復制,創意的原創人員就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非常重要。
(四)文化創意產業受政策管制較嚴。在我國出版傳媒業曾被認為是傳播意識形態的工具,行業的政策性壁壘嚴密,準入限制異常嚴格。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產業性質定位的轉變,國家政策環境也在逐漸向適應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特色的方向調整。但是,目前我國出版、傳媒產業運作的法制環境仍待規范,一大批靠行政手段組建的集團更像是一個事業單位,行政等微妙的非市場因素在影響而且還將繼續影響這類企業的經營戰略。
(五)專業調查咨詢機構的缺失。對文化創意產業而言,由于產品存在高度的差異性,專業、可靠的市場數據是潛在投資方或債權方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目前大眾對媒體的市場反饋僅僅來自央視索福瑞和AGB尼爾森媒介研究公司等屈指可數的一兩家機構調查,其數據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信度都很容易受到廣大受眾的質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文化創意產業的平穩發展。人民日報曾多次痛批收視率造假問題,揭露個別衛視通過收買樣本客戶、干擾收視率的造假行為,由此可見一般。
四、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
(一)市場主導型——美國
美國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是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形成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內生動力,實行商業運作、按市場規律經營是美國文化產業常盛不衰的重要保證。
美國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持主要表現在其對于非營利性的藝術領域的支持,即對文化傳承的支持,其他文化領域主要采取的是市場化的風險投資模式,美國的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己經形成了一個由風險資本家、風險投資家、各種中介機構組成的高效運作的市場,風險文化企業都具有了較強的市場意識,善于通過資本市場為自己的新產品、新技術尋找資金的支持,同時也通過市場中風險資本家的職業眼光檢驗自己的創新思想,保證創新企業能夠比較健康、快速的發展。
(二)政府引導模式——英國
英國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源地,有著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和國際上產業架構最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英國文化產業的政府引導模式更多的體現在英國政府對文化資助方面,英國政府的文化資助主要通過政府委托非政府公共文化機構來進行,政府負責制定政策和財政撥款,各類非政府公共文化中介機構通過具體分配撥款的形式,負責資助和聯系全國各個文化領域的文化藝術團體、機構和個人,形成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的網絡體系。
政策方面的要點包括:政府每年向文化藝術領域投入大額指導性投資,明顯傾向于公益性文化;對于公共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文化單位和藝術品種追加撥款,用以帶動提高公眾對文化經濟價值的認識;指導文化企業主動吸引金融機構或政府投資,鼓勵向文化企業捐贈或資助,成立風險基金,激勵創業;大力扶持文化產業企業,在文化企業自發的形成融資需求后,通過財政支持,并由此吸引大量外部資本的介入,從而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促使其快速健康成長。
(三)政府行政指導模式——韓國
韓國日本等國家針對市場法律和市場各項制度還不健全的階段,主要采取文化產業的政府指導模式。為吸引民間資本,政府設立了引導資金、轉向扶持資金,以及文化產業的優惠稅收和服務政策等。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由國家文化產業預算和政府以“文化產業專門投資組合”等形式帶動的民間資本和其他市場化資本。
“文化產業專門投資組合”是以動員社會資金為主、政府和民間共同投融資的運作方式,其中政府資金、社會資金的比例能達到1:5的較高水平。其他資本市場方面,韓國政府還通過風險企業投資基金,把支持中小企業的方式從過去的直接支援、融資為主改為間接支援、投資為主,以公共基金為啟動資金,形成官民同體的投資基金,集中支援處于創業初期階段的風險企業。與此同時,韓國具有發達的資本市場,特別是二板市場的創立為包括電影業在內的風險企業的直接融資提供渠道,又為風險投資增值、順利退出提供了渠道。
五、金融支持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建議
文化產業是目前投資回報最好的行業之一,也是湖南省當前大力扶持發展的行業之一,已經被提升為國民經濟戰略支柱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雖然目前文化產業的投融資存在一系列問題,但都不應該成為銀行或其他投資人、債權人回避該行業的理由,相反還應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積極探索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多贏的局面。
(一)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機制。包括建立多層次的貸款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中央和地方財政可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對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和保費補貼;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抓緊制定和完善專利權、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評估、質押、登記、托管、流轉和變現的管理辦法,修訂有關質押登記規定;積極培育流轉市場,為文化企業的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技術等文化產權交易提供專業化服務。
(二)加強政府在文化產業上的投資力度。無論是美國這種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國家還是韓國這種后起之秀,政府在文化產業上的投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鑒于國內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現狀,目前還應加強政府在文化產業投資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些文化產業的項目資金需求很大,風險也很大,一般投資企業不敢隨意觸碰,政府可以通過合股參與,共同進行投資,以國資帶動更多的民間資本,同時需要政府統籌兼顧投資風險和投資收益的問題,采取必要的投資傾斜政策,促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結構。
(三)銀行方面要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采用多種擔保方式組合,包括知識產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未來收益權質押、法人無限連帶責任、中小企業聯保、專業擔保公司擔保等組合擔保方式。銀行可針對不同文化產業項目周期特點、風險特征,以及資金需求和現金流分布狀況,建立符合監管要求的靈活的差別化定價機制,科學合理確定貸款期限。要充分考慮文化企業的特點,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信用評級和信用評分制度,建立專門針對文化產業金融服務的考評體系。銀行要增強服務意識,主動向文化企業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積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為文化消費提供便利的支付結算服務。
(四)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推動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支持處于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鼓勵已上市的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并購和重組;加強適合于創業板市場的中小文化企業項目的篩選和儲備,支持其中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支持文化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對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中小文化企業發行直接債務融資工具的,鼓勵中介機構適當降低收費,減輕文化企業的融資成本負擔。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風險偏好型投資者積極進入處于初創階段、市場前景廣闊的文化企業。
(五)由于擔保機構在缺少相應反擔保措施的情況下,為企業提供擔保的意愿不足,應借助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力量,建立針對文化產業的專業擔保再擔保機構,并鼓勵現有擔保機構開發適應文化產業融資的擔保業務,進一步分散銀行貸款的風險。
(六)金融機構應加強與文化部門、財政部門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及時掌握、收集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出臺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研究解決、協調處理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發展中的有關問題,尋找金融支持的新支點,為文化產業的融資提供更多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