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5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深入武陵山區腹地調研,走訪村寨、農戶、企業,并在吉首主持召開了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工作座談會。金融作為支持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支持貧困山區的扶貧攻堅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武陵山片區的安化縣為調查點對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服務進行重點剖析,為統籌做好“十二五”時期山區扶貧攻堅,加快邊遠山區經濟金融良性互動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關鍵詞:武陵山區;縣域經濟;金融服務
一、安化縣域融資基本構成
(一)金融需求與供給新特點
位于武陵山片區的安化縣2011年仍有貧困人口42.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1.56%。近年來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下,安化縣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金融運行環境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縣域有效金融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
黑茶產業發展迅猛,支柱效應凸顯,融資需求剛性化。黑茶是安化傳統產業,2007年開始,安化黑茶步入快速發展軌道,注冊品牌“安化黑茶”評估價值達8.27億元,被評為中國最具帶動力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2011年全縣茶園面積達17.2萬畝,茶葉總產量3.16萬噸;已注冊的安化黑茶生產企業61家,從事種植、加工、銷售黑茶的從業人員達20萬人,占安化總人口的19.6%,2011年黑茶綜合產值達34.6億元,占安化縣生產總值的30.97%,安化黑茶已成為安化縣第一大支柱產業。由此帶來融資需求重點發生變化,規模化、剛性化需求增速加快,我們實地調查的八角茶廠計劃發展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生產企業,已租賃茶園1000余畝,茶園租賃費、茶樹購置費、茶樹種植及管理費等流動資金需求達2000萬元,急需銀行貸款800萬元。據抽樣測算,安化黑茶產業今年融資總需求約為4億元。
農業產業化加快,規模效應隱顯,融資需求大額化。農村土地經營規模化、農業經濟產業化是農村建設的現實選擇,安化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已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全縣共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000余家,重點龍頭企業不斷涌現。2011年安化新增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12家,年產值過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6家,過2000萬元的企業達到36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9個,達到82個。農村產業化的發展較好地解決了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分散經營與規模化發展的矛盾,提升了規模效益。由此,傳統金融需求下降,融資需求由小生產型需求向創業型需求轉變、由傳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變,融資需求對象在減少,但需求金額不斷增大。據調查,5年前的農戶資金需求面達60%,但現在一般農戶大都不需要銀行貸款,貸款需求對象集中于農民專業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資金需求面大約在30%,且傳統小額信貸已明顯滿足不了農民專業戶的需求,他們貸款需求動輒在100萬元以上,湖南山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安化縣第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產品有安化翠筍和苦蕎精粉,2011年銷售收入7574萬元,現有銀行貸款余額200萬元,實際資金需求1000萬元,用于苦蕎、竹筍的收購。
中小企業發展迅速,集聚效應彰顯,金融需求綜合化。中小企業正在成為縣域工業發展的主力軍,2011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39.8億元,增長29.6%,實現工業增加值39.56億元,增長22.9%,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現安化各地都在走企業群體集中、貿易集中的園區化發展之路,企業的生存能力、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增強。2011年安化縣經濟開發區梅城新區建設正式啟動,高明、東坪、江南、平口四個園區新入園企業15家,總數達到85家,全年實現產值37.9億元,比上年增長35%,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7.11%,稅收1.1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園區集聚效應彰顯。隨著中小企業發展和集聚,相應的金融需求呈現綜合化趨勢,資產業務需求旺盛,增長空間增大,需求層次提高。
小城鎮建設提速,輻射效應明顯,金融需求多元化。城鎮現代化建設,是農村建設的核心層面,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調查顯示,安化縣城GDP占縣域經濟的40%、財政收入占50%、人口占20%左右。通過政府引導,部門規劃,居民投入,農村小城鎮得到了快迅發展,至2011年末全縣城鎮化率達到了26.1%,比2005年提高了11.1個百分點。在農村小城鎮的輻射下,農產品加工企業把農業生產與城市消費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融,打破了城鄉分割二元經濟結構,由此,農村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存款、小額信貸業務,而是向多種投、融資、結算、理財等金融服務需求轉變。
(二)安化縣域融資結構
安化縣域融資主要來自于扶貧開發資金、招商引資、民間融資、金融機構信貸四部分。
(1)扶貧開發資金,是安化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而獲得的扶助資金,2011年共獲資金6014萬元,其中中央財政2127萬元,省級財政75萬元,市本級財政112萬元,各級部門資金3700萬元,雖然金額較小,但具有無償性的特點。
(2)招商引資,2011年安化招商引資簽約項目46個,合同引資金額62.5億元,其中到位的項目35個,到位資金28.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052萬美元。
(3)民間融資,由于手續簡單,成本較低,在縣域地區長期存在著。據調查未與銀行發生信貸關系的稍具規模的中小企業、專業組織基本都有民間融資現象,安化縣民間融資總額大約占安化縣資產總規模的20%。
(4)金融機構信貸,2011年末,安化縣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為36.63億元,比上年增加7.46億元,增長25.57%,是縣域融資的主導來源。
(三)金融機構貸款結構情況
2011年末,安化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36.63億元,比年初增加7.4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20.34億元,比年初增長12.27%,占貸款總額的56.7%;中長期貸款15.86億元,比年初增長48.78%,占貸款總額43.3%;涉農貸款32.63億元,比年初增長21.16%,占貸款總額89.08%;固定資產貸款4.62億元,增長216.44%,占貸款總額12.61%;全縣無工業貸款。
二、金融支持安化縣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推進中國區經濟戰略性調整過程中,金融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在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卻未能充分發揮相應的核心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金融服務體系與社會服務體系不匹配。目前,安化縣金融機構主要有農業發展銀行、工、農、建三家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機構、農村保險,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一是機構大量精減,金融服務弱化。至2011年底,全縣銀行金融機構網點數87個,比2000年減少112家,減少了56.28%;銀行機構覆蓋率為0.86個/萬人、0.017個/平方公里,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業務種類少,存款業務僅有活期、定期等常規儲種,貸款業務主要以短期貸款為主,而消費信貸、科技信貸和助學信貸基本空白。三是資金分流嚴重,國有銀行和郵政儲蓄的農村網點把部分農村儲蓄轉移到非農領域,2011年末,安化金融機構存貸比僅為31.15%,使本已不足的安化金融服務更加薄弱。
(二)信貸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不匹配。信貸結構的調整沒有跟上縣域經濟結構優化的步伐,新增貸款缺乏新意,存量貸款調整困難。一是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投放仍主要局限于傳統領域,大多用于支持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收購與加工等的小額信貸,農村經濟規模的增長變化、結構調整,1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對農村集約化、專業化、科技化、企業化的大農業格局只能是杯水車薪。二是信貸期限結構趨短化,銀行信貸基本是一年期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2011年末,安化金融機構一年期以上的貸款余額僅為9.29億元,占各項貸款的25.36%。安化道然公司是一家多業生產經營公司,效益較好,現公司已投入資金600萬元改擴建廠房,需要銀行500萬元的資金支持,由于數額大、資金使用期限長而無法獲得滿足。
(三)信貸管理體制與落后的農村金融環境不匹配。金融機構采取集約化信貸管理模式,貸款審批上層化、集中化,造成貸款是否能夠發放完全依靠紙質文書進行判斷,而大多農村中小企業、農民專業戶連會計報表都不完備,作一套完整的貸款審批資料更是無從談起,只能望貸興嘆。另外信貸管理要求的零風險,使金融機構貸款幾乎全部要求有抵押或擔保,甚至是抵押擔保雙管齊下,而大多在縣城、鎮的企業的廠房、土地均為租賃,農村土地更不存在確權頒證,無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使許多有效貸款需求都被銀行拒之門外。
(四)資金來源單一與生產多元化資金需求不匹配。在目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需要各方面的資金扶植,既要有風險投資亦有一般逐利性資金,既有間接融資亦有直接融資,既有有償資金亦有國家無償貼補,以滿足結構調整中不同層次需要。但在我國縣域資金來源主要是金融部門信貸資金。金融部門中又集中于農村信用社和農發行,特別是基層鄉鎮,發放農戶的貸款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而且由于融資渠道相對單一,導致缺少競爭,貸款過程中不規范現象增多,加大了貸款人獲取資金的成本。
三、改善貧困山區金融服務的政策建議
(一)探索支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扶持體系。一是中央銀行在統一貨幣政策下,有針對性地實施“總量控制定向寬松”的扶貧攻堅貨幣政策,避免全國政策一刀切的現象。二是發展政策性扶貧性金融,讓財政金融配合,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撐,社會富裕階層資助培育金融資源,專門為落后地區、弱勢群體提供金融服務。
(二)完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一是要確立農村信用社的縣級法人地位不動動搖。要改變當前信用社行業管理上的行政性、指令性、政策性,充分發揮基層信用社的主動性、靈活性。二是要完善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支農系統,找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結合點。進一步區分農業銀行的支農業務范圍,明確農業發展銀行作為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定位。三是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和省內地方性商業銀行到貧困地縣域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省級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發起成立村鎮銀行,實現農村金融機構多樣化。
(三)改革銀行信貸管理體制。首先,各金融機構上級行、社要適當下放基層金融機構授信自主權,縣域金融機構要根據區別對待的原則,盡快建立適應小微企業信貸需求急、頻特點的信用評定、授信管理、貸款發放的信貸管理體制。其次,金融機構分支行要開拓思路,多注重企業法人本身的誠信狀況、企業發展前景,提倡開辦信用貸款。
(四)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金融機構要積極開發適應當地融資需求的金融產品,逐步推動農業訂單貸款、倉單質押貸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貸款、專利權質押貸款、科技農業生產推廣貸款等信貸品種;要加快發展與農業相關中間業務,辦理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推廣運用商業匯票承兌、貼現以及保函、信用證等業務,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對貧困山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