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網絡信息技術和網絡金融業務兩個方面分別介紹了網絡金融風險的種類,并對網絡金融風險帶來的影響進行了闡述,研究了防范網絡金融風險的措施,這對新時期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網絡 金融風險 防范 措施
一、前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經歷了巨大的調整,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式風靡全球。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有力推動了網絡金融的發展。所以說,網絡金融是網絡時代的特殊產物,是金融與網絡技術全面結合的成果。
網絡金融主要包括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網上保險、網絡期貨、網上支付、網上結算等金融業務,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足不出戶處理金融問題和享受金融服務。但人們在享受網絡金融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網絡金融風險。
二、網絡金融風險的種類
從業務技術角度分析,網絡金融風險可分為兩大類: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特征導致的業務風險。基于網絡信息技術導致的技術風險主要包括安全風險和技術選擇與支持風險,基于網絡金融業務特征導致的業務風險主要包括操作風險、市場選擇風險、信譽風險和法律風險。
(一)網絡信息技術風險
1.安全風險。網絡金融的安全風險主要來自于計算機系統停機、磁盤列陣破壞及網絡外部的數字攻擊,計算機病毒破壞等因素。網絡金融交易運行的載體是計算機網絡,所有的交易資料都存儲在計算機中。互聯網下的信息傳遞很容易成為網絡黑客攻擊的目標。據調查,網上黑客的攻擊活動能量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長,他們利用網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進入主機、竊取信息、發送假冒電子郵件等。計算機網絡病毒可通過網絡進行擴散與傳染,傳播速度是單機的幾十倍,一旦某個程序被感染,則整臺機器、整個網絡也很快被感染,破壞力極大。
2.技術選擇與支持風險。傳統商業金融機構為支持網絡金融業務的開展,必須選擇一種網絡金融技術解決方案,而其所選擇的方案可能存在設計缺陷或被錯誤操作,這就造成了網絡金融的技術選擇風險,可能使金融機構所經營的網絡金融業務因技術陳舊、網絡過時而引起巨大的技術機會損失。同時,由于網絡技術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金融機構的網絡技術問題往往依賴外部市場的技術服務支持來解決,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網絡金融發展的需要,提高了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但也使傳統商業金融機構暴露在可能出現的操作風險之中.這就造成了網絡金融的技術支持風險。
(二)網絡金融業務風險
1.操作風險。網絡金融業務的操作風險一方面來自網絡銀行安全系統,另一方面來自網絡銀行客戶。網絡銀行安全系統的設計缺陷、銀行職員的操作失誤、系統錯誤等均可能導致網絡金融業務出現操作風險,甚而危及網絡銀行的總體安全;網絡銀行客戶在使用網絡銀行時的疏忽大意也可能導致網絡金融業務的操作風險。
2.市場選擇風險。網絡金融的市場選擇風險是指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網絡銀行在選擇方面處于劣勢地位而導致的業務風險。如網絡銀行客戶利用網絡的特點,對自己的信息實施隱蔽,使得網絡銀行在鑒別客戶風險水平時而處于不利的選擇地位。
3.信譽風險。信譽風險帶給金融機構的是持續性的、長期的消極影響。一旦發生信譽風險,不僅會使公眾失去對銀行的信心,還會使銀行同客戶之間長期建立的友好關系受到損害,使銀行面臨喪失客戶和資金來源的風險。而網絡銀行業務由于采用的多是新技術,更容易發生故障,任何原因引起的系統問題都會給銀行帶來信譽風險。
4.法律風險。網絡銀行業務涉及諸多法律,主要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財務披露制度、隱私保護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和貨幣發行制度等。對任何一項法律條文的疏忽都可能使金融機構處在法律風險的風口浪尖。
三、網絡金融風險的影響
就其本質而言,網絡金融風險與傳統商業銀行金融風險并無區別。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引發網絡金融風險的因素以及網絡金融風險對傳統商業銀行和網絡銀行的影響則與傳統商業銀行金融風險大不相同。例如,在傳統商業銀行背景下,安全風險可能只帶來局部損失,但在網絡金融中,安全風險則會導致整個網絡的癱瘓,是一種系統性風險。所以說,網絡金融風險將放大傳統金融風險。
首先,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面對的對象是實際的貨幣,而在網絡金融業務中,經濟活動的表現形式已不是貨幣資金的流動,而是代表貨幣資金的數字化信息,這種信息所代表的貨幣量已大大超過了實際的貨幣數量。
其次,網絡技術所特有的高效遠程處理功能,在為金融服務和產品提供快捷的技術支持的同時,也加大了支付、清算風險的國際性波及速度和范圍,使風險的聚集變得輕而易舉,而使風險的預防變得困難。在傳統商業銀行“紙質”結算中,對于出現的偶然性差錯或失誤,有一定的時間進行糾正。但在網絡金融業務中,這種糾正的余地大大縮小,錯誤的補救成本加大。
第三,網絡金融業務的操作平臺是互聯網,網絡的虛擬化特征使金融業務交易也變得“虛擬化”。在網絡金融業務中,交易對象和交易過程都變得隱蔽,使金融風險形式更加多樣化。
最后,網絡金融風險將加劇金融危機的爆發性和破壞性。一些超級金融集團為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國際金融交易平臺進行大范圍的國際投資與投機活動.加大了金融危機的突發性。互聯網的開放性加大了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在傳統金融中,可以通過一系列強制手段將風險隔離,但在網絡金融中,這種隔離的可行性大大減弱,國與國之間的風險相關性日益加強,金融危機一旦形成,會迅速波及世界各國。
四、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措施
認識到網絡金融風險的存在及其不良影響,并不意味著不要發展網絡金融。相反,網絡金融的發展是大勢所趨。為了保證網絡金融的健康有序,必須著力加強網絡金融風險防范。鑒于網絡金融的特點,網絡金融風險的監管和控制措施也就不同于傳統金融風險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一)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基礎建設
我國在信息技術的發展方面起步較晚,目前我國使用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大多是引進國外相對落后的產品,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進行網絡金融風險防范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我們應重視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進程,大力發展先進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以加強網絡金融系統的基礎建設,提高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水平,提高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安全防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防范和減少網絡金融安全風險及技術選擇與支持風險。
(二)完善金融系統計算機安全管理辦法,建立金融系統網絡金融風險防范機制
網絡金融風險的本質是仍然是金融風險,傳統金融機構作為網絡金融的主體應從源頭上加強網絡金融風險防范。金融機構應加強內部控制職能,充實內部科技力量,制定完善的計算機安全管理辦法,建立網絡金融風險防范制度,健全本系統計算機安全管理工作機構,聘請專業人才成立專門從事防范網絡金融風險的專職隊伍。
(三)加強防范和控制網絡金融風險的法制體系建設
我國目前已初步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計算機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規,并在刑法中對計算機犯罪的罪名做出了相關規定,但防范和控制網絡金融風險的法制體系建設還遠遠落后于網絡金融的發展。我們應在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及時制定和頒發相關法律法規對電子交易的合法性、電子商務的安全性進行規范,盡快出臺《電子商務法》,對數字簽名、電子憑證的有效性進行明確規定,明確電子商務中銀行和客戶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同時還要完善對金融行業的監管規章,增加對其提供的網絡金融業務的監管。
(四)加快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健全個人信用體系
據統計顯示,發達國家的企業逾期應收賬款約占貿易總額的0.25%~0.5%,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卻達5%以上。我國的個人信用體系也基本屬于空白。因此,我國要發展電子商務,發展網絡金融,必須加快信用制度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這是降低網絡金融虛擬性所帶來的風險的有力保證。金融機構應以結合傳統紙質結算為基礎,開發個人信用數據庫,并實現個人信用信息共享,用以提供個人信用報告網絡查詢服務、個人信用資信認證、信用等級評估和信用咨詢服務,逐步建立個人信用體系。無論是對傳統的金融業務,還是對新興的網絡金融,健全的個人信用體系,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都是減少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規范發展的制度保障。
(五)將網絡金融風險防范納入現代金融體系制度建設
近幾年來,我國的現代金融體系制度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要長期有效地防范網絡金融風險,維護網絡金融的健康發展,就應將網絡金融風險防范納入到我國的現代金融體系建設制度中來,建立起發展網絡金融的總體規劃和統一的技術標準,將防范網絡金融風險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堅持不懈。目前我國的網絡金融業務之所以漏洞較多,與金融系統電子化建設沒有統一規劃,沒有統一的技術規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將網絡金融的發展納入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統一規劃,制訂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才有利于網絡金融系統的統一監管,才能使網絡金融系統內部的協調一致,減少支付結算風險,并有利于其它風險的監測和防范。
(六)加強國際合作,基于國際協調防范網絡金融風險
網絡金融風險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防范網絡金融風險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我國目前信息技術水平不高,防范網絡金融風險的人才匱乏,為此,有必要以開放的姿態,與國際具有較高的網絡金融風險防范能力的國家和機構合作,利用對方成熟的技術基礎,解決我國網絡金融業務的軟硬件難題。例如,目前全球已經有由42家金融機構合作成立的認證中心可以為133個國家的公司提供認證服務。利用這些開放的、成熟的國際認證中心, 有利于我國的金融機構快速安全地實現跨境電子銀行業務。同時,還可以借鑒世界先進國家和機構防范網絡金融風險的成功經驗,使我國的網絡金融風險防范工作事半功倍。
網絡金融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務,但也帶來了前所未見的網絡金融風險,這些風險的存在大大影響了交易和資金的安全性,影響了金融業的健康向上發展。因而,防范網絡金融風險,以保障網絡金融業務對經濟發展的良性促進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李虹.網絡金融特殊風險深化[J].浙江金融,2007(11).
[2] 楊玉民,鄭良澤. 我國網上銀行發展的新風險及對策[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2).
[3] 李婷婷. 淺談電子商務下網絡金融風險的防范對策[J].中國市場,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