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1983~2010年年度數據,運用協整理論、Granger因果檢驗和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基礎上的脈沖響應函數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中日進出口貿易對中日經濟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從長期看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和出口對國內經濟有促進作用而,對日出口則對中國經濟增長有抑制作用;進口與國內經濟增長是互為因果關系;日本經濟波動對中國經濟波動影響較大而中國經濟增長對日本經濟有明顯促進作用且較為穩定。
關鍵詞:FDI;中日經濟關系;中日進出口貿易;VECM模型
一、前言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加深,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也日益密切。作為東亞的兩個經濟大國,中日之間在進出口貿易、投資等方面的聯系也不斷加強。中日雙邊貿易額從1973年的20億美元到2010年突破3000億美元。同時中日間貿易結構正逐漸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發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也從1983年的1.86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0.8億美元,雖然增長過程中有幾次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在2002年后日本對華出口數量明顯超過中國對日出口且在隨后的幾年里中國對日貿易逆差在逐漸擴大。這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中日間經濟的依賴關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上世紀中國經濟依賴日本到現在日本在對外貿易方面更加依賴中國。在這一系列變化之下我們對中日經濟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就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就FDI、進出口貿易來分析中日經濟關系的文獻主要分為以下三類:一類是FDI對中日經濟關系影響的研究。Ghatak和Haligiogluf(2007)通過單方程和聯立方程回歸檢驗表明FDI與經濟增長之間是顯著正相關的。黃晉(2012)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成為日本對外投資的重點,日本對華投資對兩國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中國只有不斷完善投資環境才能真正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增強國際競爭力。邊恕(2008)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中日產業結構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中日兩國的產業結構正從早期單純的垂直分工向注重資本、技術集約型產業的水平分工轉變。馬凌(2006)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分析表明日本對華投資是以擴張本國邊際產業為直接目的。第二類是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國外學者Lee(1995)根據貿易與新增長理論研究顯示一國將含有高技術產品進口到國內可促進本國經濟的增長。黃書權等(2008)運用協整理論對中日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經濟的發展大大促進中日兩國貿易的開展,而中日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不顯著。關雪凌、肖平(2008)通過運用貿易結合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對中日雙邊貿易現狀、比較優勢、貿易互補性進行研究,認為中日在比較優勢上存在較明顯差異,中日兩國之間貿易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均具有互補性。第三類是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中日雙邊貿易產生的影響。王洪亮等(2003)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對中日之間貿易和投資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日本對華投資和中日貿易之間存在長期互補關系。馮正強等(2008)分析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于中日雙邊貿易產生的效應,結果表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與中國進出口存在協整關系且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與出口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而與進口僅存在單項因果關系。李圣華、樸銀哲利用1986-2010年數據分析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產生的影響表明日本對華投資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中國進入了“世界市場”的時代。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與中日經濟增長大多進行兩兩關系的研究而同時對三者影響關系進行分析研究較少。并且在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選擇上大多采用流量分析。鑒于此,本文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協整、向量誤差修正和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對1983-2010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存量、中日進出口貿易和日本經濟增長三變量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二、數據與變量
本文共選取1983-2010年間共28個年度樣本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世界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和外匯管理局。同時選取中國國內生產總值(CGDP)、日本對華直接投資(AFDI)、中國對日出口(EX)、中國對日進口(IM)、日本國內生產總值(JGDP)作為分析變量。
由于我國對外商直接投資采用的是增量統計方法而實際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是外商投資存量。因此我們有必要將投資增量轉化為存量。本文采用楊萬平等人(2009)使用的7%作為資本折舊率,初始日本對華投資存量采用1978-1982年的累計值(8000萬美元),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以1978年為基期計算得出用于消除日本對華直接投的價格影響因素。將以美元為單位的各變量用相應各年的中美年均匯率進行轉換。同時用CPI(1978=1)對各變量進行平減以消除價格因素對各變量的影響。然后對各變量取自然對數目的是消除各時間變量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情況并且使其趨勢線性化。
三、實證分析
(一)變量平穩性檢驗
在對時間序列進行計量分析時首先要考察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我們對原序列及其差分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檢驗法。檢驗結果如下表:
注:檢驗形式(C,T,K)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方程式中含常數項、趨勢項與滯后項。表示一階差分。*、**、***分別表示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
從表1的檢驗結果表明時間序列lnCGDP、lnJGDP、lnAFDI、lnEX、lnIM是含有單位根的非平穩時間序列而經過一階差分后的差分序列是顯著平穩的即原序列是一階單整I(1)。
(二)協整檢驗
由于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用傳統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對序列進行回歸可能產生錯誤的結論即出現“偽回歸”。如果對上述序列的差分項進行回歸又不能準確的反映各變量之間的關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采用Johansen(1988)、Johansen和Juselins(1990)提出的跡統計量檢驗法即JJ協整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對其滯后階數特別敏感如果滯后階數過大不能完整反映模型的動態特征,如果過小有可能導致虛假結果。為此,我們采用VAR模型滯后階數綜合準則評比表(表2)來判斷其最佳滯后階數。
注:*表示由檢驗標準所推薦的最佳滯后階數。
表2所以其滯后階數為3。同時選擇含有常數項與線性趨勢項的協整方程,其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各時間序列是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的。下式是以中國經濟增長為被解釋變量的協整方程:
第一組括號中的數字為標準差, 第二組括號中的數字為t統計量的值。t統計值表明, 回歸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從協整方程中可以看出,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會促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977個百分點。日本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會促進國內經濟上升1.118個百分點。對日進口對國內經濟增長的彈性為1.886,對日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為-4.197。說明對日進口對國內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而對日出口對經濟增長有抑制作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中國對日出口大多是自然資源、農副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特別是自然資源的出口這在長期會制約中國經濟的增長而日本對華出口大多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技術的引進會促進本國在吸收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與轉型。
(三)向量誤差修正
協整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如果在短期內出現偏離均衡狀態的現象即就需要各變量的動態變化對出現偏離均衡狀態的情況做出反應并進行動態修正。這一修正過程就是向量誤差修正(VEC)。這里重點考察其他變量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以△lnCGDP為被解釋變量的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從上式中可以看出向量誤差修正系數為-0.05,說明經濟增長在短期內受到沖擊后誤差修正項會以5%速度向相反方向調整到長期均衡狀態。此外,由于進口滯后項的系數均為正,出口滯后項的系數為負。表明進口的變化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有正影響,出口的變化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有負影響,這與協整方程式一致。
(四)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證實各變量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但個變量間是否存在相互因果關系并無從得知。因此我們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來驗證各變量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見表4。
從表4中可以看出,對日進口與中國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而對日出口與經濟增長不互為因果關系。lnIM是lnJGDP的Granger原因,表明中國對日進口是日本經濟增長的原因,這也說明日本對華出口對日本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
(五)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描述了VAR模型中一個隨機干擾項的一個標準沖擊對其他內生變量當前與未來值的影響軌跡。圖1是基于VAR(3)模擬的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曲線,橫軸表示追溯期數,縱軸表示因變量對各變量的響應大小。圖中實線代表1單位脈沖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的時間路徑,兩條虛線表示響應數值為兩個標準差的置信區間。
從圖1中可以看到,國內經濟增長對出口沖擊響應路徑先小幅上升后開始下降在第五期到達谷底然后逐漸上升在第九期達到峰值。從中日經濟的脈沖響應路徑看中國對日本經濟沖擊的響應具有較強的波動性(波動幅度為1)且在第三至五期為負值,日本對中國經濟沖擊的響應路徑一直為正且在長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波動幅度為0.1)。同時,國內經濟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存量沖擊的響應路徑一直貼近橫軸在第七期后顯著上升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累積和時滯效應。
四、結論
本文通過對1983-2010年間中國對日進出口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與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數據分析了中日間經濟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1、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從長期看日本對華投資與出口對中國經濟有促進用而對日出口對國內經濟增長有抑制作用。因此,應該加強對日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以促進本國對先進技術的吸收與再創新帶動國內經濟轉型。同時應該減少本國自然資源的對日出口。
2、對日進口與國內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對日出口則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對日進口是日本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這表明日本經濟對中國對日進口的依賴。
3、從脈沖響應路徑圖看,中日經濟是相互影響的但影響程度不同。日本經濟的波動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較大波動而中國經濟的增長對日本經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較穩定。日本對華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由于累積效應對經濟產生顯著影響的時間較長。
參考文獻:
[1]趙娜,張曉峒.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經濟增長:基于VAR模型的動態效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3):86-94.
[2]林毅夫,李永軍.出口與中國的經濟增長:需求的導向分析[J].經濟學季刊,(4).
[3]張成思.金融計量學-時間序列分析視角[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4]邊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中日產業結構的影響途徑與效果[J].現代日本經濟,2008,(06).
[5]馬凌.日本對華直接資影響因素[J].國際貿易問題,2006,(06).
[6]黃書權.中日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分析[J].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8,(02).
[7]關雪凌、肖平.中日貿易的比較優勢與互補性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8,(05).
[8]王洪亮,徐霞.日本對華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關系研究(1983-201)[J].世界經濟2003,(08).
[9]馮正強,李麗萍.關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的實證分析[J].亞太經濟,2008,(01).
[10]杜江.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