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立足于開放市場環境,在農村信用社具有傳統優勢小微信貸服務領域面臨新的發展挑戰和機遇形勢下,對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如何認清形勢、看清態勢、迅速反應、合理調整戰略機構、轉換經營思路,創新小微信貸服務體系,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小微信貸;服務體系;創新
2011年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國九條”支持小微企業的政策出臺后,眾多國有大行開始在政策趨勢下向小微企業傾斜,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以及其他銀行觸角紛紛延伸到小微信貸領域。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作為立足于縣域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多年來堅持合作制的基礎,一直以小微信貸為根本,小微信貸的管理機制和模式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優化。但是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以及縣域經濟形勢和環境的改變,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開展小微貸款存在著許多無法調和的矛盾與挑戰。在監管層高頻繁提及,銀行高調表態,學術理論界深入研討的大環境下,作為立足民族地區縣域,服務三農,支持小微為己任的農村信用社,更加應該深刻反思,改進工作方式,優化管理體制,創新服務體系,踐行服務承諾,做大、做細、做精、做優小微信貸,擔當歷史賦予的重任。本文將立足于湘西州農村信用社小微信貸發展的現實進行分析,并就其小微信貸發展策略提出建議。
一、湘西州農村信用社小微信貸面臨的新挑戰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農村地區金融抑制現象改善明顯,農村金融市場呈現開放態勢,一系列新型金融機構開始進入農村市場,國有大型銀行和其他股份制銀行同樣在強勢引導下不斷意識到農村金融市場的廣闊地域,不斷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中小客戶的拓展力度,致使農村信用社發展呈現新的局面。作為獨占縣域市場份額大頭的農村信用社,將迎來開放市場環境下的新挑戰。
(一)市場主體多樣化,盈利壓力加大
2008年以來銀監會印發了有關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管理的指導意見,以及有關農村商業銀行改革辦法和設立異地支行的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以上新型金融機構的任務就是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繁榮農村金融市場,改善農村信用社扶持三農力度不足的局面。同時國有大中型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正積極在縣域展開金融布局;郵政銀行正積極在鎮域范圍內恢復網點,縣域及鎮域金融市場主體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從湘西州情況來看,2008年3月郵政儲蓄銀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行正式成立,隨著籌建工作的推進,目前郵政銀行在網點數量上成為全州僅次于信用社的金融機構。2009年建行恢復了古丈支行,建行在湘西8縣市實現了全覆蓋。2010年12月長沙銀行控股的湘西長行村鎮銀行及吉首市、鳳凰縣支行同時開業,2012年正積極籌建花垣縣支行和謀劃其他縣支行。2012年9月吉首市海圳小額貸款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湘西州金融市場呈現出主體多樣化、產品同質化、競爭白熱化、布局集中化、投放集中化的態勢。
(二)目標客戶細分化,信貸產品單一
目前農村中從事傳統意義上種、養殖的農戶越來越少,縣域金融市場上農村信用社的目標客戶逐漸向種養殖大戶、個體工商戶、特色經營戶、小微型企業主、進城創業人員等轉變,縣域和縣域內大集鎮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戶逐步向從事非農的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金融市場融資需求已經由傳統的農業生產向個體工商戶、種養殖大戶、小微企業客戶、農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產業化企業轉移。所以農村信用社面對傳統市場的改變,首先要做好市場細分,認清目標客戶市場,轉變經營策略。但是市場細分必然導致小微信貸產品的多樣化,如何及時對市場的變化進行響應,調整經營思路,設計出針對細分市場的信貸產品、信貸技術、信貸管理辦法和風險管控制度是湘西州農村信用社面臨的一個挑戰。
(三)經營優勢消退化,管理體制不順
首先,資本實力薄弱是湘西州信用社的一個通病。目前湘西州農村信用社資本充足率低下,截止2011年末,除吉首、保靖、古丈等3家聯社資本充足率高于8%以外,其他8家聯社的資本充足率均低于8%。如截止2012年6月鳳凰聯社的資本金為5821萬元,根據監管要求最大單筆貸款不能超過582萬元。在開放市場環境下,隨著金融服務供給方的增加,由于受到融資額度的限制客戶的融資往往會向其他金融機構轉移。其次農村信用社深入客戶的“人緣”和“地緣”優勢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和征信體系較為完善的今天已不再明顯,其他商業銀行建立行業數據庫和征信體系可以得到信用社積累的客戶信息,通過行業數據標準,能夠對客戶的資信信息進行全面的評估。最后,部分銀行通過產業鏈延伸逐步進入到上下游客戶市場,并逐漸擴展到信用社的根據地——農村市場,通過產業鏈綁定目標客戶使農村信用社“快速、靈活、高效”的傳統優勢不再具有吸引力。涉及根本的信用社的產權制度、管理體制和小微信貸技術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競爭需要,信貸管理體制與信用社業務需求之間矛盾突出,是當前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必須直面的又一個挑戰。
二、湘西州農村信用社小微信貸存在的問題
湘西州農村信用社下轄1個辦事處,8個縣級聯社,211營業網點,網點遍布湘西州各鄉鎮,多年來在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積極踐行發展小微信貸的社會承諾。截止2011年末,全州農村信用社資產總額達到139.6億元,其中各項貸款余額達到77.77億元;負債總額達到136.46億元,其中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29.67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達到3.14億元。存貸款總量均在全州各金融機構中排名第一。發展中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大輕小,偏離小微根本苗頭顯露
自2003年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以來,在生存和發展的夾縫中前進的農村信用社,迫于生存和績效考核的壓力,不得不優先選擇項目發展前景好、經濟實力雄厚、風險相對小、政府支持的項目進行放貸。而小微貸款作為政策要求的項目只是勉強維持,逐步形成了縣級法人信用社“以城養鄉”,鄉鎮信用社小微信貸展開不理想的局面,呈現出商業化、偏離小微信貸的發展勢頭。從表一可以看出湘西州0.01-5萬之間的貸款占比為14.22%,不足貸款總量的1/5;50萬元以上的貸款占比達到了48.12%,差不多占據了一半。500萬元以上的貸款占比達到了20.22%;重大輕小的信貸發展苗頭開始顯現。
(二)創新不足,信貸品種單一
近年來,受到穩健的貨幣政策和資本管理的約束,各商業銀行緊縮了在縣域金融市場的信貸開發力度,農村信用社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期。民族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由于資本實力薄弱、歷史負擔沉重和經營體制的落后,在這一階段采取的經營策略是專注快速,實現企業盈利,側重市場份額的絕對增長。該策略延續了以往的經營模式和管理體制,忽視了信貸產品的研發、創新和品牌化建設,直接導致了創新能力的不足。其中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信貸品種單一,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湘西州大部分農村信用社的信貸品種都局限于抵押貸款、擔保貸款和信用貸款等幾種方式。貸款品種的區分通過貸款的額度進行,貸款風險的防控通過是否落實不動產抵押來判斷,對信貸產品創新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信貸產品創新的力度和深度不夠。
(三)體制改革滯后,經營思路有待改變
產權制度的設計缺陷阻礙了湘西州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發展。目前湘西州為合作制基礎上的縣級法人體制,產權關系模糊,權利約束機制缺失,管理體制滯后,阻礙了小微信貸的發展壯大。而農村信用社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經營思路偏差,忽視了市場定位和管理體制的建設,導致了在與完成了事業部制和流程銀行改造的商業銀行競爭中,處于下風。如果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不能認識到其中的不足的話,不能堅守好“三農、小微”這塊根據地的話,作為資本實力弱、議價能力差、產權制度改革滯后的“小法人”,將面臨很大的發展危機。
(四)管理方式粗放,專業隊伍建設滯后
調查發現,目前農村信用社在信貸管理制度上,能夠嚴格的執行貸前調查、貸時審查,但是對于貸后的檢查很難落實到位,普遍流于形式。在信貸客戶的管理上,由于信貸客戶經理綜合素質偏低,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相關知識,無法對客戶提供的財務報表、生產數據、銷售情況、市場前景等進行專業分析,導致在信貸管理上方式過于粗放。低學歷、高年齡、專業知識欠缺等結構性失衡是目前湘西州農村信用社客戶經理人員結構的現狀。如何讓客戶經理隊伍專業、高效、穩定的運轉,是目前湘西州乃至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面臨的另外一個新挑戰。
(五)業務開展力度不夠,市場占有率低
首先信貸客戶覆蓋面低,根據表1顯示目前全州農村信用社信貸客戶總數為8.73萬戶,占2011全州總人口71.84萬戶的12.15%;其中企業客戶492家,占2011年底全州實業企業8064家的6.1%,信貸客戶覆蓋面較低。其次,信貸產品品牌效應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信用社專注小微信貸,但是小微信貸的品牌效應確不顯著,廣大客戶只知道信用社發放小額貸款,但卻不知道如何去、找誰去申請貸款。
三、湘西州農村信用社發展小微信貸的對策
(一)明確市場定位,堅定經營思路
湘西州農村信用社在市場定位中必須牢牢緊扣“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堅定發展小額信貸,服務縣域經濟,支農支小的經營思路,緊緊抓穩小額信貸這塊蛋糕。要充分利用自身“點多、面廣、靈活、高效”傳統優勢,發揮經營農村市場上積累的“熟人”和“地緣”優勢,和農村信用社深入人心的“農字”品牌,改變傳統粗放的管理策略,克服自身資本實力弱、議價能力差、抗風險能力低的劣勢,增加小額信貸的資金投入,努力把農村信用社打造成為“社區型銀行、零售型銀行、中小企業的銀行和老百姓自己的銀行”。
(二)創新小微信貸服務體系
湘西州農村信用社原有的“粗放式”的信貸服務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專業化的市場競爭需求,要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創新小微信貸服務體系。第一,轉變工作作風。由原來的等客上門到上門服務。由于小額信貸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客戶無法提供完整的財務表報、有效的抵押、擔保,客戶經理在調查的過程中,需要多次進行交流,決定了客戶經理的工作作風必須務實。第二,整合信貸資源,更新小微信貸技術。農村信用社必須整合現有的信貸資源,細分職能機構和客戶經理隊伍,設立專門的小微信貸部。建立貸款權限分級審批制度和風險審查制度。第三,細化產品品種,創新信貸擔保方式。針對目前農村信用社產品品種和擔保方式單一的問題,要通過“掃街”進一步細化目標客戶,摸清目標客戶的資金需求特點,重分析、輕抵押,重信用、輕擔保,創新擔保方式,建立基于客戶需求的產品品種。第四,簡化信貸手續,降低融資成本。農村信用社要充分發揮“靈活、高效”的優勢,根據客戶的經營項目、歷史信用、對信用社貢獻度等適當簡化信貸手續。同時信用等級高的客戶適當的免除評估費、咨詢費等,降低客戶融資成本。第五,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增強客戶經理團隊執行力。農村信用社要重視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聘請專業咨詢公司對員工的專業技能、操作技術和服務水平等進行指導,同時可建立“內訓師”制度,通過選拔客戶經理當中的優秀者兼職內部培訓師。第六,完善客戶經理激勵機制,實行多勞多得。針對小額信貸的特點,在客戶經理的激勵機制的設計中,要重點考核業務筆數,考核客戶經理的客戶存量,實現差別化薪酬機制,激活客戶經理團隊創造力。
(三)完善風險管控體系
湘西州農村信用社要著力打造小微貸款的全流程風險管理體系。一是在客戶營銷和準入環節,選準營銷重點,明確客戶準入標準,從源頭上控制風險。在現場調查環節,落實雙人調查制度,不斷提高調查人員的信息篩選識別能力。在審查審批環節,試點推廣單人審批、會簽審批等審批模式,著力提高審查審批人員分析能力,確保業務合規,決策科學。在貸款支用環節,嚴格落實放款條件,加大信貸資金的支付管理,加強對資金流向的監控。在貸后管理環節,建立后評價機制,提高貸后檢查頻次,豐富貸后檢查內涵。二是發揮部門條線間的監督制衡作用,建立跨部門的風險防控機制。充分利用部門合力,發揮“三道防線”(信貸部門、審計部門、風險部門)的作用,做好風險防控。小微企業貸款經營部門堅持審慎合規的經營理念,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平衡好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的關系。審計部門適時開展業務審計,抓好重點業務、重點環節的審計工作。風險部門做好風險監測,適時開展現場檢查,做好風險預警和提示。三是注重小微企業客戶的單體風險和行業系統風險管理。依托信貸業務系統建立數據統計制度,注重定量風險管理技術的開發使用,分析小微企業經營發展趨勢,對于出現重大不良苗頭的小企業,及時做好退出工作,防范小微企業信貸單體風險。做好行業系統風險的分析管理工作,防止行業授信過度集中,進而引發行業系統風險。
(四)協調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中國小額貸款協會曾把中國的小額貸款業務分為兩種,10萬元以上的屬于商業性小額貸款,10萬元以下的屬于公益性小額貸款,按照這一分類,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基本上是屬于公益性小額貸款,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的方法來消除貧困。這一現實決定了農村信用社面臨的客戶群體風險較高,因此,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協調,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武漢大學銀行管理研究所.小微企業貸款難問題的中國式解答——對國內金融機構小額貸款的調查報告[J].武漢金融,2012(05).
[2] 胡旺璉. 民族地區農村商業銀行利潤來源渠道分析[J].民族論壇,2012(20).
[3] 胡曉媛,劉彬彬,石晶.小額信貸業務情況的調查與思考-農村信用社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