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多數的課堂仍是以老師的問題為核心組織教學,對學生的問題重視不夠,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難以落實生本為主。語文課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根本目的是確保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滿足學生需要,誘導學生敢問
好奇是探索的原動力,敢問的課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課堂。要讓學生永遠保持對世界的驚奇和追問,就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使“問”真正起到“靈性啟動”的作用。很多教師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那就是把自己所設計的每一個問題講清楚、講透徹。這樣,連學生提問的時間與機會都難以保證,又何以讓學生養成“敢問”的習慣?因此,一要轉變觀念,確立以生為本的指導思想,通過少講或者不講,騰出時間讓學生提問,為學生提供“問”的時間與機會。二要注意及時鼓勵。尤其是對學生的不同想法,更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努力將每個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氛圍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見仁見智,既有共同的提高,又有不同的收獲。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逐漸養成“敢問”的習慣。
二、教給提問方法,指導學生會問
(一)抓住“題眼”,抓準“詞眼”,提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題眼”,找準“詞眼”,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發問,容易提出關鍵性的問題。如教學《窮人》一課,我指導學生抓住“題眼”——“窮”字,結合初讀,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多能提出“文中的窮人指誰?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出窮人的‘窮’”等問題。在啟發引導之下,有的學生就提出:“這些窮人,真的窮得一無所有嗎?”這一個問題“含金量”更高,直指課文的主旨所在。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指導,就能逐漸改變學生所提的問題比較虛泛、零碎的毛病,形成提關鍵性問題的能力。
(二)針對含蓄處,認真剖析,提深思性的問題。立意深刻的文章往往有一些意思比較含蓄的句子,理解起來有難度,但真正弄懂了,對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表達特色又很有作用。在教學中抓住這樣的含蓄處,引導學生深入剖析,學習提深思性的問題,有助于培養思維的深刻性。比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蘇教版第10冊)第3自然段,寫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入獄受了酷刑。但是,作為重點段,課文并沒有詳細地描寫司馬遷此刻內心的痛苦與掙扎、迷茫與困惑、抑郁與慨嘆、悲憤與感慨、無奈與哀婉、脆弱與堅強、絕望與堅定,所有的感情,都融在短短的一句話里——“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句話提問題,學生提出了“司馬遷‘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我就在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方面作“導航”:“如果你是他,你此時還有怎樣的感受?”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對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后的復雜心情以及忍辱負重、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情感有了較為深刻的感悟,而且鍛煉了提深思性問題的能力。
(三)緊扣思路,理清線索,提牽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理清線索,學習提牽動全篇的問題,易于把教學往縱深方面引。教學蘇教版第12冊《孔子游春》一課,我扣住“水”這一線索,引導學生設計問題:“浪漫的泗水美景讓人賞心悅目,浩蕩的泗水撩起了孔子飛揚的情思,他便有了這段充滿智慧和靈性的宏論。你讀了他的宏論又產生了怎樣的問題呢?”學生就提出了“孔子是怎樣談水的呢?孔子僅僅是在談水嗎?”這兩個牽動全文的問題。老師接著引導:“我們提問時不僅要抓住文字,還應該抓住標點符號。”經過點撥,學生馬上提出了:“善施教化后面有個省略號,省略的是什么?”于是,教學引向了縱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把省略號省略的內容寫出來。這樣,學生由“談水”到“議水”再到“寫水”,層層深入地體驗、感悟、提問,學生思維語言都得到發展。
(四)找準聯結,著眼導讀,提遷移性的問題。從導讀的角度,從促進學生訓練的目的出發,引導學生抓準知識的聯結點,提出便于學習遷移的問題。如在學習《詹天佑》時,我提出:“這是篇典型的寫人的文章。大家先回憶一下,寫人文章應該提什么問題呢?”學生就提出了:“詹天佑是怎樣的一個人?文中用哪些具體事例表現他?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安排結構的?”這樣就引導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寫人的文章,把課內外獲得的寫人的語文知識自覺遷移進新課文的學習。學生所提的三個問題對于全文的把握無疑是把準了方向。因此整節課,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學生學得主動而高效。同時,學生也進一步掌握了學習寫人課文的方法。
(五)抓住矛盾,尊重個性,提漸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問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要引導學生抓住矛盾,學習提出漸深性的問題。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我引領學生理解談遷書稿被偷后的狀況,有的學生就提出了“20多年的心血轉眼間化為烏有,此時的談遷會怎么做?怎么說?怎么想呢?”我尊重學生,給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去豐富和內化,讓學生的嘴動起來,心動起來,感情動起來,由一個問題產生了更多更深的問題,將思維引向漸深:“厄運來臨時談遷內心有怎樣的掙扎”“他最終如何能戰勝厄運?”“還有哪些跟他一樣經歷的人?你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么?”學生與主人公感同身受之時,激情被點燃了。在這樣的一種提問的“場”中,他們儼然是一個個談遷,在演繹著那種痛徹心扉的絕望、無助、悲傷、悲哀、痛苦……這時的孩子可以說是全情投入的,真摯感人的。
三、分步要求、分步指導,促使學生樂問
(一)分步要求,指對不同年段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不能把學生的提問當成一種形式、一種過場、一個教學環節,而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置學生于“憤”“悱”的狀態中,通過扎扎實實的訓練,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有一定水平的問題。開始要積極鼓勵,讓學生敢問;接著要循循善誘,使學生能問。在此基礎上,要教給方法,啟發學生能夠提出“含金量”高的問題,提高問題的“質”,引導學生有根據、有目的、有深度地提問,把問題問到點子上。最后還要引導學生把提問變成一種自能學習的方法和習慣,以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
(二)分類指導,努力提高全體學生的提問能力。在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訓練中,要分類指導。孩子們的水平不同,問題亦不同。教師要特別重視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得、有所悟,都能在不同的層次上提高自己。值得注意的是,要克服學生問歸問,老師的教學另搞一套的做法。充分利用學生問題,根據課堂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預設,以激勵和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其自主鉆研、思考、探究的意識,讓課堂充滿張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五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