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晚飯,帶著5歲的兒子出去散步,過馬路的時候,為了安全,對兒子說:“仔仔,來,爸爸攙。”可兒子怎么也不愿意讓我攙著,非要獨自過馬路。我只好左顧右盼,緊緊地跟在后面。
第二天,我又和兒子出去散步。我靈機一動,對兒子說:“仔仔,攙著爸爸,這么多汽車,爸爸好害怕。”沒想到兒子非常高興,緊緊地攙著我的手,自己還左顧右盼,嘴里嘟嚕著:“爸爸,別害怕,有仔仔呢。”……從那以后,每次過馬路、上下樓梯,兒子都會主動地攙著我,對我說:“爸爸,有我攙著你不用害怕……”
沒想到,變“爸爸攙”為 “攙爸爸”會有這么神奇的效果。這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又有什么啟示呢?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課堂:老師為了“節約”時間,滔滔不絕地講著,學生“若有所思”地聽著,偶爾被提問到的學生才能說上幾句。
我們也經常聽到老師這樣的抱怨:“這題我都講了幾遍了,你怎么又做錯了?”
這就是現在課堂的真實寫照:老師說得太多,做得也太多,總是這個“不放心”,那個“再講一遍”。可知道兒童的世界,是要放手讓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探索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沒有用心學,老師講N遍都是徒勞的,這也是很多老師抱怨的“我都講了幾遍了,怎么還不會”的原因所在。
從“爸爸攙”到“攙爸爸”的轉變,體現的是理念的變化:被動向主動的變化。我們應該認識到,“教”是為了學生“學”,而“學”才是主體。學生不主動去接納,缺乏創造性地“學”,教師是沒辦法包辦的。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習,不要怕學生出錯,要相信學生是在不斷“摔跤”的過程中學會“走路”的。而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
德國的大哲學家尼采把人的精神狀態用動物來比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狀態像駱駝。用他的話來說有90%的人就像沙漠里的駱駝,駱駝在那么嚴酷的條件下,它自己并不想向前走,它被駝人打著,拽著向前走,它的心理狀態是被動的。用語言表述是:“你應該。”另一種狀態叫“草原上的獅子”,獅子在追捕獵物時是處于主動狀態,用語言表述是“我能夠”。這是孩子在學習時的正確狀態。中國現在的孩子有90%以上就像沙漠里的駱駝一樣,是被動地、艱難地在學習。被動學習不符合腦力勞動的規律,當然很難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擺在了我們每一位老師的面前。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興趣濃厚,求知愿望強烈,學習的效果也最佳。因此教學中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的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的學習。
因此,我們要舍得“放手”,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展示、交流。“展示”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是學習成果的最直觀的暴露方法,是教師進行學情調查的直接途徑,是教師課堂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獲得學習情感支持的化學分子。高效課堂可以說是一種“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離魂寡居”,課堂就會變得“灰冷陰暗”,沒有展示的課堂是沒有溫暖、力量和活力的課堂。
讓學生展示,一開始學生可能“支支吾吾”、“啰啰唆唆”的講不好,似乎會浪費一些時間,這也是有些老師舍不得讓學生展示,急不可待地“親自”來講的原因。而這時我們必須舍得“浪費”時間,讓學生去自由地展示。“蝴蝶破繭”的道理大家都懂,性急的好心人用剪刀去幫忙,結果又會怎樣呢?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現欲,惟有這樣,才能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以及思考的時間。如今學生在課堂上缺少的不就是“表現機會”和“思考時間”嗎?
學生能夠經常說:“我想……我要……我能……我來做……我還有……我認為……”這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標志,要達到這樣的狀態,教師就要舍得放手讓學生去展示,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好老師不應“奉送真理”,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