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教學中如何通過朗讀,再現(xiàn)文本中的世界?如何把握朗讀的基本方法,真正做到讀出感受、讀出感情?筆者認為,要注意下面兩點:
一、精選練點,優(yōu)化朗讀指導(dǎo)的方法
當前,不少的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指導(dǎo)方法單調(diào)、機械、生硬、“格式化”,諸如“請帶著憤怒的感情讀”“請帶著高興的心情讀”等隔靴搔癢的引導(dǎo),導(dǎo)致朗讀不能溶“導(dǎo)”“練”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著實令人擔憂。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需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在朗讀技巧上做必要且適當?shù)闹笇?dǎo),每次訓練要有個側(cè)重點。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諾曼底”號遇難記》,是一篇難得的朗讀訓練的佳作。我側(cè)重抓住人物語言,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朗讀指導(dǎo)。以下是本課進行朗讀訓練的一段教學實錄:
師:咱們先來看第一個畫面(船長大聲吼喝)。自由練讀后面的話該怎么讀?誰能為大家首先朗讀。(指名讀)
生1(朗讀):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曇艉茼懥粒?/p>
師:你為什么要如此大聲地讀?
生:因為此時諾曼底號人聲嘈雜,亂得不可開交,所以必須是大聲吼喝。
生2(朗讀):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曇艉芗贝伲?/p>
師:這時候,你為什么讀得這樣急促?
生:因為當時情況危急,刻不容緩。
師:咱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在這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哈爾威船長就說了簡簡單單的這四句話,一定很重要,大家要讀出它的重要來。
生(朗讀):全體安靜,注意聽命令!
師:船長這是在——
生:組織救援工作,并且安撫人心。
生(朗讀):把救生艇放下去。(聲音不太堅定有力)
師:哈爾威船長這又是在做什么?
生:這是指出了逃生的辦法和措施。
師:面對這樣鎮(zhèn)定自若、臨危不懼的船長,該怎樣讀出來?(生再讀,有力量了。)
生(朗讀):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
師:從船長安排的逃生次序,你感受到什么?(保護弱者的觀念)
生(朗讀):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ɡ首x時,沒有突出重音“必須”“六十人”。)
師:(出示第10自然段)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這里為什么將數(shù)字詳細呈現(xiàn)給我們?
生:是想告訴我們哈爾威船長一心想的是別人,唯獨忘了自己。
(出示14段)實際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
師:讓我們一起讀這一段,讀出我們的感動。(在多重朗讀中,感受人物的偉大形象)
生(朗讀):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ńK于讀出了重音“必須”“六十人”)
當然,朗讀的形式是紛繁多樣的,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qū)W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dǎo);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nèi)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特點與實際需要,精心選擇訓練點,采用得當?shù)姆绞?,進行朗讀指導(dǎo),才能有效提高朗讀教學的效果。
二、把握內(nèi)涵,在反復(fù)誦讀中提升語感
準確地把握作品內(nèi)容,透徹地理解其內(nèi)在含義,是朗讀時形象再現(xiàn)內(nèi)容的前提和基礎(chǔ)。我們必須浸泡在課文里,慢慢滋養(yǎng)自己,使自己的語言能夠與文本發(fā)生共振,使自己的情感與文本情感吻合。然后再引導(dǎo)學生深入課文,將文本的文字形體轉(zhuǎn)化為有聲言語,在“咀嚼”和“玩法”文本言語聲音形態(tài)的過程中探究文本的“味”——情味、意味和語味。如北師大版教材第七冊第十單元格魯吉亞童話《一枚金幣》,細讀此文,在反復(fù)與文本的對話中,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個“掙”字在課文中竟然出現(xiàn)了15次。為什么?“掙”的意思說起來很容易——通過勞動獲取回報。這個詞又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但學生年齡小,少有掙錢的經(jīng)歷,對父母“掙錢”的辛苦是理解不到的??磥硪寣W生感受金錢里包含的是勞動的價值,“掙”這個字有點品頭。正是有了這樣準確透徹的解讀,我進行了這樣的朗讀教學指導(dǎo):
師:出示父親的話語(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來說:”……一文錢也掙不來?!保?/p>
(生讀)
生查字典,理解“掙”的字面意思。
生帶著理解再讀父親的話語。(稍微讀出了父親對兒子的失望)
師:出示前文寫父親省吃儉用,兒子花錢如流水的相關(guān)語句。
(生對比讀,談感受。)
生帶著解讀后的感受再讀父親的話語。
顯然此時學生讀到這個“掙”,分明感受到了年老體弱的父親對兒子的失望、無奈和傷心,對自己沒能讓兒子學習掙錢的本領(lǐng)而深深懊悔,還有,對兒子未來的深深擔憂。
這樣來回往復(fù)品讀“掙”字,讓學生讀懂了父親的心——人要勞動、要學會自立。
再出示兒子的話(兒子受不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卻把它扔進火爐里去燒!”)
師:讀到這個“掙”,我們會聯(lián)想,兒子的這枚金幣是怎么掙來的?
生聯(lián)系“當牛做馬”“苦差使”這些相關(guān)詞和前文,想象出兒子干了哪些苦活,受了哪些罪,通過合理的想象學生讀到了“掙”后面意思:兒子的一番艱辛、一種不被認可的委屈、一次對金錢從未有過的珍惜和尊重。
實踐告訴我們,語文知識的介入,有利于對文本內(nèi)涵的把握,也有利于提高語感形成的效率與質(zhì)量。特別是在語感形成的初期,語識的作用更加顯著,后來語言漸漸進入語感的狀態(tài),是因為種種原因語識在多次的運用中已經(jīng)自動化,或者說語識已經(jīng)融入了語感。
總之借助作者的文字表達,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才能真正獲得對文本的“發(fā)現(xiàn)”,形成自己對文中內(nèi)容的正確清晰的認識和體會,也才能讀出感受,讀出感情。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zhèn)毓英中心小學?搖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