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探索科學教學改革的新路徑、新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發揮科學課得天獨厚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一、放飛心靈——邁開創新步伐
課堂上,筆者不僅努力營造平等、和諧寬松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還經常借助講故事、做游戲、做實驗、變魔術等,讓學生產生想弄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想法,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如:上《了解空氣》時(出示魔術活動材料:盛有八成水的水槽、透明塑料杯、乒乓球各一件),把乒乓球放在水槽里,然后把塑料杯倒過來,罩住乒乓球往水里壓,當把杯子全部壓入水里后,讓學生猜一猜,乒乓球會在杯子的哪個部位。大部分學生猜測乒乓球會浮起來。當出現了乒乓球沒浮上來的現象時,學生們十分驚奇,問題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為什么乒乓球留在了杯口?這里有什么奧秘?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被激發了,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了,成為后繼學習的動力,為下一步的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
二、拓展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科學探究雖然強調動手實踐,但更應強調動手前動腦。畢竟,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探究中猜測、制訂計劃,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在與同伴的對話和交流中相互質疑和評價,最終得出結論和報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陳述……這一切,都是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才能完成的。因此,教師要善于關注學生的思維,善于創設情境,制造懸念,激發矛盾,讓學生的思維在爭辯、質疑、困惑中撞擊、觸動,往往能使學生在一個個鮮活的探究活動中養成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增加思維的深度,拓寬思維的廣度,提高思維的嚴密性,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如:在引導學生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時,學生們對“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分別做出了不同的假設。有的認為線圈多,磁力就大;有的提出干電池個數越多,磁力就越大;還有學生覺得鐵釘越大,磁力就越大……對于學生的所思所言,筆者沒有做出簡單的評價而是引導學生思考:究竟誰的猜想對呢?這時學生不得不思考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觀點。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必然會思考:哪些條件需要改變,哪些條件必須保持不變。在考慮控制變量時,學生不僅想到了串聯干電池的個數、鐵釘、線圈的纏繞方法都要保持不變,甚至想到了最好每次都用新的電池,用電磁鐵吸大頭針的方法也要一致。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對比實驗方法,明確了實驗的目的與注意細節。
三、凝聚智慧——提高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交流討論融學生的聽、說、思和教師的點撥、示范、評價于一體,是一個開放式、綜合性教學環節。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性格特點和情趣愛好不同,他們在思考討論同一問題時,自然會形成不同的看法。通過交流互動,他們會得到各種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交流互動過程中,學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達自己的見解,聆聽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與爭辯,學會不斷地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如:《做個太陽能熱水器》教學中,筆者大膽放手讓學生經歷“設計方案——交流討論——完善方案”的探究過程,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為保溫集熱最好用密封較好的盒子,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貼在開口處;為吸收更多的熱量,可以將盒子外面也涂成黑色;將盒子擺成與陽光垂直的角度;可以用放大鏡聚光;用鏡子反光……經過激烈的交流討論,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不僅能借鑒他人的方法,還能在他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四、嘗試創造——體驗創新樂趣
科學教育應讓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如,在學生學習動物與環境的關系后,開展“探究蚯蚓的秘密”活動。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查閱資料對蚯蚓的生活習性有了全新的認識,多個學生發表了與蚯蚓有關的實驗小論文;學習了指南針以后,學生就發明了帶指南針的校徽,并榮獲了泉州市青少年創新大賽二等獎;學習了植物的繁殖后,就帶領學生進行紅薯“直插、斜插、葉片密插”等多項對比實驗,來研究紅薯的扦插技術。這樣,打破時空的界限,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創造,在創造中學習,體驗成功的樂趣,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三實驗小學〓本欄目責任編輯:黃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