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忝列一區級賽課評委,聽了近10節高年級的閱讀課。比賽采用同課異構的方式進行,老師們分別執教了《煙臺的海》和《三亞落日》兩篇課文。教者的自身素養都很優秀,加之背后團隊的精心打磨,課堂呈現很精彩,讓我學習到了很多。
老師們共有的一個表現也引發了我的思考,那就是他們都通過板書的形式呈現了文本所謂的表達方式。如《煙臺的海》,教者大多呈現的是“人景結合”“比喻生動”“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先景后人〓人景交融”等,而《三亞落日》則是“比喻擬人”“情景交融”“巧用修辭”等。
認真審視老師們的做法,似乎是受了課標的影響,因為課標里在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明確寫著——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從這里不難看出,“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是高年級閱讀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是,我們該如何引領孩子關注,又該關注“哪些”呢?老師們這么做就很好地落實了課標的精神?
靜心思考,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吧!且不說老師們總結出的這些所謂的表達方法是否準確,關鍵是否每閱讀一篇文章都要總結出幾條表達方法?我看未必!寫景類的文章哪一篇不是情景交融、巧用修辭?對于六年級的孩子而言,有了四五年級閱讀《九寨溝》《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等基礎,他們對于寫景類的這些基本的表達方式早已爛熟于心了吧!閱讀此類文章,如果僅僅引導孩子關注所謂的“情景交融”“巧用修辭”,這只能是在重復昨天的故事,孩子們的閱讀能力是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提升的。再說,表達方法應是多方面的,如果僅在語言上兜圈子,顯然太過窄化了吧。
教學這兩篇課文,不趕時髦,不貼標簽,就讓學生按照以前學過的方法自主閱讀,自己去感受景物特點,自己去領悟作者將景物特點寫具體、寫生動的方法會怎樣?當然,在此基礎上,不忘讓學生討論討論“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寫,而先寫冬天的海?”引導學生比一比“懸”“挨”等字的精妙,揣摩揣摩《煙臺的海》中的兩個“撲”字的細微差別,《三亞落日》中“擔心”“生怕”等詞所表達的情感,孩子們應該會收獲更多吧!
過猶不及,關注表達是必需的!只是,如果讓“關注表達”成為形式,成為自己體現領悟課標精神的標簽的話,這樣的關注,不要也罷!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方洲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