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與一學者閑聊,談到2008年的某天,我準備從廈門搭機前往濟南參加生命化教育研討會。當時遇到飛機晚點,在兩個小時的等待過程中,我和同伴煩躁不安,不時起身東走西瞧。這位學者告訴我,那一天他也剛好要前往濟南,從福州機場出發。有意思的是,飛機同樣晚點兩個小時。他告訴我,這兩個小時里,他一點兒不覺得煩躁,拿出書來安安心心地閱讀。同樣是飛機晚點,同樣是兩個小時,我與他的表現相比,顯然是屬于兩種不同的境界。
回想我們的教育,也存在著類似的這兩種境界。因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很多學校的教育顯得浮躁、急迫,甚至是不安,這與真正的教育,也就是從容、實在、平靜的教育相距甚遠。想起老子說過的一句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我把它借用為:真正的教育若烹小鮮。小鮮,即新鮮的小魚。烹出來的小鮮要鮮嫩可口,一是要特別講究火候,不溫不火,細細烹飪、調理;二是特忌諱急功近利,要有耐性;三是特講究不能大翻大炒,也不能常翻常攪。真正的教育就應該像烹小鮮一樣,慢功細火,不急躁,不折騰,不翻來覆去,從從容容,實實在在。
在學校的管理中,我們是不是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者采取這樣的做法:在某些項目或某一領域上搞突擊,讓學校盡快出成績;舉辦一些規模大、場面大的活動,造造學校的聲勢。幾番下來,學校的影響力也許增強了,但熱鬧之后,我們似乎也會陷入深深的思考:這些做法給學校、老師、孩子留下了什么?這些做法會不會太急功近利?會不會太操之過急?會不會太折騰?會不會太焦慮?
真正的教育要立足于自己的實際慢慢來。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慢的、系統的、長期性的工程,我們需要的是一點點地積蓄力量。在外部環境攀比成風、浮躁喧囂的境況之下,學校需要的是定力,積極追求一種“烹小鮮式”的境界。當然,學校教育除了自身的定力外,我們也渴望外部的支撐。現在很多學校顯得很浮躁,多半是受到校外世界的“傳染”,畢竟學校不是真空。各級的檢查多、評比多、活動多,這“三多”不僅使學校經常疲憊不堪,而且使學校常常處在急躁、焦慮之中。學校要真正地享有“烹小鮮式”的教育境界,還是要大聲地呼吁校外的世界少一些折騰,少一些“花花綠綠”,少一些急功近利,讓學校能夠多一份從容,多一份平實,多一份優雅。
(作者單位:廈門市同安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