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即時作文,是學生通過接觸現實社會,觀察生活萬象,在認識、情感、思想等方面有了新發(fā)現、新體驗,達到新境界后立即把當時的見聞、感受、想象等記錄下來。“即時作文”具有即時性、生活性、情境性、趣味性、偶發(fā)性等特點。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寫“即時作文”呢?
一、尋找“即寫”契機,培養(yǎng)“即寫”習慣
1.巧抓時機,有感而作。有一次上語文課前,我見一同學在玩“悠悠球”,便隨口說道:“你的悠悠球真好玩,借我看看!”周圍的同學立刻興奮起來,紛紛把悠悠球往我手里塞,我笑笑說:“這么多悠悠球,我卻只能玩一個。要不你們先介紹介紹,我覺得哪個有趣,就先玩哪個。”緊接著鈴聲響了,我就讓同學各自介紹自己的悠悠球,介紹其外觀、功能及喜歡的原因等,沒有悠悠球的同學則要認真傾聽。最后,我讓大家寫一篇介紹自己或別人的悠悠球的作文。一節(jié)課下來,同學們不僅認識了很多悠悠球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完成了一次即時作文。我想,當自己表現出對悠悠球的極大興趣時,便和學生有了共同語言,師生間也就有了交流的欲望,形成了一種心理交際場。在這樣的氛圍下,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他們的興致就特別濃。最后再讓他們將所說所想、所見所聞記下來。這樣的即時而作,自然真切,學生興趣盎然,寫真話,抒真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參與實踐,做后即寫。小學語文課本中安排了不少的實踐活動,小學生普遍對這些活動感興趣。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先參加活動,然后再把活動經過說一說,把認識體會議一議,最后再寫下來。那是一節(jié)語文課。上課伊始,我便問學生:“同學們,今天是什么日子?”“國際三八婦女節(jié)!”全班幾乎是異口同聲。“你們準備怎樣慶賀媽媽(或奶奶)的節(jié)日,表達對母愛的感恩呢?”話音剛落,小手雨后春筍般地舉起,有的說要親手為媽媽做一張漂亮的賀卡,有的說要幫媽媽做家務,給媽媽一個驚喜……于是我便和他們一道,精心設計要送給媽媽的禮物。然后我要求他們選擇恰當的時機將禮物贈送給媽媽,最后將制作禮物送媽媽等過程記敘下來,要具體寫出動作、神態(tài)、內心感受等。其實,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jié)日,有不少是與孩子們關系較為密切的,教師因勢利導,指導其實踐并即時而作,往往會產生較好的效果。
3.創(chuàng)設意境,培養(yǎng)興趣。創(chuàng)設意境,把現實生活引進作文課堂教學,拉近了生活、學生、作文三者之間的距離。創(chuàng)設的情境一般來自現實生活,但必須用心設計,做到操作性和趣味性相結合。那天我本來想教寫人文章,又覺得太唐突。于是在班級倡議:同學們,我們班要舉行一個“最受歡迎的好朋友”評選活動,活動的內容和要求是:請同學們選擇一位自己最了解、最喜歡的好朋友,把他做過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寫成文章,并且推薦給同學們,同學們細讀后再投票評出最受歡迎的一位。得票最多的前十位,被授予“最受歡迎的好朋友”,同時推薦者也相應獲得“最佳推薦者”稱號。同學們一聽,興致就來了,便迫不及待地動筆寫。創(chuàng)設這樣的意境,學生的習作熱情高漲,即時而作,往往能寫出較好的作文。
4.自由想象,捕捉靈感。我們所說的即時作文是否單指寫實作文呢?當然不是,只要教師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由自在地幻想,同樣可以讓學生即時而作。有一次,我在教室的門口撿到了一張十元的紙幣,于是我進教室后就借題發(fā)揮,讓學生由老師撿到的這一張紙幣展開聯想,寫一篇習作。沒料到學生寫出了許多充滿豐富想象的佳作——《十元紙幣的哭訴》《十元紙幣流浪記》《主人,你為什么丟下我》《一次有趣的旅行》……
二、即寫即改,激發(fā)熱情
我們知道,學生習作完成后,大都迫切希望老師能及時批改,迅速得到信息反饋。可很多老師批改作文,往往一拖再拖,沒能及時把信息反饋給學生,大大挫傷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因此要提倡即寫即改。這樣,學生“即時而作”,教師“即時而改”,如此良性循環(huán),不斷激發(fā)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為了提高批改、講評的實效,教師可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特別是要在時間上予以保證,力爭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批和評。批改和評講時要講究策略,多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哪怕是一個詞語、句子用得好,也要給予鼓勵。對于習作不盡如人意的同學,則要給予足夠的寬容與期待,并幫他指出努力的方向。這樣就能充分利用情感的催化作用,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打消習作的顧慮,讓學生對習作更有信心,更有成就感,從而產生習作熱情。此外,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也應即時展示,可以在班級、學校展覽,也可以推薦給校內外的作文刊物發(fā)表,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
三、鼓勵動筆,厚積薄發(fā)
豐富的語言儲備,多彩的生活體驗,都是即時作文的基礎。而作為老師,并無法全程參與學生的生活。那么,怎樣使學生在教師沒有走進他們生活的情況下,能自覺去發(fā)現、去觀察、去感受、去積累呢?老師應該通過教育手段,激發(fā)學生即時習作的內驅力,讓他們養(yǎng)成即時習作的好習慣。我讓學生設立了一本《每天記一點》,經常性地作摘抄、記錄,主要有這些欄目:1.“百事錄”:讓學生捕捉、記錄校園里、社會上、家庭生活中的點滴小事;2.“四季園”:學生留心觀察一年四季的景象變化,以及不同季節(jié)各種動植物的形態(tài)特點、生活習性等,并即時記錄;3.“自由苑”:主要記錄生活中細小的作文素材,一個好詞好句、一首小詩、一個奇思妙想等。或關注國內外大事,隨時記錄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如關注“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成功對接、“2012年倫敦奧運會”等時事熱點。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內厝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