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應需求——針對性
針對性是指作業設計應從學生實際和認知需要兩方面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的要求以及學生的需求,使其有針對性。提升作業設計的針對性要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水平,及思維特征,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知識,這類習題可以是基本題或分散難點的單一題。
教學四年級下冊的《乘法分配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組基本題:
①(32+25)×4= ×4+ ×4;
②102×58-2×58=( - )×58;
③76×68+ ×32=( ○ )○ ?搖?搖;
④a×85+a×15= ○( ○ )。
我發現:
(a+b)×c=□×□+□×□或a×c+b×c=(□+□)×□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這一內容并不陌生。第一單元的四則運算,學生已從含有括號的計算過程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在三年級“長方形的周長”學習中,周長的多種計算方法中也有所滲透,只是教師還沒有明顯揭示這個規律。立足以上學情分析,筆者把本課主要教學目標定為:通過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并能用字母表示,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在上幾節課,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已經初步具備探索和發現運算律并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經驗。所以,我根據“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這一教學重點和學生“較難理解與敘述乘法分配律”的認知需求,針對乘法分配律的數學本質,設計本組填空題,從填數字到填字母這一提升過程,讓學生在不斷地體驗、感悟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感受乘法分配律這一數學模型的轉化提煉、抽象概括的過程,提升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
二、尊重個性——層次性
每個學生都是靈動的,有自主思維的個體。為了讓學生能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樹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觀念,設計多梯級多層次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體驗到成功。因此,教師應善于增加作業的選擇性、層次感,把作業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例如,在教學“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后,筆者精心設計以下一組星級作業:
用同分母分數加減的法則正確進行計算,此知識點對學生來說,難度并不大,但若僅讓學生的認知停留在這一層次上,就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需求及個性。為此,筆者把作業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題是讓學生立足加減法各部分的關系,用同分母分數的計算法則來解決問題,為一星基礎訓練題,適合一般學生完成。第二題是把計算法則抽象成字母,并在字母和數字的表示過程中,讓學生感悟出分子和分母之間的整數關系,此題為二星綜合題,能提升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適合中上程度的學生完成。第三題看似簡單,卻能考查學生的推理、應用能力,難度較大,適合思維敏捷的尖子生完成。對于這種可選性作業,不同水平的學生往往不會只滿足于一星題或二星題上,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做別人會做的題目,渴望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學生們不斷向三星沖刺的同時,正是他們發揮更高潛能,迎接更大成功的過程。作業有了層次,知識有了坡度,練習有了針對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到實處。同時,學生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力,有了無形的競爭,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也就隨之增強了。
三、關注心理——趣味性
設計作業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作業的樂趣,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學習能力。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的《乘法分配律》,筆者設計了一道習題:四年級25名同學參加廈門國際馬拉松啦啦操表演,學校要為同學們購買一條褲子和一件上衣作為演出服。請幫學校搭配兩套你喜歡的演出服,并算一算學校共需付多少元?
小精靈提示:比一比,想一想,你覺得怎樣計算更簡便?
四年級學生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特別容易關注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他們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積極性也就越強。因此,筆者以近段學生熟悉的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這一生活背景為例,創設了選購表演服和計算錢數,改變原來計算枯燥乏味的現象,把簡算融入生活情境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題目中“25”這個特殊的數可以靈活地用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計算,從而在計算中提升對各種運算定律的應用。這樣富于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引出的練習,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激發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巧妙地滲透“數學源于生活”的思想。
四、凸顯思維——開放性
常見的作業基本上都是條件完備、結論確定的封閉性問題,其解題方法和過程都比較單一。而開放性作業一般沒有現成的算法與確定的答案,要求學生通過假設、猜想、驗證等方法去解決問題。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凸顯開放性,培養學生善于聯想、敢于創新、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思維輻射到與問題相關的一些知識點上。從而開拓學生的創造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教學《真分數與假分數》后,許多教師會根據“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意義和特征,能正確判斷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教學目標,設計如下作業,“下面各數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第①題和第②題雖然都是檢查學生對真假分數概念的掌握情況,但是答案卻不是唯一的,學生必須根據真假分數的特征,把握兩個分數之間分子與分母的關系,篩選符合條件的答案。第③題是一個假分數的抽象過程,學生必須關注到分子比分母多3,從而根據假分數的性質來確定這個分數,這道題包含了函數的變化思想,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思維上的挑戰。應該說這個練習在進行真分數、假分數特征的應用時,改變了單一呈現真假分數判斷,讓學生在抽象的符號中解決問題。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從知識上關注到真假分數的意義及特征,而且促進學生思維不斷提升,做到了知識的掌握與思維的提高并進。
好的作業設計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數學教師不應滿足于教學現狀,應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視作業設計為再創性工作,設置符合學生心智的生本化作業,讓數學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增長知識,展現個人天賦,豐富生活的向導,讓教師設計的“作業”成為“生本”之花綻放的舞臺。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新江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