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我國著名作家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舉國為之歡騰。但文學界的榮耀無法掩蓋科學界的落寞,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2009年曾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科技人才?”我國這位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在臨終前還念念不忘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我國至今未能造就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在世界范圍內的杰出科技人才表示無比的關注和深深的遺憾!
“錢學森之問”像一枚重磅炸彈,在教育界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引起媒體熱烈的討論,“我國的教育怎么了?”“科學界何時才能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徽省的11位教授更是聯名寫了《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的公開信,送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同志,呼吁“只有直面這個疑問,才能為目前中國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尋求解決之道”。這一話題引起了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中小學師生長久而沉重的思考。
我們放眼世界,美國,是世界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上頭號教育強國,精英人才在美國層出不窮,比比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總人口的65%,美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不到5%,而獲得諾貝爾獎卻占到全球獲獎人數的70%以上,這不能不讓人嘆服。多年來,盡管美國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存在一些問題,諸如學生吸毒、墮胎等事件頻發,但仍撼動不了她的教育強國人才大國的地位。
美國的學生往往視野開闊,知識面廣,具備了較多的創新素質和能力。當然,他們這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對寬松靈活的中小學教育。
一、文化知識的傳承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雙軌并行
美國中小學教育倡導的原則是“尊重、民主、科學、自由、差異、實踐”,對學生的尊重是美國教育的根本。美國孩子的學習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愛好。在美國的中小學課堂上,學生可以隨意提問,可以和老師同學任意交流,所以很多問題在協商中得到解決。講究科學是美國中小學教育的出發點,美國的教師認為教學的重點不在于單純地傳授某種知識,而是在于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因此,美國的課堂教學形式是以學生為主的討論式、研究式、合作式,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擴散思維,不斷給學生挑戰自我的機會,激發學生創造的火花。所以,在美國課堂上經常聽到“好”、“很好”、“不錯”、“有見地”等鼓勵性的語言。同時,美國的老師和學生都具有強烈的反思意識,他們認為自己教的不夠,學得不好,這種自我批評的反思精神就是一種講究科學的精神。她推動美國教育不斷前進。
在美國的課堂上,學生或坐或立,甚至有的伏在地板上,有老師同學一起討論的,有查閱電腦翻看資料的,有在黑板上寫寫畫畫的,見到這種情形,請不要詫異,因為美國的課堂是自由和開放的。在這里只要學生從事的是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活動,都會得到老師的首肯與支持。美國中小學教育是講究差異教學的。在美國的學校里,正常的學生實行“選課制”和“走班制”,對于智力、肢體有殘疾的學生實行個別輔導。美國人為了殘疾孩子人格健全發展,一般不贊同他們讀特殊學校,而是提倡跟正常孩子一起讀書,不過學校對這部分學生進行特殊的照顧。如果我們在一間教室里發現一名教師在面向全體學生授課,而另一名教師在專門輔導一名同學,那么這個孩子便屬于殘疾學生,在他達到正常水平之前,他將一直獨享這種待遇。2002年,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簽署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法案》,在美國中小學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和體現。而我們古人提出的“因材施教”和現代的“分層次教學”,在龐大的班額和匱乏的師資面前,似乎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
美國教育是重視實踐的,學校除了基礎性課程以外,還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程,涉及工業、農業、藝術等。此外,課余活動也非常豐富,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到科技館參觀,組織各種Party,郊游、趣味比賽等等,學校還大力提倡學生參加社區義務勞動,即擔任義工。文化知識的傳承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雙軌并行,讓美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家庭作業的布置凸顯創新人才培養的不同追求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吧。
①回家制作一個紙風車。(附上一篇介紹制作過程的文章,要求寫出風車的特點、制作中的想法,以及家長對該制作的評價性文字。)
②寫一篇反映蟋蟀生活習性的調查報告。(同時提交蟋蟀樣本3個,最能反映其習性的照片3張。)
③評價歷史人物拿破侖。(要求附注所查閱圖書的名稱、作者、章節以及頁碼;如果查閱的是網絡,還應提供網址。)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美國教師給孩子布置的家庭作業,大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不設置統一的標準答案、注重解答過程、緊密聯系生活、促使學生自己動手解決。這樣的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自由思考、獨立探索,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作業,美國的孩子想偷懶或者抄襲都很困難。學生為了完成一項作業,有時候不僅要到圖書館、網絡上搜索資料,甚至要到博物館、展覽館、野外觀察和獲取第一手資料,所以,作業都凝聚了學生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老師對作業更是認真批閱,將完成情況記錄在案,作為將來對學生評價的重要依據。
相比美國學生的探究性創新性作業,我們學生的作業顯得那么簡單枯燥,而又機械重復。我國的中小學課程改革,作業的改革應是其一項重要內容。
三、校園內外的細節表現,彰顯中美教育關懷的視角不同
中國講求的是師道尊嚴,教師在學生面前常常表現出一副嚴肅的面孔。
然而在美國,我們卻會時不時地看到跪著和學生交流的校長教師。不少學生個子矮小,遇到問題向學生請教,老師往往會一腿彎曲,膝蓋著地,跪在地板上和學生親切交流。跪下來,不僅可以和學生目光平視,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更能體現師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對孩子的人性關懷。這種情況,置身其中的美國師生是那么自然,沒有絲毫的難為情。在美國教師的眼中,只要孩子有任何需要幫助的地方,都會毫不遲疑地伸出援助之手。
校園內一切以學生為本,校園外對學生的關注也毫不遜色。在美國,如果家長責罵教訓孩子,將會受到輿論的譴責,甚至法律的制裁。《紐約時報》曾經報道過,紐約市皇后區一位華裔婦女因為8歲的兒子沒有做作業,體罰孩子,孩子身上留下了傷痕。第二天,學校老師向紐約市兒童服務管理局舉報了這個情況。當天晚上,警察來到她家,把她的三個孩子一起帶走,送交兒童收養機構。這位可憐的華裔母親不僅要忍受和孩子分離的痛苦,還要花錢請律師幫助她到法庭上索回孩子的撫養權。
這種消息會令很多華裔父母震驚和恐慌,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從小就是這樣被父母管教的,因此很自然地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并不覺得這樣做有什么不妥。但是,美國法律規定,有關政府機構要保護兒童不受虐待和忽略。具體地說,就是要確保父母或法律監護人照顧孩子,不給孩子造成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學校老師、社會工作者或醫生如果發現兒童受到虐待的可疑情況,必須向有關機構報告。否則,他們自己就可能受到輕罪指控,更不要說其他人有傷害孩子的行為了。
即便是在道路上,接送孩子的校車也享有絕對的特權,沒有車輛會與校車搶道行駛,當校車停下,學生上車下車的時候,所有往來的車輛都會停下等待,直到學生絕對安全方可通行。這種情形體現了美國人對未成年人的呵護與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也會潛移默化形成關愛下一代的意識,長大以后自覺不自覺地照著去做。美國的娛樂場所、網吧是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的。
全方位的呵護,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為發展青少年的個性、展開他們想象的翅膀,提供了海闊天空的領域。不受約束的想象才能顯示思維的質量。美國人創造性強,正與他們的教育導向相輔相成,有想象力才會有創造力。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和宇航技術,都是以人的想象力為推動器和潤滑劑的。美國的這種教育思路已使他們在經濟發展和科技創造上取得很大成就。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日莊鎮中心中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