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片段】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
片段1:
課件展示分餅情境圖(如右圖所示)。
師:如果把一塊餅分給兩個人吃,這樣分合理嗎?
生(幾乎異口同聲):不合理。
稍作停頓,一位學生舉手。
師:哪怎樣分才合理呢?你們討論討論吧!
片段2:
情景1:4位學生圍著一塊不算大的蛋糕準備分著吃。
情景2:東東將蛋糕按十字形平均分成4份。正準備吃時又來了4個孩子,每個孩子都要拿到1塊,怎么辦呢?
情景3:聰明的東東又將蛋糕橫截成上下兩層,這樣蛋糕就被平均分成了8份,每個孩子都得到了1份蛋糕。
情景4:這時,又來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很饞地看著他們吃,可愛的小男孩將自己手中的那一塊蛋糕掰成兩半一人一半,這樣每個孩子都能開心地吃了起來。
師:看了這些情景,你們想到了幾分之幾?
【反思】
課堂“生成”的有效性要把握好預設、捕捉和引領(lǐng)三關(guān)。
一、預設——“生成”之基
預設是對學生學什么與怎樣學的目標定位,以及行為路徑的預想。提倡生成,并不是否定與輕視預設。數(shù)學課堂的生成需要教師在課前的“運籌帷幄”。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更談不上生成性。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教師在課前不但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特別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細致地分析學情,才能充分預見學生進入新知學習過程中生長因素產(chǎn)生的可能性。預設越充分,生成指向性越明確,課堂生成的信息資源就越高效。
預設并非把課堂設計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井然有序,讓學生在教師預設好的套路中一帆風順地學習。而是在教師對教材的深度理解,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學情的正確分析等基礎上,給學生思維騰出最大的自由空間,在互動精彩中生成。顯然“片段1”中,教師預設并不充分。根據(jù)分餅情境圖提出“怎樣分餅合理”的問題,本意是要引出“平均分”。由于不當?shù)奶釂?,引發(fā)了另一番的爭論。生活中,由于存在著像主人與客人,愛吃餅與不愛吃餅,大人與小孩等現(xiàn)象,分餅時并非都是平均分才合理,當然就會引發(fā)爭議?!捌?”所預設的情景,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探索時空,為“生成”埋下了伏二、捕捉——“生成”之源
學習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過程。精心預設必然會在師生、生生合作,在對話與碰撞中,生成新問題、新情況。還有可能出現(xiàn)預設之外的生成。在瞬息萬變的眾多不確定信息中,有的合理有效,有的無效,有的甚至是虛假或負面的。捕捉優(yōu)質(zhì)信息,是教師課堂應變能力和素質(zhì)的表現(xiàn),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考驗。除了教師要有很高的綜合素質(zhì)外,還要以教學目標作為引領(lǐng),才能做出去偽存真的判斷。“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要求學生能結(jié)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對這一點,教師要了然于心。當學生出現(xiàn)“片段1”爭論“如何分餅合理”問題時,雖然也有一定三、引領(lǐng)——“生成”之質(zhì)
一要巧妙地“評”。要發(fā)揮評價的調(diào)節(jié)和激勵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好“激發(fā)者”角色,巧妙運用多種激勵性評價語言,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有助于課堂的有效生成。眾所周知,教師風趣的評價語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機智的評價語言,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教師夸獎性的語言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和學習靈感;教師平等性的評價語言,可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關(guān)心。既使生成的信息是錯的,或無意義的,教師也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人際氛圍。當然,注重激勵性評價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放棄對學科應有的要求,而是要講究語言藝術(shù),寓“導”于“褒”中?!捌?”所生成的問題,跳出了預設的框架。此問題對數(shù)學教學意義不大,就不能再讓學生討論,教師要以簡單評價,及時引導學生回到正軌。
二要巧妙地“引”。在交流互動、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活動的雙方都是具有能動性的人,教師在準確捕捉生成后,不能生拉硬套,要順勢而為地引導,關(guān)鍵要導之有法,找準引導的“鏈接應。這種準確抓住本質(zhì)所在,順著學生思維進行點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分數(shù)內(nèi)涵的同時,也成就了后面的精彩,有效地提升了生成的價值。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搖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