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上下文,咬文嚼字
語句間關系錯綜復雜,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虛詞,最實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讀懂前、后句子,挖掘語句間的關系,從而理解詞語。如《海濱小城》一文中“人們把街道打掃得十分干凈,甚至連一片落葉都沒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掃得十分干凈”與“連一片落葉都沒有”的關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換詞比較,咬文嚼字
課文中有許多精妙傳神的詞語,而學生卻不明白作者用這個詞好在哪里。如教《燕子》一課中,“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一句中的“掠”字就是一例。 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掠”字好在哪里呢?教學時可運用換詞法將“掠”字換成“飛”“竄”,再與“掠”字比較,從中悟出“掠”字用得多么準確傳神。一個“掠”字不僅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輕快,也寫出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
分析用法,咬文嚼字
課文中對于一些相同的詞句,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對比揣摩,品出關鍵之處,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番茄太陽》一文中,“溫暖”一詞出現了兩次,但兩處的含義是否一樣呢?一處是“每當看到這一幕,我的心就覺得溫暖起來”。這一處的“溫暖”是作者看到小女孩一家人之間的和睦關愛而產生的感受,那這里的“溫暖”是怎樣的一種溫暖呢?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學生知道作者是一位身患殘疾、孤身一人來到陌生城市流浪的作家,看到這一幕作者心中會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而另一處中的“溫暖”,是作者聽了盲童明明的話,感受到了明明美好的心靈,明明的話讓流浪在外、獨自飄泊的作者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這是生活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