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與德育——一枝一葉總關情
字,要一筆一筆地寫,而這運筆、擺布又蘊涵著無限的哲理,寫就一筆一畫,就像板橋畫竹,一枝一葉總關情。
漢字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載體之一,是漢族人民在千百年來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因而,要讓學生明白,把漢字寫正確、寫規范、寫美觀是每個中國人的基本功,是一種愛國的表現。
漢字的結體規律還可以同做人處事聯系起來,那么,寫字教學同時也是一個育人的過程。比如教學“樹”字時,先讓學生分析“樹”字的結構,可以拆成哪3個單字,然后拿出“木” “又”“寸”3個剪好的字形,讓一名學生像玩積木那樣“拼”字,其他同學評一評:這個字好看嗎?為什么?又怎么來解決呢?最后學生可以得出,將“木”“又”兩個單字的“捺腳”去掉,還應把三者再往中間擠一擠才顯得協調美觀。在這個過程中,應讓學生懂得一個集體中必須團結協作,多考慮他人利益,不能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大家相處才能和睦融洽。教師在“轟”字、“林”字的教學中也可體現這一點。這樣處處留心,時時滲透,學生自然會在情趣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寫字規律,明白做人道理。
寫字與美育——潤物細無聲
每一個字都是按照一定規律來創造的,每一個字也都有其各種意義上的美。對小學生來說,名家名帖的觀看,教師的示范點評,都能提高他們對美的領悟力和創造力,意識到怎樣寫美,怎樣寫不美,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再以這種審美觀來指導自己練字。美育滲透在寫字的過程中,潤物無聲。
在長時間的練習后,學生自然會對字的線條美、結構美作出反饋。比如,每一個字的每一個筆畫,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富于變化、有節奏的:橫畫由起筆,行筆到收筆,雖一氣呵成,但有輕有重;豎畫分懸針、垂露兩種,在什么時候用哪一種豎,又有其審美性;漢字“十”和數學上的加號,其不同之處就在于——“十”雖由兩個筆畫組成,但其中蘊涵了一種線條的美感,因而使其成為有生命的文字。字的結構美在于:結字時要協穩,在上下結構或單體結構中,假想一條垂線穿過這個重心,那么穿線左右筆畫分布力量要均勻。“美”字中,如果四個橫寫得一樣長,就毫無美感可言;如果突出了主筆第四橫,整個字就來了精神,學生的練字積極性也有了提高,頓悟了一個審美原理。在長期的教學中,老師可逐步滲透勻稱原理,滿而不虛的原理,留空原理,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寫字積極性與欣賞水平都會得到提高。
寫字與智育——熟能生巧,見微知著
寫字不僅是教學生機械地依樣畫葫蘆,在寫字教學中,還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使學生的智力在寫字的過程中得到開發。寫字須要讀帖,把一個字的筆畫力度、結構安排、巧妙地布置、讀懂、記牢,再完整地、高質量地表現,而并非看一畫寫一畫。在這個過程中,就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同時也訓練了學生思維整體性。又如,師生一起分析結構中的大小原理,可以得出多條原理:
(1)筆畫少的字寫得大些,如:“小”“中”“乎”;筆畫多的字寫得小些,如:“攤”“徽”等。相對說來,字就寫得緊湊了。
(2)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大小規律。如:
左大右小:部影卻利
右大左小:唯晚得訓
上大下小:剪勢暫岳
下大上小:票是志晶
學生在寫這些字時,舉一反三,就能掌握規律,把字寫好。
中國獨特的漢字十分奇妙,鉆研和運用漢字確實能提高人的智力。字的點面形態變化非常靈活、多樣,獨具形象,富寓情理,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還蘊涵著中國幾千年來樸素的哲學思想,寫字使學生的思維更具靈活性和思辨性,思路更開闊。
寫字與身心健康——字為心畫,境由心造
青少年寫字姿勢必須保持頭正、身直、臂開、足穩,同時注意“一拳一尺一寸”。寫字時頭部端正,稍向前傾,兩臂平開,背直足穩,使肺臟有舒展的范圍,使心猶如座鐘舞動,有幫助消化的功能。手腕動,手指配合,無意之間活動了關節,彰顯了生命的活力。同時,寫字有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漢代揚雄說:“字為心畫。”這說明字是一個人思想感情和個性的流露。“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字跡顯示了不同的心理狀態,教師要注意這一點,及時把學生引到身心健康發展的大路上去。
不足方寸之間,確實氣象萬千。寫字教學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探索過程,學生的人格發展也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寫字教學促進了學生人格的全面完整發展,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學生的素質便能得到高層次的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北大街金澤苑)
編輯/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