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既細小又重要的事情。
在挑選第一個上太空的人選時,有這么一個插曲:
20多名候選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東方”號飛船,進艙門的時候,只有一個人把鞋脫下來了,只穿襪子進入座艙。他覺得:這么貴重的一個艙,怎么能穿著鞋進去呢?這一個動作,讓主設計師羅廖夫非常感動。他想:“只有把這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羅廖夫的推薦下,這位27歲的青年就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成為宇宙時代的象征,他就是后來人們熟知的航天英雄——加加林。
成功從脫鞋開始。脫鞋,雖然是生活和工作的一個小細節,但卻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嚴謹和敬業精神。一次不經意的流露,其實是一個人生活習慣或者是品質的展示。
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這是說習慣對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知識與信息時代的今天,要靠教師把知識教給學生用一輩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每個教師要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扎實地把書本知識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適應時代對個人素質的高要求。
學生應該養成哪些習慣?諸如課前預習、及時復習鞏固、按時完成當天作業、注意積累、勤于動筆、善于自學、經常閱讀書報和查工具書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究竟哪些最重要?這恐怕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位學生的學習習慣不一樣,要求一千名學生都得無條件地養成一種習慣樣式則是犯教條主義錯誤,也是行不通的。但是它們也肯定存在著某些共性,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學習態度的主動性、學習行為的高頻性、學習時間的穩定性、學習過程的持久性。
好習慣的培養是有周期的,是循序漸進的,不要指望一兩次教育就能成就受益一生的好習慣,做老師的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技巧。只有當學生逐漸養成了這些好習慣,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走出“少、慢、差、費”的沼澤,盡快進入“多、快、好、省”的坦途。
(作者單位:雙城市教師進修學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