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這里的數學思想,就是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認識,它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靈魂和根本策略。
人教版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每冊都安排一個“數學廣角”單元,這部分內容,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由雙基變四基起到了重要作用。目的就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思維發展需求,在探究過程中將數學思想內化成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轉化為學生探究的方法。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使數學思想的滲透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呢?下面,我結合“植樹問題(兩端都栽)”一課,談談化歸思想的教學。
一、 滲透——鋪墊數學思想形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因此,我們的教學設計也可以從學生最熟悉的東西入手,體現數學的應用性,使數學思想方法從課的伊始就開始滲透。
片段1:
師: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請你們猜一猜是什么。
生:手。
師:對了,我們每天都要用到手,那么,你對自己的手,了解嗎?(伸出兩個手指)請你觀察,發現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兩個手指。
生2:我還發現兩個手指中間有1個空。
師:你們的觀察能力可真強。兩個手指間有1個空。(伸出3個手指)這回你又發現了什么?
…………
師:現在呀,請你自己數一數,快速告訴老師,5根手指有幾個空。
師:其實呀,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數學廣角來看一看吧!
這種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既是學生最熟悉的,也是學生信手拈來的。這里手指和“空”之間所蘊涵的就是間隔數與棵樹之間的關系。其實,這就是最簡單的“植樹問題”。從觀察到動手數,學生自然得出手指數總比手指縫數多1,為“復雜問題簡單化”作一些理解上的準備,潛移默化地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 運用——經歷問題解決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數學思想去認識新知。
片段2: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師: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能解釋一下什么是“兩端都栽”嗎?
生:就是頭和尾都種。
師:那什么是“每隔5米”呢?
生:應該就是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5米。
師:你說得真好。一般情況下,路邊植樹每兩棵之間的距離都相等,兩棵樹之間的距離叫做“間距”。這道題的間距是多少?
生:5米。
師:現在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你都獲得了哪些信息嗎?
…………
師: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條件猜一猜,一共要多少棵樹苗呢?
生1:20棵。
生2:21棵。
生3:22棵。
師:你們的猜想好像都挺有道理,到底誰說的對呢?我們得要進行驗證。你想怎樣驗證呢?
生:老師,咱們可以畫一畫,數一數。
師:那我們一起畫圖,好嗎?請看屏幕。這就是那條長100米的小路,我們先在它的開頭這兒種一棵,然后每隔5米種一棵(4棵)大家看,已經種了幾米了?要種幾米?哦,就是照這樣一棵一棵地畫下去,我得一直畫到100米,你有什么感覺?
生1:老師,太麻煩了!
生2:這得種到什么時候呀!
師:是呀,那你們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把問題變得簡單些呢?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組內交流。)
生1:老師,我覺得可以先畫畫20米要栽多少棵樹,找到規律后,我們就可以算出100米要栽多少棵樹了!
生2:還可以用10米來試一試。
生3:老師,我覺得用5米也行。
師:你們的想法真好,一下子呀,這么復雜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下面,就請同學們在你認為合適的短距離路上畫一畫,驗證你的猜想。
和學生共同分析完各數量后,請同學結合條件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由于學生的思維角度不同,答案不一,為了更好地確定答案,教師提議和同學們一起來進行驗證。接下來,通過課件,一步一步地和學生一起“栽種”。學生很自然地會覺得照這樣畫100米實在是太麻煩了。這時,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實際應用就發生了矛盾,這就是教育的最佳時機。學生依據課伊始的鋪墊,很自然地就采取不同的短距離進行探究。雖然所選的距離不同,但最終目的就是將大的數據轉化為方便我們進行驗證的數據,從而發現規律。這里,學生就主動地運用了“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
三、 概括——理解數學思想精髓
化歸是基本而典型的數學思想。我們實施教學時,也經常用到它,包括化生為熟、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曲為直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及時對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提煉、概括,幫助學生初步地學會數學的思維,引導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
片段3:
師:剛才,大家用不同數據對我們的猜想進行了驗證,得出了間隔數、棵數、總長、間距之間的規律。現在,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剛才雖然我們所有的數據不同,但是我們的方法有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老師,我們都把大數變成小數然后進行研究。
生2:都是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再研究的。
師:對了,同學們,老師告訴大家,在數學上,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這道題中100米實在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來驗證你的猜想,然后總結規律,最后再應用這個規律來解決問題。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化歸的思想方法。
本課的教學,并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我們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而這一基本數學思想的學習,比我們總結出的“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更加重要。我們的數學知識是數學思想教學的載體,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這一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 挖掘——進行知識有效遷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里的“有用”“發展”更指讓人受用一生的數學思想。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我們在運用和概括的基礎上,也要引導學生與日常生活再次聯系在一起,這樣,才會讓學生覺得我們的數學思想有“用武之地”。
片段4:
師:現在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課件例1)100米是什么?5米?求?
(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
師:通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我們發現了植樹問題的規律。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
生1:聯歡會安拉花和氣球。
生2:冬天我們掃雪,每個班三棵樹,其實就是掃兩個間隔。
生3:還有坐車,公共汽車站……
有很多老師,把本節課的重點放在了抽取數學模型上。試想一下,我們的這一公式,許久之后,學生可能會遺忘。但是,“復雜問題簡單化”這種數學思想學生學會了,就可以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出來。而這一過程,才是數學的本質,也是學生真正受益終身的。
“植樹問題”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沒有的,學生們在奧數課上才能接觸到。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的問題。
這里,學生經歷了比較、觀察、思考,就可以很自然地構建知識體系。通過以上教學,深化了學生對“化歸”思想的理解,拓展了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數學認知結構形成的核心起到了重要的組織作用。
有人說小學生學的數學初級,很簡單。盡管簡單,里面卻蘊涵了一些深刻的數學思想。我們要利用好數學廣角這塊“陣地”,做教學有心人,有意滲透,有意點撥,讓學生在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感悟數學思想。同時也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切實、有效的發展。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河松小學)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