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人民教育》2012年第24期《掠奪,以教育的名義》后感慨頗多,掩卷沉思:這些年,我們是不是走得太快,卻忘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
——教育的對象是人:隨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教育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是,教育的快速發展永遠都不可能通過優秀人才的批量生產來呈現,不能用統一的規格檢驗產品的質量、用統一的尺度規范成長的進程,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靈性更是有差別的,真正的教育應該從尊重開始:尊重人性、尊重個性,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中國的孩子,約有60%的人參加過英語或者其他培訓班,有超過80%的家長選擇孩子在小學階段參加培訓班。作為小學生,考試得了90分,可能會因為在班上排名倒數而挨打!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本應盡享成長的快樂,可是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卻以“教育”的名義,以為孩子們“明天的幸福”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剝奪了他們“人”的屬性!
——教育要投入真正的愛,不能只以“愛”的名義。《掠奪,以教育的名義》一文中,作者通過大量的事例和數據深刻地剖析了當前小學教育現狀——三成小學生不幸福。“童年應該是人一生的快樂高地,是人生樂觀精神的發祥處,是痛苦時心靈能回航的港灣。一個人連童年都不快樂,他還能期望什么年齡更快樂呢?”這一反問句,應該問醒我們教育人的良知,教育是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尤其是小學教育!可孩子們的今天幸福嗎?他們被剝奪了玩耍的時間,上各種培訓班上到“麻木”,他們同時被剝奪的還有健康、快樂、好奇心、學習的興趣。教育魅力之大,在于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因為教育的真正功能是以愛為前提幫助人全面成長、多元地發展。我們今天的教育因為盲目追求“高分”、片面追求“升學率”,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國寶教師”的霍懋征老師,從教60年稟承的理念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教育。”
——我們到底為什么而教?人是有品德、能力、知識等內涵的個體,每一個方面成為短板都將影響其最終成為人才,道德水準無疑是個重要元素。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明確提出:“德育為首,育人為本必須成為校長、教師的價值追求,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應該作為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2013年來自中國教育管理高層的一聲命令:教育要回歸本真!教育的最本質的責任是育人,應該以尊重人、培養人、助力人的全面發展為工作的目標和宗旨。我們都深知教要為學服務、“教”是為了“不教”的道理,應該讓孩子保留著對知識的興趣和探索的愿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培養優秀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可是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有時還是有些蒼白和空洞。就是因為太多的時候,我們只能這樣泯滅良知地去教,因為我們還要為“考”而教!
這些年來,我們走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路上,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深入到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識之中,但是我們時常能夠感覺到走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的尷尬。教育的工作成果是需要社會和家長來檢驗和認可的,對教育的評價永遠都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如何能夠形成與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的教育評價體系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2002年頒布的《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中小學校評價制度的改革應有利于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同發展。要改變長期以來以升學率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做法,建立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小學校評價體系。”這一要求已經提出了十多年時間,可真正落實到基層教育工作中,深入到人們的教育觀念中,我們顯得如此勢單力薄!教育部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在全國教育領域的資源優勢成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相關學科質量指標監測體系論證會紛紛召開,我們翹首以盼,我們終于可以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教了!
落實十八大會議精神,教育事業就是要早日出臺科學系統的教育評價體系,讓廣大教育工作者知道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為什么而教,努力前行,更知道為什么出發!
編輯/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