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讀”代講
導讀首先要導之以趣,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動機和情感,使學生具有最佳閱讀心境,這里可創設情境,或挑起疑竇,或設置懸念,或引發競爭,都可使學生意趣盎然。如教《你們想錯了》,我巧妙地設計了以題導讀,從課題中分解出一組導讀題:①“你們”指誰?②是怎么“想”的?③為什么錯了?④為什么要加引號?⑤“想錯了”說明的是什么?
2.導“思”代講
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關鍵在于能否激發學生思維,“導”始終要落在“思”上方能達到讀懂之目的。如教《挑山工》一課時先設計幫助概括的思考題:空手的游人之所以趕不上挑重擔的挑山工是因為游人( ),挑山工( )。而后設計在概括基礎上進一步抽象的思考題:由此說明做事不應該( ),應該( );只要( ),就能( )。最后設計廣泛推理的思考題:如果工人做工也是( ),就能( );如果農民種田也是( ),就能( );如果我們學習也是( ),就能( )。
3.導“議”代講
討論又具有診斷效應,即認識不甚正確的意見,當場獲得反饋,得到幫助,得到指正。如閱讀《黃河象》一課時針對黃河象的多種死因,可布置討論:如象因干渴而死、年邁老死、群象斗毆而死、有病而死、餓死等死因與文中的失足落水之死相比你認為哪種死因是最合乎邏輯?下面是學生討論的發言:已經到河邊了,不可能渴死;從發掘時看這頭公象很高大,身體健壯,不可能老死、病死或餓死;它是一頭很有威望的領頭公象,由于受到群象的尊重,別的象不敢與之斗毆……通過討論,終因這些假設證據不足而逐條推翻,最后歸到“失足落水”這一合乎科學邏輯推理的死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