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我國部分高校的1800名女教師進行的心理測評結果顯示:高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體狀況不容樂觀,應盡早加強心理干預。不同任教科目、不同職稱、不同工資水平的高校女教師在心理健康上存在差異;不同教齡的高校女教師在軀體化、強迫、敵對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關 鍵 詞:高校女教師;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1-0070-04
一、 引言
女教師在我國高校教師隊伍中占有很大比重,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我國普通高校有專任女教師624 341人,占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46.48% [1] ,了解和提高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對保障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包括智力正常、情緒穩定愉快、行為協調統一、人際關系良好、適應能力良好等心理特征 [2-3] 。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師自身的生活、工作以及家庭。資料表明,美國至少有6%~8%的教師有著不同程度的不良適應。1975年,日本的學者加滕誠研究指出: 教師要比一般勞動者患心理疾病的比例偏高, 其中神經病高出9個百分點、癲癇高出4.9個百分點、頭痛高出1.9個百分點、分裂癥高出0.8個百分點。在國內,2004年哈爾濱理工大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對高校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高校教師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33%;2005年, 邱毅對陜西省34所高校進行調查,發現高校教師隨著學歷、職稱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顯著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心理問題有加速增多的特征 [4] 。
目前學界關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與個體的關系。如汪向東 [5] 認為心理健康與其教育程度呈顯著正相關性, 心理健康者的性格更傾向于樂觀、開朗、積極的方面,積極的應付方式可能與心理素質的好壞有關。 二是心理健康與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系。 如陶芳芳 [6]等研究了家庭經濟壓力、 社會輿論壓力等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三是阿娜 [7] 、邵光華 [8]等進行的對心理健康的跨文化研究。如對加拿大和克羅地亞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文化教育和教育理念共同影響的結果。 這些研究豐富了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內容,對改善高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然而這些研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在研究方向上,以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研究為主。這些研究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理論分析與一般的經驗總結層面,局限于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一般影響因素分析。有關高校女教師心理健康的深入研究則更少, 且缺乏相應的教育、輔導和維護方面的系統研究。(2) 取樣存在一定偏差。往往一些研究僅限于某一地區本科或者高職院校,缺乏一類本科、二類本科到專科學院和地域的全面性。因此其外部效度如何有待進一步考證。
本文通過對我國部分高校的1800名不同層次的女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并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這些女教師進行心理測評,探討高校女教師心理壓力的成因,分析不同教齡的高校女教師在不同因子上的差異是否具有顯著性,并就如何提高我國高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二、研究方法
1. 采用問卷調查法。本次調查從上海大學、西南大學、蘭州大學、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西北大學、內蒙古大學、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大學等高校中隨機選取1800名女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發放問卷1800份,回收1660份,有效問卷1430份,有效率86.14%。其中,25~30歲380人,31~40歲530人,41~50歲310人,51歲以上210人; 博士220人,碩士1010人,本科200人;教授290人,副教授220人,講師780人,助教140人;211重點院校600人,普通類本科570人,專科260人;理科類370人,工科類460人,文史類120人,體育類260人,其他220人。
2. 工具。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包括90個條目,共9個分量表,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
3. 數據處理方法。采用自填問卷法,使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如實填寫。 根據調查結果建立Excel數據庫,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女教師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在被測試的1430人中, 有陽性因子的人數為370人, 約有25.9%的高校女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一調查比率比全國常模(24.92%)高出1%。其中,軀體化因子與全國常模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焦慮、強迫、人際關系敏感與全國常模相比也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高校女教師SCL-90測試的統計結果見表1。
(二)高校女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年齡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同的心理問題呈現年齡性的特征, 其各因子的表現與總體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 在人際關系敏感這一因子上,各年齡階段的表現為:25~30歲女教師均值高于31~55歲之間的教師。軀體化的均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焦慮因子在31~40歲年齡階段分值最高。 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教師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2。
由表3可知,以年齡為自變量,各項因子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年齡段在軀體化因子分數(F=2.337,p=0.001)上有顯著性差異,經過進一步地多重比較分析,發現年齡在強迫癥因子分數(F=2.154,p=0.003)上有顯著性差異;在敵對因子分數(F=1.674,p=0.032)上也有顯著性差異。
(三)高校女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教齡分析
高校女教師的教齡最小1年,最大29年。統計結果表明,教齡分布的6個組在心理健康水平的總分上并無顯著性差異(見表4),而在軀體化、強迫、敵對因子分上卻存在差異(見表5)。
由表5可知,以教齡為自變量,各項因子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發現,教齡年限在軀體化因子分數(F=2.292,p=0.049)上有顯著性差異,經過進一步地多重比較分析,發現教齡年限在強迫癥因子分數(F=2.425,p=0.038)上有顯著性差異;在敵對因子分數(F=2.313,p=0.047)上有顯著性差異。
(四)高校女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任教科目分析
所調查女教師的任教科目中,理科類370人,占25.9%;工科類460人,占32.2%;文史類120人,占8.4%;體育類260人,占18.2%;其他220人,占15.4%。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師在焦慮因子、偏執因子分數上有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經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師在焦慮因子、 偏執因子分數上有顯著性差異。且經過多重比較發現,任教科目不同的女教師在焦慮因子維度上的差異顯著(p=0.022),在偏執因子維度上的差異顯著(p=0.002)。其他類教師在焦慮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高于有具體任教科目的教師,文史類教師在偏執因子的得分高于理工科和體育類的老師。
(五)高校女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職稱分析
不同職稱的女教師在SCL-90的各項因子的均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F=3.503,P=0.017);職稱不同的女教師在抑郁因子、敵對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分數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7。
由表7可知,以職稱為自變量,各項因子分數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經過進一步地多重比較分析,職稱不同的女教師在抑郁因子、敵對因子、恐怖因子、 精神病性因子分數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抑郁、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數上,助教的得分高于其他三類;副教授的抑郁因子分數(23.73±2.72)高于教授(22.66±3.28)和講師(23.08±3.16)。
(六)高校女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在工資水平上的差異
工資水平不同的女教師在SCL-90的各項因子的均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F=5.096,P=0.002)。女教師在其抑郁因子、恐怖因子分數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8。
由表8可知,以工資水平為自變量,各項因子分數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比較發現:工資在5000元以上的女教師在抑郁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其他類收入水平的教師;工資水平在4000~5000元的教師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其他三類教師。
四、結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結論如下:
1. 不同年齡階段的高校女教師, 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差異,且呈現年齡性的特征。通過上面分析發現,各年齡階段的表現為:在人際關系敏感因子上,25~30歲的女教師均值高于31~55歲的女教師, 說明她們剛剛踏入社會,參加工作,需慢慢熟悉摸索社會規則, 在人際關系處理上還存在諸多問題。軀體化的均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這是人體生理自然規律影響的結果。焦慮因子在31~40歲年齡階段分值最高,追求工作上新的奮斗目標、建立家庭的計劃安排,會讓這一年齡階段的女性忙于各種工作、生活上的安排計劃。這符合研究假設,也與陶芳芳 [6] 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
2. 不同教齡的高校女教師在心理健康的總分上沒有顯著性差異,但不同教齡的高校女教師在軀體化、強迫、敵對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楊明、徐光明 [10] 、朱斌等學者的研究結果支持這一結論。但師建國,郭芝芳,賈瑞 [9] 等學者則認為高校女教師隨著教齡年限的增加,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會逐級遞增,而不同教齡年限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 任教科目不同的高校女教師在焦慮、 偏執因子分數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22,P=0.002)。在偏執因子上,文史類女教師的均值高于其他三類女教師,可能是文史類的教師投射性思維較強,天馬行空、思想無邊無際;也可能由于從事所教專業的束縛,造成她們大腦思維的牽制,易使思想偏于極端而不能理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 不同職稱的高校女教師, 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著差異(F=3.503,P=0.017)。職稱不同的高校女教師在抑郁、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數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42,P=0.027,P=0.041,P=0.003)。其中,助教在抑郁、敵對、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最高。
5. 不同的工資水平層次, 其各因子的表現與總體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在抑郁這一因子上,工資在5000元以上的女教師均值高于其他四類女教師,說明工資高的女教師雖然薪水獲得高,但她們內心并不開心,工作上的勞累、家庭事務的壓力,都可能對她們造成心理壓力。 在恐怖因子上, 工資在4000~5000元的女教師的均值高于其他三類女教師,可能是對更高薪酬的向往以及對低等工資的不滿,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
五、建議
解決高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既需要高校教師的自身努力, 同時也離不開教育部門和全社會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對于高校女教師來說要從自身心理調適方面尋找突破點, 而對于教育部門來說則需要加大力度推進制度改革, 以適應新的社會條件下高校女教師的心理需求。
1. 高校應為女教師創造良好、公平的從教環境。高校應重視女教師生理和心理特點, 充分認識到女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適當減輕她們的勞動強度,維護她們的基本權益。在制定教學和科研相關的工作指標時,應注意切實可行,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實行人性化管理, 關心女教師的家庭生活, 幫助解決其家庭困難,排除其后顧之憂。維護高校女教師的心理健康,需要個人、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社會、政府部門應積極配合,生活上關心,政治上愛護,創造一個和諧的心態環境,使她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合格的人才而發揮其聰明才智。
2. 高校要為女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檢查和心理健康輔導。高校通過建立女教師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測查制度,建立教師心理檔案,可以讓女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其調整心態提供依據,為緩解女教師心理壓力、診治心理疾病提供幫助,以便對其進行各種形式的心理服務。另外, 學校應當聘請心理學專家開設一系列心理衛生知識講座,向女教師傳授心理調適的技巧,學習處理壓力的相關方式,提高女教師的心理免疫力,以應對焦慮、抑郁、孤獨等不良情緒,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
3.調整認知,找準壓力源,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心理壓力并不是憑空產生的, 是客觀事物在人大腦中的反映。因此,高校女教師應該找到它的源頭,比如自我期望值過高、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確等, 這些都會造成心理壓力。在同一環境里,對壓力的評價不同,主觀感受不同,體驗到的壓力程度就不同,有許多壓力是自己制造出來的,因此高校女教師要正確、客觀地看待和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勢,也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運的主人,通過加強個人修養,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4.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總分與工作滿意度中的“工作本身”和“人際關系”兩個維度有著非常顯著的相關性,充分證明了心理健康與工作滿意度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密切的聯系。善于發現每個人的優點,接納與贊許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樂于助人、心胸坦蕩,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各級各類學校女教師、女教職工數[EB/O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 http://www. 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612. html.
[2]梁紅勇. 心理健康的標準[DB/OL]. http://cs. mlrfid. com/jiankang/473. html,2010-4-3/2011-10-10.
[3]邱毅.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鍛煉關系研究[J]. 教育研究,1999(3):42-46.
[4]金鋒,宋明杰.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J]. 沈陽大學學報,2008,20(2):104-106.
[5]汪向東.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出版社,2004:33-39.
[6]陶芳芳,尹平. 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醫學與社會,2006,19(2):29-32.
[7]阿娜.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分析與對策[J]. 前沿,2006(2):184-186.
[8]邵光華. 國外教師壓力研究綜述[J]. 比較教育研究,2002(11):20-24.
[9]師建國,郭芝芳,賈瑞等. 西安教授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3):135-142.
[10]楊明,徐光明,朱斌. 影響高校教師身體健康的因素及增進健康措施[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3):122-126.
[11]王建平.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M]. 北京:開明出版社,2011:11-28.
[12]石晶,鄭子建,唐燕等. 陜西省高校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研究[J]. 醫學與社會,2009,22(2):50-53.
[13]張石磊,王劍,鄭子健等. 陜西省高校教師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 校園心理,2009(4):75-77.
[14]王廣新,王艷芝.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原因及對策[J]. 世界信息教育,2008(2):29-32.
[15]陳明麗,許明. 國外關于教師職業壓力的研究[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23-129.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龍會芳)